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113

第113章 汉城关庙的传说和特色(1)

金荣华

韩国的关庙始于汉城,汉城关庙的建造,则有着一则关公显灵的传说,概要如下: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出兵侵略韩国(那时称朝鲜),即是韩国历史上大伤元气的“壬辰倭乱”。后来,明廷应朝鲜国王之请,派军支援,与日军激战屡屡。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明军守汉城,日军来犯,双方对阵于汉城的东大门和南大门外。正当两军陷入苦战之际,忽然关公显灵,骑着赤兔马,在半空中把青龙偃月刀一挥,削去了大片山头,同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袭向日军。明军见状,士气倍增,奋勇冲杀,终于击败日军,取得胜利。于是明军将领就在汉城为关公建庙,藉以感谢和纪念他的显灵助阵。[1]

汉城的第一座关庙,由一位名叫陈寅的游击将军发起建造。[2]他因作战负伤,在汉城的南大门外休养,就在居所后方的山麓设庙塑像。这座庙的陈设大概很简单,屋宇也不宽敞,明军统帅杨镐去看了以后,认为太简陋,下令改建,要在正殿的左右设置长廊,并在前庭建造重门,时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夏之际。这次改建,朝鲜国王和明军高级将领都捐助了经费。据当时朝鲜大臣柳成龙的记载,庙中关公像以土塑成,“面如重枣,蚕眉凤目,须垂过腹。左右塑二人持大剑侍立,谓之关平周仓,俨然如生。”[3]由于这庙坐落在南大门(崇礼门)外,后来也称“南庙”。

南庙改建后,不久就是农历五月十三日的关公生日,朝鲜君臣和明军在汉城的各级将领都前往祭奠。相传关公生日这天若有风雷之异,则表示关公的神灵下降享祭。那年五月十三日的上午天气清明,而午后黑云四起,大风自西北来,雷雨交作,有顷而止。[4]这阵大雷雨使明军大喜,但是却使朝鲜国王往祭的时间延后了一天。因为他在当天下午正要出发之际,忽然大雨暴下而不得不停行。[5]

经过这次大祭,后来因调动而进出或路过汉城的明军将领,也都前去行礼,[6]甚至到汉城总督军务的明廷兵部侍郎邢玠和在朝鲜各地作战之明军高级将领的会盟誓约,也在此举行。[7]

关公显灵助战的故事,当时似乎是众所周知而又言之凿凿的,不仅朝鲜国王知道,连中国的神宗皇帝也听到了。所以,当大臣万世德在南庙落成那年奉派到朝鲜接替杨镐出任明军统帅时,神宗皇帝特别拨款,嘱他到了汉城为关公建庙,因此汉城就有了第二座关庙。[8]

汉城的南门是南渡汉江通向朝鲜半岛南部各地的要道,当时明朝的援军大概主要驻守在南大门外,因此第二座关庙的庙址起初也选在南大门外。不过,朝鲜君臣认为南门已经有一座庙了,希望把这座关庙建在城东。朝鲜君臣希望把第二座关庙建在城东的真正原因是为了“风水”。据堪舆家言,汉城之东嫌虚,要建屋立宇,深凿池沟,以镇地脉,因此以前就有在城东建庙的建议。[9]最后明军接受朝鲜君臣的意见,决定把这座明神宗拨款兴建的关庙建在东大门(兴仁门)外,[10]所以后来这庙也叫“东庙”。

东庙建地甚广,正面有正门和中门,正殿两旁置东西庶,完全是中国祠庙的格局和式样。工役始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八月,[11]讫于万历二十九年八月,费时二载。不过,这庙的建造所以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乃是因为当时朝鲜政府任用的经办官员贪污不法,假公济私,以致迟迟不能完工。后来朝鲜政府下令,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一月一日起停工,到了第二年二月另派官员负责,复工续建,中间停顿了三个多月。[12]

东庙完工之初,庭中尚需移植大松树,但是那时候已是仲秋,不宜移种,而参与规划的明将因日军已退,必需回国,于是他在向朝鲜国王辞行时,特别说明了将来移种大松时要注意的一些事,[13]这颇能显示当时明军将领对于建造关庙事务的仔细和认真。

南庙建成时,原始发起人游击将军陈寅曾另外捐赠银两买田,以田租供庙中香火。[14]起初或许确实有此需要,但后来东庙和南庙的管理与维护都由朝鲜政府派官员专负其责,负责官员的阶位高达六品。[15]历代朝鲜国王对这两座关庙,或亲临行奠,[16]或遣官致祭,[17]或题匾书联,[18]或撰文写诗,[19]礼敬一直不衰。正祖(1776~1800年在位)甚至亲为关庙的祭礼谱制乐章,[20]有些君王则也借祭祀关庙以激励将士。[21]

