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16

第16章 城市传统办学模式(5)

2.基本上都偏重于对高升学率的追求,出不了英才诚然,重点中学应该有较高的升学率,而且,这几乎也是必然的。尤其一些重点中学,收进的学生均是本省市最为拔尖的学生,是一些不用教师讲多少,靠自学读两、三年书也能考上大学的。但事实上每年又出了多少英才?其实,往往都在追求升学率的竞争中难于解脱,陷入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淡化了甚至丢掉了办重点中学的正确目的。

(三)重点中学引发的社会矛盾

重点中学发展中所引起的外部矛盾主要也有两个:

1.挫伤一般中学办学的积极性,影响教育的整体效益在恢复和发展重点中学的时候,有两个特别错误的做法:一是许多地方为加强重点中学,几乎抽空了一般中学的骨干教师,形成对一般中学的釜底抽薪。好了一个,垮了许多。二是重点中学的完全择优招生,自然形成一般中学大多数生源过差,办学很难有积极性。全国重点中学只占全部公办中学的3.8%,其余96%的中学积极性上不来,势必严重损害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益。

2.缺乏示范性原因在于生源差距过大。即使重点中学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一般中学也认为没法学习。开办重点中学几十年来,重点中学的示范性一直难于发挥。

导致这些矛盾和偏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对办重点中学的目的认识不清,或理解片面、甚至曲解办重点中学的目的。从而实际工作中经常违背办重点中学的正确目的。

关于办重点中学的目的,人们往往陷入狭隘的功利论,以为办重点中学是单一地为升大学服务,似乎重点中学就“重”在升学。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举办重点中学的目的:一是加速造就人才,二是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加速”和“带动”四个字。离开了这四个字,就根本不需要什么重点中学。造就人才”,不仅是重点中学的任务,也是一般中学的任务,只有“加速造就”,才是对重点中学提出的特殊要求;使“整个教育水平提高”,同样是所有中学的共同责任,唯有重点中学应该“带动”这个“提高”。所以,重点中学应该具有“特慧教育”或英才教育的性质,具有实验性和示范性。重点中学应该“重”在实验、探索,“重”在示范、推动,“重”在对特殊人才培养的快速、高质。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要把普通教育、性质、任务、目的和重点中学的性质、任务、目的混淆起来。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比如,“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是普通教育的一项任务,它是由所有中学共同完成的,不能只规定为重点中学的任务;“造就人才”,也是所有中学的共性任务,只有加速造就人才才能体现出重点中学的个性任务。凡是普通中学都能完成的任务,都不应该窄化为仅重点中学的任务。否则,就将使一般中学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势必影响办学的积极性,也就人为地在两类学校间制造了一条鸿沟。

二、重点中学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重点中学”的提法是有缺的。第一,特征性不强。这类中学的三个特征一个也反映不出来,目的也易为人们所误解。第二,含义不确。“重点中学”是一类中学的名称呢,还是指要重点办好的中学,因而是一个时期教育领导部门的工作着重点?“重点”中学与“优秀”中学是同义的吗?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实验性、示范性、特慧教育性能否在一所学校中同时彻底实现,也就是这三性之间的相容性问题需要加以研究。特慧教育只能施于特意儿童和青少年,因此要求招收最为优秀的学生,平庸不允许在校内存在;但实验性和示范性要求,在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之间应存在全部、至少是部分相同的生源,即重点中学必须招收相当一部分基础一般的学生。对生源的不同要求,证明了三性在同一所学校中的不相容性。但是,正如前文已经证明的,这三性中的任何一条都是重点中学应该具备的。存在十分明显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用两类重点中学校共同实现三性:一类实现实验性、示范性;一类实现特慧教育性,结合解决提法上的问题,前一类称作实验学校,后一类称作英才学校,也就是说,我们提出用“实验学校”、“英才学校”来代替“重点中学”的提法,并作为现在重点中学的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所谓英才学校,就是为智力超常的特慧学生特设的学校,依据教育科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尖子”,是专施特慧教育的学校。

所谓实验学校,就是在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育的科学规律,对普通教育所涉及的一切方面,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索性实验。以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总结经验、推动一般从而带动整个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学校,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和示范性。设置实验学校的出发点在于指导普及,带动一般提高,其价值在于示范性;设置英才学校的目的出于加速造就人才,其价值在于成为天才或英才的摇篮。

