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50

第50章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3)

教育实践工作者原本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立体教育”是要构建新的概念体系,困难当然更大。我们的对策是积极寻求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他们直接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设计、组织实施、咨询和评价鉴定。

“立体教育”实践研究没有现成路子可以仿效,一切都在探索之中。诚然,一种新教育思想,要使之完善发展,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艰辛历程。它必须动员更多的人,取得更广泛的支持,得依靠众人的实践,才能把设想变成现实,形成社会共识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我们所倡导的立体教育是否已经完美无缺了呢?我们的实践工作是否已经做到家了?我们的实际工作真的比书上写的还要好吗?实则不然,展览会展示的只是好的一面,问题与不足是没有展览的。可以说,立体教育事业任重道远,而且前途坎坷!

(二)工作途径

要实施立体教育,学校老师要有“自讨苦吃”、不图“好报”的精神。因为传统教育是2/9的教育,立体教育是2/9+7/9的教育,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

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目标,以“好学生”、“好儿童”、“好市民”三个“十条”为具体要求,少先队工作要立体化。

2.学校教育方面

(1)把只有必修课的单一课程结构变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科活动相结合的多维课程结构,重视小科协、小音协、棋校、苗苗书画班、田径队的工作,把整个学校变成课堂。

(2)完善教学方法:(1)坚持开展一学期一次的最佳课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质量;(2)重视总结学生学习方法;(3)立足学法,改革教学方法;(4)重视分层次教学研究,发展教学延伸活动。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开周末校门,加强图书馆、电教馆、卫生室工作。打开周末校门工作由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加强图书馆、电教馆工作,教导处要提出具体措施,真正纳入工作职责。加强卫生室工作要写入总务处工作计划,抓好落实。

3.家庭教育方面

抓好《家庭教育大纲》试行工作,一要组织家长学习、讨论,二要结合班级实际、家庭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切实抓家庭德育、家庭学习、生活教育和兴趣、爱好与特长的培养。新学期,要举办家庭“三小”观摩交流活动,分班、校两级进行。

4.社会教育方面

抓好《社会教育大纲》试行工作,落实走出去学习活动和考察社会、观察大自然的分年级要求。

5.自我教育方面

抓好《小学生自我教育大纲》试行工作。

教会学生自我教育是立体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作为各自的根本任务。新学期,要召开学生自我教育经验交流会,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己都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6.立体教师方面

要努力抓好立体教育队伍建设工作,一要参与立体教育理论研究,二要参与立体教育实践探索。立体教育队伍要在立体课题研究中发展、壮大起来。

7.立体管理方面

实施立体管理要做很多工作,联系当前学校实际,要先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建立学校(含教代会)、家委会、教育支援委员会和少代会主要领导人联席会议制度,期初、期中、期终三次会议要制度化。

(2)健全校、班两级家长委员会。现在校家长委员会有名无实,新学期要努力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有健全的组织,有工作活动计划,有工作会议制度等等。

(3)设“社教处”,主要负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导处,大队部要积极协同工作。

学校是属于社会的,社会需要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进学校,改造学校的传统管理机制,建立立体管理机制,这是一条学校管理改革的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思路。

(第二节)未来小型化学校模式

一、小型化学校——一种未来学校模式

目前,现有学校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越来越遭到来自各方的激烈批评。传统学校的弊病根植于其非人化特点。教育以培养人为宗旨,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却始终扮演着被动的、消极的角色,直接或间接地服从来自层层教育权威的指令,被“批量地加工”成为”标准化的产品”,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无情地压制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划一性的教育模式中也被抹杀了。不仅学生的个性成长在传统学校中受到压抑,而且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需求也被漠视了。通常学龄前儿童在家庭中,无论其能力大小,智力高低,天性如何,总会得到父母全面的照料和教养。而儿童步入学校后,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儿童发展中的某些侧面如学术成就得到过多的关注,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体力等方面的成长常常存在严重的偏向,于是个体素质的整体发展被割裂了。

毋庸置疑,传统学校制度在社会稳定上升时期培养了一批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曾经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但社会变革迅速的今日和明日世界却是倡导个性、创造性和开发个体全面素质的时代,传统学校模式的非人化已成为改革的焦点。那么如何突破传统构建新时代的学校呢?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未来主义学者对未来教育做出预测时,曾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一所校园,若干教室、教师授课、学生读书)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消失,被一种“自由学习环境”——学生运用计算机随时进行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知识——所取代。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学校仍然背负着沉重的传统负荷,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行着,渴望迅速而完全地改变原有教育制度的全貌并不现实。况且,走向另一极端的完全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否便是培养个体的理想模式也令人怀疑。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更可能出现的是一批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从而致力于促进个性发展的学校。小型化学校通过缩小学校规模提供快乐的人道的教育,培养学生富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意识的个性,可能成为未来学校模式中的一种。

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兰维奇认为,尽管传统形式的学校在今后几十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将缩小规模,采取小型化学校模式,以便克服官僚作风,改变划一性的教育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的各种特殊需要。

缩小学校规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各地区的不同要求,而且重要的是有助于创造合作性的教育氛围,促进学校内积极的人际交往,从而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地位,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的根本转变,使学校的职能回归到塑造人格、培养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的个体上来。

小型化学校的优越性在于容易突破传统学校的三中心:课堂、教师、课程。传统的综合性学校规模大,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确立等级性的学校组织机构,以保证教学效率,名义上实施刻板化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面向几十名根据年龄划分在同一班级的学生讲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这便是传统教育模式的画面。

而小型化学校则可以呈现另一种生动活泼的景象。首先,小型化学校容易与社区打成一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小圈子,步入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各种阅历中开阔视野,向各行各业的人士学习。而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多种组织方式,不必拘泥于年龄分班的单一形式,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多样。其次,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密切,容易发展建设性、合作性的相互关系。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发挥鼓励、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职能,而不再作为专制的权威而出现。另外,小型化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且也不鼓励过细的分科教学,将知识整体划分为各种学科的课程组织方式将被综合性、经验性和活动性的课程所代替,从而更加能够反映真实的一体化的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

当传统学校的权威结构和标准划一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后,学生个体的需要、志向、兴趣将得到充分考虑,帮助学生从强制性的教育和学习中解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从而在智力、体力、社会性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是消失在传统学校的和谐发展的富有个性和朝气的学生个体重新出现在小型化学校中。小型化学校的根本特征在于确立了儿童个体在学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将成为一种未来的学校模式。

二、小型化学校模式实例

小型化学校并非全新的模式,在现实中早就存在,但在传统学校占主流的情况下常常受到排挤和压制。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成功的小型化学校生存下来,显示出勃勃生机。构建未来的学校模式可以从它们的经验中得到启发。下面介绍其中的几种模式:

(一)刘克诺模式(LewknorModel)

到1986年,英国的刘克诺学校已有150年的历史,是一所地方性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只有四、五十人左右。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校长本福特先生任职期间,该校成为一所成功的小型化学校,本福特校长实施的实验正在进行下去。刘克诺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

知识不再被人为地分割为诸如地理、历史、英语等学科,而是作为有机的整体呈现给学生。分科课程脱离实际生活,不利于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从一开始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科学与艺术的界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以及各种科目之间的鸿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刘克诺学校中,学生要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但不再以学科的形式来呈现。

2.打破传统的班级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