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怎么办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它更需要教师怀有一颗爱心认真对待。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却又十分复杂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班主任就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外在表现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原因
(一)班主任工作性质要求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同时他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他说:“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人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他还告诫说:“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班主任能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教育诗篇,以自己的忠诚和执著维系着绵长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着斑斓的成长手记,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铸造着坚强的未来人才……
教师关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灵,是宇宙万物最神圣、最神秘、最具活力的对象。班主任的劳动成就了学生,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人的内心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对于班主任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
有这样一个故事足以证明走进学生内心的重要性。很多年以前,在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座小镇,有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有人吸毒,有人进过少年管教所,有一个女孩子甚至在一年之内三次堕胎。家长拿他们没有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了这个班。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菲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先给孩子们一个下马威,而是出了一道选择题:
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人类的人。毋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然而菲拉的答案却令孩子们大吃一惊:“孩子们,我知道你们一定都认为只有最后一个才是最能造福人类的人,然而你们错了。这三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孩子们都呆呆地瞅着菲拉,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们,”菲拉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都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的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才……”
正是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其中的许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骄人的成绩,有的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那个个子最矮的也最爱捣乱的学生罗伯特·哈里森,现在是华尔街上有名的基金经理人。菲拉老师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突出的问题确实震撼了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像过去他们所得到的棍棒、皮鞭只能触及他们的皮肉。
(二)当今青少年的思想现状需要走进内心,以切实解决心灵问题
毋庸置疑,当今青少年在思想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1.缺乏远大理想,理想的异化。有记者问几位中学生,有谁崇拜雷锋、刘胡兰、张海迪?他们都摇头。记者又问,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呢?其中的一个中学生毫不迟疑地说:“他们太累了,我们学不了。”现在,考大学,找个好工作,能赚大钱,能享受生活……成了许多青少年“远大”而唯一的理想。
2.不懂得感激生活、感激父母,情感的荒漠化。众多青少年想尽办法为自己庆祝生日,却不知父母的生日;双下岗职工的孩子不少佩带高档手机。有的青少年或是对动物,或是对自己的小伙伴,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父母,乃至对自己的生命,多的是冷漠、仇恨和冷酷,少的是同情、爱护和珍惜;他们的心中缺乏爱,缺乏美,缺乏善良,更缺乏生活的激情。他们的心灵中没有争鸣的百鸟,没有斗艳的鲜花,没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没有清澈碧透的清泉……甚至没有一丝绿色,是一片寸草难生的荒漠。这就是亟待我们根治的青少年“情感荒漠化”问题。日本道德教育专家金井肇说:“如今的青少年普遍感染了一种叫‘无力感动’的疾病,他们对感人的故事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拒绝感动,更排斥流泪。”
在2007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十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上,代表委员们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记取他人对自己的奉献”“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等,代表委员们提醒说:“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失去起码的良心。”
3.缺乏信念支撑,精神的软化。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一些中学生都要去烧香许愿,祈祷神灵保佑,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
4.性格脆弱,心理的贫瘠化。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屡见于报端,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青少年怎么啦?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上,有学者就指出,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呈低龄化趋势,最小的仅有9岁。
二、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老师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理解了,都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的内心为什么会对老师封闭呢?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敞开心胸,知学生“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每个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每个学生都会存在着各方面的个性差异。班主任要有容人之心,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要在心底树立坚定的信念: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有这样,才会感受到学生的可爱,也只有这样,才会平静地接受学生的缺点,耐心而又热情地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
走进学生,了解关心学生,班主任应从其兴趣、爱好中捕捉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并给以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
