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30

第30章 农村传统办学模式(4)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法制报告会、黑板报比赛、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等教育。学校组织了“行为规范系列教育专题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把行为规范教育,爱心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4.加强德育和班级常规管理,保障良好的教育秩序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我们除了要求班主任做好日常工作管理外,还制订了《班主任工作常规要求》,要求班主任做好“三写、四查、五到、六清”。三写:(1)写好计划;(2)写好总结;(3)写好学生评语。四查:(1)查学生出勤;(2)查学生仪表;(3)查学生纪律;(4)查教室、宿舍、清洁区及学生个人卫生。五到:(1)早晚读到;(2)课间操到;(3)全校性活动到;(4)校、班会到;(5)劳动、大扫除到。六清:(1)清楚学生家庭基本情况;(2)清楚学生的优缺点;(3)清楚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4)清楚学生德智体基本情况;(5)清楚班集体发展情况;(6)清楚学校大型活动的要求。实施班主任工作常规要求,同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为了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上我们提出了“重视会考,瞄准高考”的口号。由于田林中学高中生源起点相差太大,按照常规编班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从高一起,就按学生的基础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编班的原则是:一个依据,两个有利,三个提高。一个依据就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两个有利就是对尖子生有利,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利。这一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验班要求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而对普通班,则要求教师课要讲得耐心细致,讲慢讲透,重在基础,难度要适当降低,最终达到两个有利。三个提高就是提高毕业率,提高平均分,提高高考上线率。经过实践,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开辟多条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田林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全面落实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学科课程,并抓好各种辅助性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及劳动素质等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1.抓好体育工作

首先是认真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抓好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办好校内多项体育赛事,每年举办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每学期举行一次校体育联赛。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部分学生参加,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再次是抓好校田径队的业余训练。经过努力,田径队的运动员在各级赛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田林中学已成为田径运动人才的训练基地,无愧于区体育传统校称号。

2.认真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重要形式。为此,田林中学重视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配备专门的科技辅导员,拨出专门的经费,对出成绩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奖励。在这些辅导员的精心组织下,田林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参加了自治区、地区和县举办的各种科技课外活动比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自治区科协、区教育厅、广西区团委共同举办的“全区青少年创新大赛”中,高一学生吴祖俊的小发明新型小阀门获得三等奖,初二学生潘基平设计的自来水能变电器获优秀奖,潘虹同学的科幻漫画《人体器官配件商店》获优秀奖。在百色地区科协、地区教育局、地区团委联合举办的“百色地区青少年航空模型竞赛”中,初三年级的黎剑、初二年级的钟南南获得一等奖,初三年级的农伟和初二年级的周少华、邓晓获得三等奖。

3.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活动空间

学校举办体育联赛、文艺晚会、中秋游园、板报比赛等课外文体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很多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展现了自己的才华。田林中学学生陈文理的文学作品《遥远的牵挂》获《儿童文学》1997年度优秀作品一等奖。仅1997~1998学年,田林中学学生在参加全区和全国各学科竞赛中,获地区级以上奖励的有68人,获全国三等奖以上的有18人。在1999年广西土地管理局和《土地》杂志社举办的“我与新《土地管理法》”征文活动中,田林中学有13篇学生作品在《土地》杂志上发表。这些活动的举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树立服务意识

1.加强后勤管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努力做好学生食堂的管理,经常召开后勤人员会议,进行服务意识、安全卫生和法治意识教育,针对各种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经过全体后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学生食堂能够保持良好的服务质量,没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学生的意见也逐渐减少。第二,搞好校舍、水电的维修和教学所需各种物资的采购供应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快校园建设的步伐,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

师资、生源、管理和硬件是办好学校的四大要素。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教室、宿舍和教学设备,已经难以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筹资兴建了一幢教学大楼和一幢学生公寓。此外,学校还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着手进行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投资修花池,使校园面貌大为改观,美化了校园环境。

3.启动校园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工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已明确要求在全国中学中开设计算机课程。为了适应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学校设想用1~3年的时间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田林中学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超前学习,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做好准备,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班,让教师参加培训。学校还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购置了电脑、电视,建起了多媒体教室,电化教学设备逐步增多。

(来源:田林中学)

(第三节)西安中学“三三一二”办学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系统的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改革的道路上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成为改革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这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与我国的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相脱节。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学,机械地模仿城市学校的教育模式,盲目追求升学率,其结果是学生无特长、教学无特点、学校无特色。而实际情况是只有20%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升入上一级学校,其他学生则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回乡务农的学生往往空有初中毕业文凭,在校学的知识很少用得上,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又没学到,适应不了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这就是目前我国一些农村普通中学办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办学模式必须改变。