(一)实验学校、英才学校的性质和任务

这两类学校作为普通中等教育中的一员,从培养结果的双重任务上来看,实验学校同于一般中学;但英才学校只有单一地为高校输送高质量新生的任务。在英才学校里,它是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前沿人才打基础,因此不招收、也不允许平庸存在,一切平庸都必须转到一般学校去,这里实行的是严格的淘汰。

(二)关于实验学校、英才学校的招生

实验学校既然应该突出实验性和示范性,所以实验学校的今天就应该是一般学校的明天。从办学条件来看,主要有四个:领导、师资、设备、生源。影响示范生作用发挥的主要不是前三项,而是生源。前三项的差别,往往只具有有限的时差性,即实验学校今天的领导、师资、设备水平,一般中学明天可以达到,所以,在这些条件的差异下实验学校所获得的经验,对一般学校的今天、至少是明天有示范意义。当然,这个时差性不能过大,否则也将严重地限制实验学校示范性的发挥。但是,生源条件的差异却往往具有无限的时差性。儿童群体中的智力正态分布,使各种发展水平的学生比例相对稳定。如果实验学校自由选择学生,即完全择优,那么发展水平差的学生将永远集中在一般中学。只要不改变完全择优的招生办法,生源的差异将无去消除。在这种差异下实验中学的示范性将骤减,乃至消失,实验学校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实验学校和一般学校必须有相同的生源,至少是部分相同的生源。这个必要性早已为大量的中外教育实践所证明。

在前苏联,赞可夫所领导的教育与发展的著名实验,正是在一般学校、由一般教师、在一般学生中进行的,他的成功实验具有极大的示范性,导致了全苏小学学制的缩短;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在一所普通的农村实验学校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实验,据此写成的大量教育著作使任何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爱不释手。在我国,上海青埔县顾冷沅领导的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实验,也正是在一般中学取得,并获得了迅速推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实验,正是同时在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试验成功,才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上海师大教科所关于开发儿童智慧潜力的实验,对象是按就近入学的原则适当挑选的,有时甚至未加挑选。智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他们的智力处于中上水平,基本上属于常态儿童。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证明常态少年儿童的智慧尚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开发。

这些成功的中外实验证明:若实验条件(主要是生源条件)具有一般性,那么成功的经验则具有广泛的示范性。相反,许多重点中学的实验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却难有像上面那几项实验一样迅速、广泛地推广的。所以,部分招收与一般中学相同的生源,是实验学校招生的一条原则。由于实验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对实验对象也就表现出要求的多样性。实践告诉我们,一些实验,比如有的教材实验、能力水平实验,就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但不一定是智力超常的基础。所以,实验学校在一定的实验目的之下,招收一定数量的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属办好实验学校的需要。为了保证集中精力从事实验,实验学校可以不收基础过差的学生。实验学校的择优招生和招收一般生源,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

就一个学校而言,择优多少要依据实验的需要;就一个地区而言,实验学校的择优招生数和英才学校的招生数,一般可以以本地区考入高校的年均数作参照,是否以占这个年均数的40%为宜,以保持一般学校充分的办学积极性。

英才学校的招生对象是身体健康、爱好突出、智力超常、非智力因素优良的儿童、少年。根据我国心理学者的工作,智力超常的儿童、少年大概占学生的千分之三;国外的资料认为能占到3%。比例相差这么悬殊,是由于所选择的“智力超常”标准不一样。还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智商高达180以上的儿童占儿童群体的万分之一,被称为极高英才的儿童。如果我们按这个比例选取,那么同龄人中只有2000人,作为全国英才学校的学生,似乎数量过少。把我国对最高级人才的需求来作为确定英才学校招生规模的原则可能是适宜的,这也就确立了特慧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达100万。但英才学校的招生不应达到这个数目。一方面,硕士毕业生并不等于最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英才学校的招生必须在智力因素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智慧和成就远不是完全相关,帮助或阻碍特殊才能充分发挥的还有内、外部因素。其中,作为内部因素的就是多种非智力因素。

国外进行了这样的一项研究:选取730名成年人,他们在儿童期均为智力超常。对成就最高的150人(称为甲组)和成就最低的150人(称为丙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这两组人在儿童期关于情绪稳定性、社会顺应和各种人格特征都有显著差别。甲组在四种意志特征上有明显的优势,即:谨慎、自信、坚持性和胜过别人的愿望。过了18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甲组优于丙组的最为明显的差别是在这样四个特征上:“坚持达到目的”、“与目标一致,不偏离”、“自信”和“没有自卑感”。这与他们在儿童期的四个特征是多么相似!

