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36

第36章 社会力量办学模式(1)

(第一章)社区办学模式

(第一节)社区学校办学模式与功能

一、社区学校的模式

社区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学校是社区教育的载体,对于组织实施社区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学校的设置应适应本社区成员学习需求,为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升社区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建设与发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

社区学校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社区学校为非盈利性教育机构,应接受政府的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估。社区学校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办学章程、发展规划,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熟悉教育工作的领导班子;配备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较强、与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相适应的比较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组织社区各类志愿者组成义务讲师团;有相对固定且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办公用房、教室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并有一定的办学规模;有满足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资金投入和维持正常活动的稳定的经费来源。

社区学校具有社区的特征,是整合社区教育、文化、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机构,集中体现了社区与教育的互动结合。它既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必要补充,又是社区居民素质培训工程的重要阵地。街道社区学校是由街道政府主办的,是区社区学院的分校,在业务上由区社区学院、区教育局指导,在行政上由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

社区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连动型

此类模式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内涵为:街道作为所辖行政区域的社区教育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休闲、文化、活动性的社区教育。其运作方式为:(1)街道办事处相关职能科室按行政方式布置、检查社区教育工作。(2)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当地党政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及驻区单位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即“街道牵头、社会参与、双向服务”模式。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

该模式特点为:(1)政府主导。街道办事处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社区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社区教育(更确切的称谓应为:“寓教育于其中的社区文化”)作为街道办事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2)社会参与。动员驻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力求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格局。

此模式易于街道办事处发挥主导作用,并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社区各界资源,但也易于产生流于形式的弊端。

(二)活动型

这种模式是由教育系统内部发展起来的、并日渐丰满的教育形式。其内涵为:中小学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外活动。其运作方式为:(1)以学校为主体组织本校或社区内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2)由学校牵头组建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文体活动设施。即“协调课外活动,开放文体设施”模式。此模式带有浓厚的学校校外补偿教育性质。

该模式特点为:(1)学校主导。中小学校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组织者或牵头单位,实施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的社区教育。(2)资源共享。将社区居民请进校内,共享学校文体设施建设成果。(3)社会参与。邀请社会各界参与校内或校外教育活动。

此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先天不足,“社区资源整合”作用微乎其微。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保育”或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起到社区教育作用。

此种模式近年出现一种新的变化趋势,即成人教育,尤其是地区所属成人高等学校参与到区域性社区教育中来,并且日益突显出其不同于中小学的特有功能与价值。社区学院的组建,成为这一新趋势的佐证。

(三)综合型

此类模式是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并日益引起关注,同时又引起较大争议的新型教育形式。其内涵为:社区学院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龙头单位,通过理事会和文明市民总校以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其具体运作方式为:接受街道办事处、民政局或者区域内单位委托,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此模式实为教育系统内部成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学院成功经验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它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各界委托项目教育与居民自治教育于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它既是模式二的层次提升和项目拓展,又与模式二有着本质不同。模式三以社区成人阶段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专科、本科层次学历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

此模式易于同区域内政府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进行业务沟通,易于系统内资源重组,发挥模式一和模式二所没有的成人高教办学优势。但是,此模式也同样存在模式二的不足。此外,在与现有高教管理体制的相容性、传统学校教育综合改造、社区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社会各界对社区学院认可度、理事会作用发挥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众多不解决就会阻碍其正常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自治型

此类模式近期亦有较大发展。其内涵为: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其运作方式为:由驻区各行各业较有影响并且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或由某一功能齐全单位牵头组成专门机构,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各自行业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式的社区教育活动。

此模式中的驻区各界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居民自治意识初见端倪,然而由于组织松散,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此模式较适用于行业主体单一,且占据驻区主导地位的“单质社区”。

以上对方兴未艾的社区教育实践的模式化概括和分析,既可以使我们鸟瞰全国社区教育实践之概貌,又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新世纪社区教育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本章重点介绍第二种模式。

二、社区学校的功能作用

研究社区学校的功能首先要谈到社区教育的功能:开展社区教育能促进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终生发展,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而社区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载体,对于组织实施社区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社区建设中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阵地作用

