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青春期男孩,让他变得自立、坚强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青春期男孩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出人头地。男孩终将是要走上社会的,爱他就应该让他变得足够自立,足够坚强。
藏起一点爱,培养自立的男孩
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过一场震惊全国的大讨论,引发这次讨论的原因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中日儿童夏令营活动,一时间,独生子女自立能力的培养成为举国上下议论的主题。而今天,这个话题依然不过时。
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爱,家长的爱会滋润他们健康成长。现在的孩子不怕“没人爱”,而是怕“爱过剩”,永远将孩子“抱”在怀中,孩子永远长不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为他的儿子伤透了心,他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的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父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父亲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父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了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父亲更是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了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父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那些过分爱孩子、不会爱孩子的家长亲手挖掘的,孩子的能力一直没有得到锻炼,他也就失去了自立的可能。因此,父亲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把爱藏起一点,让男孩学会自立。
黄东的爸爸和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爸爸心里对黄东很歉疚,总想在生活上把他照顾得好一些,什么家务事都不让他做。今年,黄东已经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可他很懒惰,不但不喜欢做家务,而且连整理自己的房间这种小事都会不做。爸爸开始为黄东的将来担忧了。
一次在帮黄东整理房间的时候,爸爸看见了他的作文,上面写着:“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很喜欢跟在爸爸身后,帮爸爸做家务,可爸爸总嫌我碍手碍脚,每次都叫我到一边去玩。时间长了,我自己也产生了懒惰心理,现在有时爸爸要求我做家务我也不愿意去做。”
爸爸这时候才明白,是自己教育的失误导致孩子现在的状况,他想必须开始有所改变了。这天黄东放学后,爸爸说晚上有朋友来家里做客,自己忙不过来,需要黄东的帮助。黄东先是一愣,然后乐滋滋地答应了。黄东一边帮助爸爸收拾房间,准备晚上的饭菜,一边和爸爸聊天,感到很愉快。
有了这次快乐的体验,黄东变得勤快多了,爸爸也时不时找机会寻求黄东的“帮助”。慢慢地黄东学会了做很多家务,爸爸省心多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让孩子长期处于过分呵护的情况下,其独立性及智力的发展会日渐迟缓。因此溺爱孩子可以说是帮倒忙。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没有办法照顾太多,反而让孩子变成了自立自强的人。当然,我们不主张这种“偶然成功”,而是有意识地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父亲应该尽量满足和培养男孩的自立意识,而不可处处挡在他前面,替他出主意、作主张。如果这样,男孩只能听话、服从,就不能独立自主地做他想做的事了。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男孩对父亲严重的依赖心理,既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也会使男孩日益对父亲不满和对立。
当男孩面临生活、学习重大问题来询求父亲意见时,父亲就得鼓励他“你自己是怎样考虑的”,“首先你应该拿出主张”,“你自己选择吧”,“你所做的事,我相信会令我满意的”。具体来说,父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男孩的自立精神。
1.让男孩从小事做起
自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刚生下来就能自立,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立品质,首先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可以先让男孩扫扫地,吃饭的时候拿一下碗,自己学着洗衣服等。这些小事情,在成年人看来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对孩子而言,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当孩子慢慢习惯自己主动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他的这种自立意识也在慢慢地成长,自己动手的能力也在慢慢地提高。同时,父亲要根据孩子身心条件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对孩子的要求。
2.培养男孩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父亲教育孩子的目的之一,因为孩子最终会离开父亲,走向社会。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于平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他在最近的发明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和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从于平上小学五年级开始,父亲就重视培养他自己动手的能力。
有一次,家里的电视突然没有影像了,于平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发现问题。他仔细观察了插座、开关,发现原来是短路了。在生活中尽量亲自动手,使于平养成了自立的好品质。
父亲喜欢把已经长大的孩子,当小孩子一样来对待,认为孩子离开了父亲,什么都不会。其实不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越来越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事情,独立意识也会增强,父亲要鼓励男孩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才干。
3.经常让男孩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父亲,应该多给孩子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孩子也许不能正确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是这种过程却是很重要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引导孩子更好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关心孩子答案的对错。
4.鼓励和指导男孩独立做事
作为还未成年的孩子,很多事情由于没有经历,不会做或者做得不好,这是很自然的。这时候就需要父亲耐心地指导,鼓励孩子坚持不懈地尝试。比如,怎样使用热水器。再比如教孩子煮饭。首先是要给他讲清楚煮饭的程序,先把水舀进锅里,然后把米淘好放进锅里。并讲清楚多少米用多少水。这是一个程序的示范。然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做,也许孩子会把饭煮糊或者没有煮熟。这不重要,继续鼓励孩子再做,再加以指导,孩子一定会学会煮饭。切忌指责孩子,说孩子很笨之类的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多鼓励,多指导,可以提高孩子自己动手的积极性,有助于其自立品质的形成。
培养男孩的自立精神,多让他独立做事,这并不表示父亲就可以放任不管男孩。在男孩的生活中,遇到有关孩子成长幸福的关键问题时,父亲就应有明确的意见和主张,但不是强加于他,替他们决定,而是在鼓励他自主自立的前提下,让他自觉接受你的意见。
将男孩的依赖感降到最少