所以,在非智力因素与成就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我们的英才学校必须招收那些非智力因素突出、优良的儿童和少年。因此,英才学校的招生规模似乎不应超过同龄人的千分之一,即每年招生1~2万人。究竟什么比例合适,尚需作认真的研究。英才学校应是小规模的,每班20~25人,全校四、五百人或者再小点,招生办法一般采取推荐、竞赛选拔、智商测定、专家考察、个别录取,不参加统一招生。

(三)实验学校、英才学校的师资、设备和经费

英才学校的这些条件要保持超一流的水平,实验学校的这些条件只要不超过一般学校未来可达到的水平。对于英才学校的师资,应该做到有高学术水平。前苏联的英才学校称作特科学校,数量很少,教师绝大多数都是20~30岁从大学毕业的博士。这种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当然就保证了前苏联天才教育的高质量。我们也应该创造条件,为我国的天才儿童准备充足的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我国英才学校的教师基本上由具有硕士学位或实际上相当于这个水平的教师组成,还要求这些教师掌握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师德高尚,热心于培养人才。英才学校应该实现学术专家或教育专家的领导。这些专家既懂教育规律,又懂学术专业,通晓学校管理,热心于人才培养。我国近几年来,研究生教育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教育领导部门完全可以把一批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分配到中学来,办好英才学校;教育领导部分也完全可以从各大学抽调一些热心于人才培养的专家来办好英才学校。作为解决目前师资困难的一个办法,中学可以与大学合办英才学校,主要由大学派出有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作为报偿,培养出来的学生优先保送进这些大学。

(四)实验学校、英才学校的选择和确定

这两类学校是我国普通中等教育的重点校,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条件慎加选择并合理布局。选择作为实验学校的条件是:

1.领导力量强,教育思想端正,掌握教育规律,有开拓、创新精神;

2.师资队伍整齐、质量较高;

3.设备条件较好;

4.教改气氛浓厚,有一定基础。

选择英才学校的条件是:

1.实现学术专家或教育专家领导;

2.教师队伍高学术水平;

3.设备第一流,具备现代中学所需的一切条件。

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实验学校并不困难,许多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都具备作为实验学校的条件。当然,现有的重点中学可以选作实验学校,也可转向成为一般校;一般中学只要合于条件,也可选作实验学校,另建新实验学校,无疑也是可以的。确定实验学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要要与一般中学保持一个数量上的合理比例。这个比例可以从前文提出的实验学校择优招生的控制比例中推算出来。十分明显的情况是,实验学校数目将低于现有重点中学的数目。所以,选择和确定实验学校的过程,也就是对现有重点中学及其布局进行调整的过程。但是,在现有的中学中,按上述所提条件挑出英才学校是困难的,主要是缺乏足够数量的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所以,在我们国家事实上存在的英才学校都是以少年班的形式办在一些名牌大学之内,而且数量太少。我们有必要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主要在一些条件很好的重点中学的基础上,给以提高和加强,建立我国实施特慧教育的英才学校体系。当然,也可以完全新建一些英才学校。它们将代表我国中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才华横溢的人才都将在这里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英才学校、实验学校的选择和布局,要与一般学校形成宝塔形的多层次结构。我们提出如下的主张和建议:

英才学校分两级建立。中央一级,由国家教委或中央教科所主办3~5所,这是宝塔尖上的宝珠,面向全国招生,不必要都集中在北京,可考虑与全国向个重点综合大学合办;省市一级,由各省市教委或者市教科所主办。视各省情况,条件好的先办3~5所,一般的办1~2所,不具备条件的暂不办。

省市以下不办英才学校。全国大约是100~150所,将来还可适当发展。各省市办多少,由国家教委审定批准。各省市也可考虑与驻省高校合办,也不一定集中在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