社区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学习时间的确定性、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等特点,所以在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和促进文明城区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是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社区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载体,目前形成的网络已辐射到各社村委会、驻区各单位,已形成了多层次的比较完善的体系;办学形成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充分学习的机会。

(二)育人作用

市民教育发展目标不仅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上,更重要体现在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人才上。培养人才是市民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社会发展的“造血功能”。市民教育可以根据社区发展的多样化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各类的合格人才,为本地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许多街道的市民教育实践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不仅对在职或下岗的居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帮助下岗人员学习掌握技能重新就业,而且还开展青少年的课外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同时还举办了大量的老年教育,努力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了有益探索;特别是通过思想道德、科普知识、法律常识等教育,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

(三)团聚作用

从各地的办学实践看,由于学习内容来自客观的需要和群众自身的要求,居民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社区中的大批市民被吸引到社区学校的周围,形成了一种可喜的团聚作用。这种凝聚力的形成,既为今后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又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还关系到社区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等问题。社区教育这种特殊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作为社区教育的载体——社区学校要想发挥更大的功能作用,还须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宣传发动,营造浓烈的办学氛围;

2.突出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互动互促互补;

3.突出满足要求,拓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

4.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推进社区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通过“四突出”工作,社区学校不断得到壮大和发展,为社区学员的终身学习,为学习化社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正在发展的事业,已越来越显示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社区教育载体的社区学校建设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让社区居民在这所大学校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提升素质,健康生活,构筑社区教育新的平台。

(第二节)上海市社区教育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上海社区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社区教育委员会为深化城市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它转变了由国家统包教育的观念,形成了各级政府、社会各方关心教育的局面,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想落到了实处;它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使学校教育面向社会,更紧密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格局,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同时,社区教育委员会将社区内的各方力量组织起来,加强青少年教育,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这一经验对于如何搞好大城市的教育改革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深化城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社会的有识之士普遍关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如何发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教育,转变由国家统包教育的观念?如何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划一的局面,加强教育同社会的密切联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的效益?

上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指引下,在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观念的影响下兴起了社区教育,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一种社区教育的模式,以一个街道(镇)、一个区为范围,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这个社区内的机关、企业、学校等组织起来,共同来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并支持社区内的各类学校,为他们提供多种帮助。而学校则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积极参加社区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行双向服务,起到既办好学校又服务于社会的作用。

上海市社区教育委员会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校牵头,有地区政府,企事业、部队等单位参加的“社会教育委员会”。普陀区的真如中学、卢湾区的向明中学等44所中小学都成立了这类组织;另一种是以地区为主,政府出面协调,社会各方参加的社区教育委员会。通常区一级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区工、青、妇和政府各部门都由负责人参加,并设立办公室统抓全区的社区教育,还对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街道一级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一般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或副主任兼任,由各区及所辖地区的企业单位、学校和社会人士参加。有的区为了加强领导,采取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兼任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名誉主任的做法。

社区教育委员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给上海市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校教育出现了蓬勃的生机。从至今为止的实践来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有效地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学校的重大任务,实践证明,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而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建立则能集中社区内的一切人力、智力、设备优势,发挥本地区各方面人员的教育功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大德育网络例如,许多街道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学校成立家专委员会,开办家庭教育互助组,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正合力,落实了学生的劳动基地和社会考察点。长宁区已建立几十个社会考察调查点、学农基地和学工基地,闸北区共和新路和彭浦新村两个社区教育委员会建立了“少年军校”。卢湾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把社区内的中山故居、韬奋纪念馆、周公馆等教育点贯串起来,组织学生参加“革命先辈走过的地方”一日游,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又组织一支由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离退休干部等组成的“兼职教师”和校外辅导员队伍;还采取措施清除学校周围影响正常教育秩序的各种设施,对舞厅、音乐茶座、咖啡馆、书摊、公园等公共场所加强管理,优化了社会环境;有的还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开展体现本地区特色的各类教育活动,街道的文化馆、图书馆、录像室等活动场所也向青少年开放等等。这些以往学校绞尽脑汁而难以办到的事情,现在社区教育委员会都给想到、做到了。

二、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参与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