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14

第14章 城市传统办学模式(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重要形式。为此,学校必须重视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配备专门的科技辅导员,拨出专门的经费。

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要坚持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多样性的活动形式。青少年存在着个性差异,爱好兴趣可能各不相同。为了真正使学生做到既全面发展,又培养发挥特长,就必须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选择参加。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并充分施展才能,科技活动也就能巩固和持久。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应该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在组织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设备条件好,可以多开展实验活动;条件较差,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制备教具、模型或选择代用品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德有益,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具体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参考以下意见:(1)组织讲座,进行现代科技知识及新科技发展介绍,让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发展状况,明白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2)调查访问,确定好调查内容,拟定好调查提纲、设计好调查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个别或分组带着任务在当地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交流。例如当地矿产资源、环境污染与保护、土壤的酸碱性、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三废的综合利用等。(3)进行探索性实验,从实际出发,在科技活动中,安排适量的创造性实验。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4)边讲边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亲自操作,锻炼动手动脑能力。(5)成立科技俱乐部,开展趣味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知识,得到锻炼。(6)组织小发明、小制作评选活动。

3.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活动空间

中学课外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学校可组织科学知识比赛,智力竞赛,文艺演出,夏季野营,春日郊游以及文娱联欢等,要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原则下进行。尽量做到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形式新颖多样,富有吸引力。第二,组织参观展览、访问,如参观革命圣地、各种纪念馆、展览馆、重大建设项目、访问革命老人、英雄、模范人物,或到大自然中采集标本,进行各种文艺创作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达到搜集资料、增长知识、愉悦身心,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第三,墙报和黑板报是班级集体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学生练习写作,展示内心世界,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窗口。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把它编好、写好、办好。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可丰富校园生活,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四、管理机制

实施民主管理。加强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扩大学校全体教师对学校管理事务的参与,建立必要的学校内部民主监督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关系,扩大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

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校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与中小学校长的职务和责任相一致的是校长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我国中小学校长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

干部、教师、职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精神,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学校与教职工签订聘用(聘任)合同,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以及相应待遇。

后勤服务逐步社会化。根据“按经济规律办学校”的要求,对后勤服务工作,能量化的尽量量化,通过研究、协商,签订目标合同,按合同法的规定实施后勤有偿服务,使后勤服务逐步社会化。

(第三节)广州第十六中学的办学模式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前身是培桂中学,曾改名中山医学院附中,是一所普通中学。十年来,十六中系统规划学校工作,进行学校整体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十六中提出把十六中建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环境美、开放型的、有特色的学校”,并制定了三个三年规划。第一个三年规划抓好工作常规和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第二个三年规划进行校园整体改造,改善办学条件;第三个三年规划,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十六中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整体优化。实现整体优化,就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增值效应。因此,十六中十分重视学校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种力量相互配合和协调。各个层次、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和联系,不但搞好要素本身的优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更注意搞好整体结构。在抓好“五优化”(队伍优化、教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的同时努力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整体优化、为国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十六中逐步探索了一条“五变”、“五加强”、“五结合”的教改新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偏重智育转变为全面贯彻方针,加强德育和心理素质培训,做到思想教育与教学活动结合;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由重知识轻能力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加强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变为重视学力开发,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做到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结合;由教师“中心”、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体,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结合。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德育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立体化。即从微观上说,校内各种力量(领导、教师、职工、班级、团队、各科教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合力”教育网络,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校一手调节社会影响,一手抓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发挥学校德育工程主体作用

1.增强育人意识,实行全员教育。做到领导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做好后进生转化,每个教师要定人、定措施、定期检查考核,形成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风气。

2.编写思想教育系列,深化思想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由“三全管理”(即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实现“三化”(即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组织力量编写了各年级思想教育系列,如《中学生思想教育手册》、《中学系列班课班会汇编》等,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结合“两史一情”教育,讲了“国荣篇”、“国耻篇”、“国魂篇”、“国兴篇”、“国策篇”、“国格篇”等六个系列班课。建立学校三大系列活动(即十月合唱节,十一月体育节,五月科技艺术节),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教育。组织少年团校、党课学习班,举办礼仪学校,进行“三旗”(队旗、团旗、党旗)教育。坚持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