汉城第三座关庙是朝鲜国王仁祖私人所建,塑像和设施全部依照南庙,地点在城北,所以又称“北庙”,落成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那年十月,仁祖亲自前往行酌奠之礼,后来还撰写一文刻石,叙述建庙缘起。这块碑石名“北庙碑”,现在陈列在汉城的景福宫里。依据碑文,朝鲜国王在关公显灵助战后半个世纪又建关庙的缘故,是因为在他登位的第二十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发生了一次兵变,当时的情况很危急,但叛乱被迅速敉平。事后他和王妃都梦见了关公,关公对他们“谆谆若眷佑者”,因此由内府出钱,再建一庙奉祀。

宋徽宗曾在大观二年(1108年)加封关公为武安王,朝鲜国王仁祖在北庙碑里也使用了这个封谥,所以汉城的关庙有时也称“武安王庙”。

上述的三座关庙,南庙和北庙都已不存在,东大门外的东庙则保持得相当完好和整洁,东西两庶放着战鼓和石碑等物,庭中植有紫牡丹,是南韩政府列为142号的“宝物”。

明神宗出钱所造的东大门关庙,有一些国内关庙所没有的特色:

1.这庙的正殿上有两座关公像,一座红脸,一座黄脸。黄脸关公的神座在中央,长须戴冠,端坐平视,享受主祭。红脸关公双目炯然,在黄脸关公左厢另设神座。据说红脸代表生前,黄脸代表死后。

2.关像之前没有一般关庙常见的关平像和周仓像,而在黄脸关像右后侧的地上,有一座白衣小像,低眉垂目,拱手端坐。

黄脸关公像始于何时?文献未见记录,但是可以推测。据朝鲜王朝的《肃宗大王宝录》所载,肃宗在其继承王位后第二十九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农历六月曾访南庙,在访前给礼部的命令说:“闻南庙安生像,明日举动,归路欲历过,其令礼曹禀处。”到了南庙,行过揖礼,他对近侍说:“此是生像,比东庙塑像大有生气矣。”[22]由此可知,由明军负责建造的南大门关庙关像是在中国习见的红脸,明朝皇帝拨款而由朝鲜政府负责建造的东大门关庙关像则早已是表现朝鲜观念的黄脸,所以肃宗才会说:“闻南庙安生像。”在南庙又说:“此是生像,比东庙塑像大有生气矣。”从另一方面看,朝鲜王朝在南庙和东庙建成后都派专员管理,庙中大事如国王祭奠或修像补屋等,也都见于各庙实录。[23]如果东庙的关像一开始是红脸,后来再改为黄脸,则是一件大事,实录当有所记,但是肃宗以前的各朝实录并没有这项记载。那么,东庙的这座黄脸关像应是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和东庙屋宇同时完成的。至于现在黄脸关像左厢的红脸关像,肃宗时显然还没有,那是后来添增的。

至于以红脸像代表生前,以黄脸像代表死后,也就是以红色表示阳,以黄色表示阴。这个“红阳黄阴”的观念也可以在其他朝鲜文物上有所印证:例如在当年朝鲜国王的座后面,设有一座大屏风,屏风上画的是“日月昆仑图”。在汉城德寿宫里所设“日月昆仑图”中的太阳是红色的(阳),月亮是白色的(阴);但在汉城昌德宫里的“日月昆仑图”上,太阳是红色,月亮则是黄色的。

关于黄脸关像右后侧地上的白衣小像,据文献记载,当年南大门关庙的正殿上也有一座与关公生平无关的塑像,往昔肃宗大王初访该庙时,除了感叹红脸关像大有生气外,又“指西壁隅僧像日:此何为以设也?近待对日:俗称普净长老也。”[24]“普净长老”是何人?今已不知。他的位置在关庙正殿的西壁隅,则和东庙白衣小像的位置一样——东庙的庙门南向,黄脸关像的右后侧就是正殿的“西壁隅”——可能是一位佛教化了的韩国神灵。在本质上,东庙的白衣小像和南庙的普净长老大概一样,都相当于我国的土地公,因为韩国深山里的佛寺都有别室供奉山神,算是外地神灵来定居后对地主神所表示的礼貌吧。不过,东庙这座白衣小像应该不是初建庙宇时就有的,否则当年肃宗大王在南庙比较了东、南二庙的关像后,就不会再指着西壁隅的塑像有所询问了。

1983年春,笔者初访东大门关庙,进入平时深锁的正殿参观。不久,有一位中年的韩国妇女也自正殿的后门进入,手里提着香烛及酒饭果菜等祭品,熟练地摆设供案,祭拜黄脸关公和白衣土地公,举止利落,态度虔城。经由汉城淑明女子大学金胜心女士的翻译,得知这位妇女姓梁,每年来此祭拜五次,四十多年从未间断;家中有人生病,或孩子升学考试、儿子入伍服兵役等,都来祈求保佑。那天黄脸关像身上穿着一件白裳和一袭黄袍,看起来都很新,梁姓妇女说,那些都是她做的。她也知道关公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