走进学生,班主任用自己的博学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用自己的善解人意去打动学生柔弱的内心,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感召学生认认真真做事、扎扎实实做人,用自己的热情和激情点燃学生求知的梦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班主任的多重角色——良师角色、益友角色、慈母角色、伯乐角色、指导员角色、文艺家角色、演讲家角色。只有演绎好这多重角色,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与交流,学生才能向老师敞开自己心灵的大门。
(二)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让所有的云朵都见阳光。”周弘的“赏识教育法”明确提出:永远坚信孩子能行!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其实就是学生行与不行,是否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与教师积极的鼓励和欣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一句“你能行!”“你真棒!”看似简单,但是学生时不时地从老师那儿听到这看似简单的“欣赏”,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从中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找到学习的快乐感觉,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班主任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不能吝啬于夸赞、表扬和激励;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就应该每天微笑着向学生跷起大拇指,而不是动辄用食指去指责学生。要知道,大拇指能塑造好学生;而食指,则会制造出“困难”学生。
(三)在理解中管理
好学生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爱”;优秀的班集体不是靠单纯的“严”出来的,而是靠“理解”。班主任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见解、问题、缺点,甚至是错误;班主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会严爱相济,用真情、真爱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
“严师出高徒”中的“严”是有前提的,必须以师爱为前提,而这师爱又应该是为学生所认可的,这严厉是偶尔为之的。缺少了师爱的严厉,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考试分数,只会使学生厌倦学习,厌倦学校,厌倦老师,而这种“严”无疑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隔离和封冻起师生沟通的最优渠道。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在《幼儿潜能开发》一书中写道:“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班主任如何才能把每个学生巨大的潜能挖掘出来呢?这就需要用师爱——智慧的师爱去理解、去点拨每个学生。切记不要做喋喋不休的班主任,不要做失去本真的班主任,不要做打骂学生的班主任(哪怕是带着“为学生好”这一类美丽的借口),不要做自以为是的班主任,也不要做保姆型的班主任。因为,一味地去管理学生,少了理解,就是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又何谈走进学生的内心呢?
(四)为学生排忧解难
“忧”主要表现在:学生成绩上的“忧”,如担心学习跟不上,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能力差异上的忧,如别人的能力强,自己不如别人等。这些“忧”长期闷在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因此,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并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心谈心,说出自己的心事,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从思想上确实感受到班主任的心中有个我。
此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习上的挫折,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品行上的、性格上的孤僻等。因此,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注意微小的变化,给学生献计献策,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产生行为上的优势。
综上所述,走进学生的内心并不难,只要班主任对学生心胸开阔一点,师爱深一点,欣赏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就会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实现零的突破——那是每位班主任最美好的愿望。
学生厌学怎么办
学生厌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厌学的主要表现是不遵守校规校纪,课上思想不集中,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公开表示“不愿上学读书”,长期逃学在外。厌学包括整体厌学(指丧失了各种学习欲望,讨厌学习生活,不愿再进校门——极个别)和局部厌学(对某学科失去兴趣,以致抵触厌弃)两种,但其心理特征都是一个“厌”字。
造成“厌学”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只重少数学生升学、忽视多数学生就业的需要,对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要求过高过死,学生不容易做到。
家长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加上学习生活单调,给学生的课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太大,使其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师生感情不好,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观念的骤变。一些家长致富心切,认为“挣钱多少不取决于文化高低,多读书不如早挣钱”,不愿在子女身上作“无效投资”,不顾子女前途,令其辍学。
学生学习基础差,成绩不佳,深感“积重难返”,缺乏自信,或对某科教师有意见,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厌弃该科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班主任一要建议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克服“片追”影响,努力做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要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克服对孩子的两种极端心理,即“忽视”和“期望太切”。三要团结所有任课教师,共同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使其既学会,又会学。总之,领导、教师、家长在教育中要克服凭主观臆断苛责学生的做法,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宣导他们的欲望,启发他们自觉的努力,合理教导。与此同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动机教育
针对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而厌学的,要着重进行思想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讲清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祖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个人切身利益的需要。要给学生分析“读书无用论”的危害,指出知识是做人、立身之本,缺乏文化、不爱学习是愚昧可耻的。那种认为“一字不识,一天几十(元),没有文化,照样赚钱”的思想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与此同时,要大力宣传周总理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迹,宣传农民送子上大学的事例,激起他们对农村美好未来的期盼;还要树立学生中刻苦学习的小榜样,以此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学习欲望。对那些热衷于赚钱或玩耍的学生要耐心疏导,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团结他们,使他们和广大同学一样成为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当然必须做好这些学生家长的工作,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