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02

第2章 社会环境与办学模式(2)

195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影响,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普通中小学教育出现了起伏,经历了大发展、调整、巩固、整顿、提高几个阶段。其中较为重要的举措有:(1)196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及《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于中小学培养目标、任务、教学、教师及领导管理体制作了明确规定。(2)开始较大规模的学制改革试验。(3)1962年在全国全日制中小学中办重点中小学,以便尽快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4)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普通中小学遭受严重破坏,打乱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破坏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5)1977年至1984年,调整与恢复时期。

普通中小学教育首先面临的是调整和恢复,在调整中某些单项改革开始起步。(1)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针对我国中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单一化的问题,着手进行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2)普及初等教育。中央总的要求是: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基础好的地区,应在1985年以前普及小学教育,其他地区也应当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3)中小学学制的调整。针对当时学制依然偏短的情况(普通小学5年、中学4年),统一规定为,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10年,中学5年,小学5年。后又改为学制12年,即“六·三·三”制。并进行“五·四·三”学制的实验研究工作。(4)端正办学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做法。(5)改革中小学教学工作,修改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6)1985年至1991年,教育改革与大发展。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起点,普通中小学教育在前8年调整、恢复与改革的基础上,进入了由单项改革、浅层改革到整体改革、深层改革的深化阶段。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从此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成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迅速推进。

(7)1992年至今,中小学教育以“两基”和“两全”为重点,进入形式多样、稳步发展、深化改革的阶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20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教师法》。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来,重点部署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会议宣布:力争到20世纪末在85%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余15%人口地区将继续普及小学或初级小学教育;使青壮年中的非文盲率达到95%左右。

2.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标志着中小学教育体制进入全面改革阶段。1985年以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职责不明,教率低下,不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兴教的积极性。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中小学教育进行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在管理体制上,通过改革,确立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为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在经费投入上,由全靠国家负担的体制变为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种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在学校内部管理上,明确了中小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为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加强民主管理开辟了道路。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普通中等教育占主导地位,职业教育不受重视的状况。

第二阶段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和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标志着中小学教育体制进入深化改革阶段。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及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应运而生。《纲要》认真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21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若干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中涉及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地位。《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同时指出,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实践反复证明,任何一项工程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都将后患无穷。

提出了上世纪90年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即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

扩大办学体制改革。提出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同时指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城市教育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重申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支持和鼓励中小学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与途径,鼓励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的探索。

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和1998年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现在。标志着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办学模式整体改革的理论依据

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主要是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这是因为整体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但它不是唯一的理论依据,其他还包括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理科学。系统论在整体改革中起重要作用的原理是整体原理、相关原理、有序和反馈原理。

(一)整体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的整体。要认识事物,就必须研究和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这就是整体原理的基本思想。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有两个意思,一是整体的不可分性,即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不能离开整体单独存在;二是功能以其整体而论,而不以某一要素的功能而论。整体功能不是要素功能的相加之和,只有整体中各要素构成最佳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优势,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部分之和”,这是系统论的一个定律。它有两重含义:(1)系统的性质、功能、效应和运动规律,作为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与它们在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仅是从量的方面说的,更是着重于从质的方面说的。

(二)相关原理

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与其周围条件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相关原理主要是揭示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整体中要素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因此,相关原理要求把任何事物都作为某一系统的一个要素来研究,而在研究该事物的联系时,不仅有因果联系,而且还有结构联系、功能联系、信息联系等。从联系中去揭示事物的规律正体现了整体观点。

(三)有序原理

系统中要素的联系,都是按层次和序列进行的,是有秩序的。而这种联系的特点,保证了系统的有序性。在各种类型的联系中,只有那些稳定的联系构成的结构,才保障了系统的有序性。根据系统有序原理,在研究事物时,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主体网络模式,既可以垂直向描述系统的层次和等级,又可以水平向描述系统同类组成之间的联系,从而创立了整体化系统模式的方法。

(四)反馈原理

反馈是系统中信息输出对信息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如果把系统中信息输入视作原因,而系统中信息输出则为结果,那么反馈就是沟通原因和结果的渠道。它可以使事物与外界环境处在动态统一之中,它可以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控制条件,促使事物不断发展与完善。