在这方面,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西安中学在教育整体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西安中学针对农村中学办学方向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取消重点班,以改革劳动技术课教学为突破口,在普通中学中全面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当年回乡的毕业生到校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建立起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种课型。在此基础上,从1992年开始实施了“三三一二育人工程”。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既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路子,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探索出了农村普通中学办学的新模式。

西安中学的“三三一二育人工程”是一个整体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所谓“三三”是在三年学校教育中既进行普通教育,又渗透职业教育;所谓“一”是指高三结束后加1000学时的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所谓“二”是指实行高中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书“两证制”。

为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他们取消了重点班,平均分配师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平等竞争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实行“三种课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开设选修课、活动课,为培养有特殊才能的拔尖人才创造条件。

在三年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好文化课的基础上,以劳技课改革为突破口,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为主要途径,在各科教学中全面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树立职业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既为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又为就业做准备。

通过劳技课,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渗透。改革劳技课内容,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自编部分乡土教材,并在学校三个年级全部开设劳技课,分别学习水稻栽培、果树栽培、生猪饲养等技术,让学生学习职业基础知识,进行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实用技能。

通过选修课、活动课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选修课和活动课之中,通过兴趣爱好小组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教师指导他们结合当地推广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搞科学实验,如生猪快速育肥,高密度养鱼、稻田养蟹等,使学生既把理论知识变成了实践,又掌握了技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1000学时的职业实用技术集中培训,使之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具有生产、管理、经营的实际本领。为此,学校对毕业生采取了跟踪教育的方法,把未能升学的毕业生按个人志愿编成专业技术学习班,进行1000学时的职业技术培训。整个培训的原则是“实际、实用、实效”。根据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优势合理规划专业,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上下功夫,具体做法为:一是利用毕业后到暑假前这段时间,集中进行300学时的专业理论培训;二是专业培训结束后,学生回到家乡,根据培训内容进行600学时的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中采取学校跟踪督导、教师跟踪指导、班主任跟踪辅导等措施;三是专业实践结束后,100学时的现场参观、经验交流、总结推广、考核鉴定等活动。

实行“两证制”。毕业生参加1000学时职业实用技术培训,并在完成规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后,由镇政府统一组织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同时颁发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书。镇党委同时规定:凡村级以上部门聘任干部,必须是获得“两证”的毕业生。凡获得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书的学生,在经过一年本岗位生产和工作实践,所从事的工作的单位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当地水平,即可申请考评,获得国家农业部统一印发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

由于西安中学在实施“三三一二育人工程”过程中坚持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紧紧围绕培养人才的宗旨,确立了有农村普通中学特色的办学模式,从而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种课型”,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心素质,既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了合格劳动者。据统计,近几年来,在盘锦市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西安中学的升学率逐年上升,且升学总人数一直处于大洼县农村中学的首位。更令人欣喜的是,毕业回乡的学生由于掌握了实用技术,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一支生力军。在实施“三三一二育人工程”以来的632名获得“两证”的毕业生中,已有63人成为养禽专业户,83人成为养鱼专业户,17人成为果树专业户,45人建起了生态猪舍,57人从事稻田养蟹,3人被镇政府聘为合同制干部,其余的毕业生也都找到了用武之地。毕业生韩福与其父亲一起经营40亩鱼塘,他利用所学知识调整了鱼的品种,在20亩鱼塘中实行高密度精养,当年获纯利5万元,等于他父亲8年养鱼利润的总和。

西安中学通过实施“三三一二育人工程”走出了一条农村普通中学办学的新路,从它们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在如何构建我国农村教育体系新框架这个问题上,西安中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作用主要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普通教育被扭曲成“应试教育”。极少数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很难再回到农村,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结果使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西安中学全面完成学校教育内容基础上,坚持农村普通中学以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的办学方向,为构建农村教育体系新框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其次,西安中学坚持农村普通中学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主的办学方向,使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真正落到了实处。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提出:“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这个问题在农村一直没有很好实施。西安中学的办学实践,为农村普通教育与农村经济良性循环找到了一条很好的结合途径,使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从一般的抽象概念变成了有效的行动。

第三,农村普通中学既要以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主,还承担着为上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任务。西安中学通过“三种课型”在三年时间里全面渗透职业教育和后加一千学时职业技术培训,使学生就业前就打下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同时,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为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课基础。因此,比较合理地处理了“地方性”与“统一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