父亲都希望男孩能够独立生活,也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但是现在,孩子的依赖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依赖带来的危害必然会让孩子养成一种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勇气,从而难以形成较强的独立应变能力。
依赖父母,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怀抱里长大的,自然依赖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安全屏障,最有力量也最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一切打击和伤害。年幼的孩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安全网的保护下,逐步建立起自信与自卫的能力,最终脱离父母的安全网,成为一个有心理防护能力、有独立性的人。因此,对一个孩子来说,依赖父母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应当越来越少,孩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独立性,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支持他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而非时时被各种恐惧所包围。
然而,有的男孩到了青春期,仍对父母表现出特别强烈的依赖性。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担心会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担心是如此之强烈,以致当他与所爱的人不在一起时便会常常为这种担心所困扰,这种担心甚至达到了干扰他正常生活的强度与频繁度,这种情况就是不正常的了。
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几代人的爱护和关心集于孩子一身。在家里,孩子就是“太阳”,就是“小皇帝”。没有喜欢的饭菜,孩子就不肯吃饭;吃完饭不知道洗碗,上学忘了带学习工具;早晨起床根本想不到叠被子,甚至连刷牙也要父母帮着把牙膏挤好;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问家长,要求家长帮助解决,而不是首先应该独立思考。如果男孩有了这些坏的习惯,父亲就不能不考虑他的依赖感是否太强了。
哈佛家教认为:很多孩子依赖父母是源于父母的过分帮助和保护。一些父亲不理解也不习惯于青春期男孩的心理变化,他们仍然把大孩子当做几岁的孩子看待:一旦孩子跃跃欲试地想要做点什么,父亲就在潜意识里开始抵抗了;当孩子满怀热情,想自己动手尝试时,父亲的一个“不”字只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想做,也逐渐地想不到去做了。父亲总是安排好一切,给孩子造成一种不需要自己的印象,孩子得不到机会去学习照顾自己,依赖心理也就悄然而生。这会让孩子更依附父亲,以致父亲一不在身边,他就手足无措。
其实,青春期男孩的成长就像竹笋脱掉了层层外衣成为竹子一样,需要一点点地摆脱对父亲的依赖。父亲要知道如何在恰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脱去“保护层”。如果孩子在青春期还不能顺利地从依赖期过渡到独立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性人格。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那么,父亲应该如何将青春期男孩的依赖感降到最低,让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小男子汉呢?
1.让男孩自己解决“私人问题”
对男孩的“私人问题”,爸爸要鼓励男孩自行解决,别随意插手。孩子的选择会有幼稚、不完善的地方,但爸爸要清楚,再不成熟的决定,也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孩子需要这种自我选择、决断的机会。孩子会在失败中走向成熟,个人独立性也会得到提升。
小雄今天和大飞因为争抢游戏机打架了。回家后,小雄向爸爸抱怨。爸爸说:“大飞是你的朋友,这是你们之间的事,你自己去解决好吗?爸爸帮不了你。”小雄说:“我不知道怎么办,你给我点建议吧。”爸爸还是摇头拒绝了。第二天,小雄见到大飞后主动让出游戏机,两个人又和好了。
父亲不随意插手孩子的事,就是给孩子自主抉择的权力。孩子在自我抉择中逐渐摆脱对父亲的依赖,学会了独立,走向了成熟。
2.及时纠正男孩已形成的依赖心理
父亲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和改过。首先了解孩子依赖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为基础,使用一定的策略。
一个孩子上学经常忘带课本,于是便在学校打电话,让父亲送课本。有时,父亲有事送晚了,这个孩子还埋怨父母耽误了他上课。后来,父亲改变了送课本的做法,而是郑重地告诉儿子:“今后忘了带课本,只能你自己回家去拿了。或者你和同学共用一个课本。”几次之后,这个孩子吃了忘带课本的苦头,慢慢就改正了这个缺点。
一位业绩辉煌的公司老板曾说过:他准备让自己即将毕业的儿子先到别的企业里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总是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这位老板的做法应该受到赞赏,相信他的儿子将来会有所成就,最起码不会比早早就藏到父亲的庇护伞下的人差。父亲一定要记住:一个人一旦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他就算踏上了成功之路。
3.少给男孩定规矩
降低男孩的依赖感,培养他的独立性格,就不能规矩森严。孩子想要获得独立性格,需要更多的自由。爸爸总是定规矩,孩子的个性就会被束缚。
王烁有很多自主权,他上初中时,爸爸只给了他一个规定:做完作业再玩。他很自觉,每天都按规定来做。王烁在初中时,学会了自主学习。长大后,爸爸给他定的规矩也越来越少。高中时,爸爸对他说:“照顾好自己。”王烁也做得很好。
爸爸并没有严格管制他,但他却成了别人眼中的优秀孩子。他有自己的特长:画画。他品学兼优,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独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他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孩子要独立,就得多一些个人空间及时间。爸爸减少规定,就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自由的氛围最利于孩子“自我”,即“独立性”的发展。
别让你的小男子汉太听话
人们常常夸那些听话的孩子很“乖”。其实,孩子的乖巧,往往是表面的,当他有一天感到有能力自立时,寻求自立的举动可能给父母的感觉是“叛逆”。可见,“乖”孩子不一定就“乖”,从小“乖”,不代表永远就“乖”。永远“乖”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是一个没有个性的孩子、一个缺少创造力的孩子,因此也未必是一个好孩子。相反,如果孩子不是太“乖”,有自己的性格和探索愿望,应该是一件好事。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推出这样两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这家杂志还提出:“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孩子。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孩子呢?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所谓“听话”的孩子一般不提问题,更不与长辈争议。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孩子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至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媒体中经常报道,某某模范人物自杀或犯罪之类,往往是由问题孩子演化为问题大人的。但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未引起一些家长的警觉,更显示出此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
“我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你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亲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最后的一张王牌。
但是,这也是一句强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如果孩子很小,是个小学生,孩子听了可能会真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这种王牌,这种强迫加威胁长久了,对青春期男孩的头脑、思想的发展却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