整体改革,由于是动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时空变化很大,外部环境影响明显,又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很难绝对排除,系统内部运动和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也有很大随机性,因此,整体改革中反馈原理的应用是重要的。

三、办学模式整体改革的原则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已经基本上在各地展开,各种形式的实验都在不同程度上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而且都是由单项的、局部的改革向整体的、综合的改革发展,正在突破读书——考试——升学模式。但是,由于理论研究与尝试实践未能很好地结合,有些实验还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对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分析等还缺少科学性,致使不少的实验研究带有或多或少的盲目性,影响了整体改革的进程和效益。因此,必须提高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科学性,这是教育整体改革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教改实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一个实验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必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研究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实施,避免不必要的弯路,使实验收到预期的效果。

从目前教育整体改革的状况来看,很多地方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互脱节的问题。很多理论工作者对教育整体改革的理论问题进行了不少的探讨,但有些只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研究上,缺乏与实验研究的结合,这样既不能充分地指导实践,也使得所研究的理论在实践中难以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搞整体改革的很多学校,没有对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多数是摸索着以积累经验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势必使他们的实验带有盲目性,走些不必要的弯路,因此,必须使理论研究与实验相挂钩,加强对教育整体改革的理论指导,这是确保整体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使整体改革实验沿着科学的轨道进行。

如何使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挂上钩呢?黑龙江省教科所滕健、杨丹阳老师研究认为,对于实验学校来说,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请有经验的理论工作者来指导,使整体改革实验不断得到完善;对于理论工作者,要既能下到基层,深入到实际中,使理论研究得到验证,又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理论,指导具体实验,使理论研究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历史教训值得吸取,以往改革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或二者没有很好结合与相互促进。

(二)认真考察以往实验研究情况

任何一项实验研究,都必须有对以往研究的考察作为实践基础。这是进行一项实验研究的第一步。因为以往的任何一项研究,无论从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方法以及实验结果上,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借鉴意义,乃至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考察,才能使我们了解与该实验课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教训,通过搜集资料和信息,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还要对较好的实验学校进行实际考察,结合自己学校条件借鉴有益的东西,明确尚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自己的特色,选择可能途径,使实验研究的起点具有一定的高度。

作为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也必须对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验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如:针对传统教育理论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纵向知识体系,轻横向联系;重共性统一要求,轻发展个性等问题提出教育必须改革的课题。既注重前时期的单项、局部改革实验,又通过对前段时间单项、单科的局部改革的考察,针对其存在的局限和弊端,提出如何围绕办学目标把各种教育因素、结构结合为整体,提出目标,进行系统优化改革。

(三)学习与研讨教育整体改革的基本理论

目前,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家都在搞整体改革,但对于怎么搞、搞什么还很模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教育整体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所出现的问题只是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影响了整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在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中,必须首先明确这样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整体改革?其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整体改革?其意义如何?

3.整体改革的特征及性质是什么?整体改革应遵循哪些原则?

4.整体改革的内容包括哪些?具体的措施及手段如何?

5.整体改革应向何处发展,即趋势如何?

只有把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弄清楚,领会深刻,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整改一步一步推向深入,才能突破旧的办学模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新模式。

(第二章)教育系统研究

(第一节)教育系统结构的模式

教育能不能成为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弘扬文化的动力,与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结构合理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教育系统结构的特点、类型、变化、重组及其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教育系统结构的基本特点

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独立性表现在有别于其他子系统的结构上。

(一)相对稳定的基本构成部分

教育系统结构一般由体制、层次、种类、形式、地区、目标、教学、管理和教育思想等基本部分所构成。而每个部分,又由各自相应的要素所组合。如体制结构包括了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法规、规划等等,地区结构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布局、发展速度等等。教育系统结构无论如何变化、怎样组合,都离不开这些基本要素。正是这些基本部分和要素在排列组合上的差异和吻合程度不同,使教育系统呈现出对社会大系统的联系和适应程度也不一样,其结构所产生的功能亦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