3.抓好主渠道,发掘教材的教育性。结合各科教学,从五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好基础;通过劳技课和科学实验进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爱护公物的教育;抓好非智力因素,进行道德、情感、意志、毅力、品格的培养;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献身精神。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政治课“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手抄报或资料剪辑比赛。

4.形成观念,养成习惯,落实行动。德育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所以我们十分强调“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中考核”。早在1987年我们就制定了《十六中学生行为规范》,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活动。建立了行为规范考核评分制度,把自我考核、班委考核与教师考核结合起来,把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结合起来。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家庭教育是德育系统工程的起点和基础,我们一向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发挥家长教育作用。

1.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帮助家长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汇编出版《中学生家庭教育》(科普出版社出版),编印《学校与家庭》,加强与家长联系。

2.建立三级(校、级、班)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四个作用:即在用先进思想体系、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首先规范教育子女中起促进作用;在密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中起桥梁作用;在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骨干作用;在总结推广家庭教育先进经验,当好孩子“第一位”教师中起模范作用。

3.实行普访。每年高一、初一新生入学前,我们都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对新生进行普访,了解学生情况,征求家长意见,制订新学年计划。

(三)利用社会教育力量

1.成立区、街、校委员会,协调区内各种教育力量。

2.建立配套的德育基地。主要有军训、学农、学工、社会公益劳动基地,以及参观活动的教育点。

3.组织校外辅导员队伍。请英雄模范、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到学校讲课,组织、指导学生课外活动。

4.建立春游、秋游活动系列。每学年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轮流到不同的地方进行爱祖国、爱广州教育。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正确认识教学的功能。我们把“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指导思想,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把开发学力作为突破口。

(一)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

要求正确处理“五个关系”达到“两减”、“两高”。即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打好基础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发展非智力因素、课内与课外、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重复性或无效劳动,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同步。有的教师提出要力争把课上成“四高”:即情绪高——使每节课成为师生共同创造、享受的过程;效率高——精心选材,合理安排,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超时运作”;层次高——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方式,重视方法论的讨论;感受高——把课上成有趣味、有哲理、与人生感受密切相关的课。有计划组织各类公开课,进行启发式、讨论式、讲练式或单元教学试验。在教改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都具有实践和指导的意义。

(二)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很快,学校教授的知识永远落后于新知识的诞生,因此开发学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且也是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开发学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马克思说过“人们通过追求他自己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历史”;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让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再次,要加强学法指导,实现“两过渡”,即初中由依赖教师到相对独立阶段过渡,高中由相对独立向基本独立阶段过渡。因此,在教改中,我们十分重视学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中学生学习方法讲》一书(共13讲)作为教材,在初一、高一开设学法课,并发动和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编印了《中学生学习经验集》。学生学习能力,只能通过学习实践来培养,因此在教改中,制定相应的学习常规,把学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抓好六个环节,培养七个习惯,训练八种能力,并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但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看学习习惯、学习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平时考查和学期考试结合,考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

(三)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

普通中学是基础教育,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包括身心发展的基础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以适应多层次、多规格各类人才的要求。

1.抓好基础年级和基础学科。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科的教学,注意做好初一与小学、高一与初中的衔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2.开设选修课和职技课。加强选修课的计划性,注意处理选修与必修关系,毕业会考与高考的关系,提高素质与减轻负担的关系。加强职技课的实践性,除高中开设电脑课外,初中也开设打字、裁缝、电器,从前年开始还在初一办了两个英语班和一个数学特色班。

3.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指导。要求每个教师组织或指导一个小组,培养一、二个“尖子”生。

(四)加强教学领导,抓好教学管理

学校领导管教学,主要是管好教育思想、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表编排、制订教学要求和制度)教师安排和教学设备。

1.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各科教学目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思想教育、知识要求、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课外阅读和活动、检测评估。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

2.抓好教学常规。提出备课、听课、作业批改、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要求,建立检查和考核制度。

3.重视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调控。通过听课、参加备课、阅卷调查和座谈会,了解教师对教学要求,学生和家长对教学意见,及时改进教学。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