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38

第38章 民俗学家范增平先生

大禹

啊这位台湾学者真像马克思!1994年11月,我出席在江西上饶召开的民俗与民俗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会议主持人向与会者介绍台湾民俗学家、台湾民俗学会90岁娄子匡会长的代表、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仲淹第30代孙范增平先生时,人们不禁惊讶地喊道。

确实,范先生浓眉大眼,宽宽的脑门,满头长及耳际的乌发,与一脸酷似马克思的络腮胡相连,真若马克思再显,故而其有一个雅称“范克思”。

范增平先生1945年9月生于台湾新竹县湖口乡一个贫穷的家庭,1958年毕业于新竹县湖口乡新湖小学,1961年毕业于桃园县中坜镇新明初中,1966年毕业于台北市成功高中,1969年毕业于台北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报业行政专业,1973年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在东吴大学求学时,范先生在研习宗教、哲学中,从河北赵州禅师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等公案中,领悟到“吃茶”的理论,从此为弘扬中国民俗的茶文化而一发不可收:

——在1985~1988年的三年时间里,范先生不看报,不看电视(其中第一年每周五断食),潜心钻研,领悟茶学的精髓,终于独创出茶艺“三段十八法”。为此人称范先生为“茶痴”。

——从1987年起,范先生在台北市光复南路开设了一个名为“良心”的茶艺馆,客人自管进来品茶、休闲、赏画而无人收茶钱,只凭客人在出门时往茶资箱里投币,给多少凭良心。这个良心茶社一开就是十年,为此人称范先生为“茶怪”。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范先生积极提倡茶艺进入大学校园,他希望现代大学生除了求科技知识外,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气质,在大学成立茶艺研究社,设立茶艺中心,开设茶艺课程,于是乎一时间茶艺之风吹进台湾大学校园,学习茶艺的大学生成百上千,现在台湾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茶艺社。为此人称范先生为“茶师”。

——1988年,范先生参加了两岸分离后第一个到大陆的“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飞抵上海,他从《文汇报》上看到“复兴茶艺研究会”将举行活动的消息,便放弃了随团访问杭州的机会,参加了在“四海茶具馆”举行的茶艺活动。从此以后,范先生先后近百次在海峡两岸来来往往,在北京、云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湖南、辽宁、内蒙古等地传授茶艺,为此人称范先生为“茶使”。

范先生之所以被人们称之“茶痴”、“茶怪”、“茶师”、“茶使”,一切都源于一个“茶”字,为“茶”他从1981年开始,便放弃了其他工作,先后典卖了两栋房子,加上所有积蓄,专事茶文化的推广工作。他前后五次到日本,七次去韩国,一次去新加坡,二次去马来西亚,传授和弘扬中国茶文化;他组织成立了“中华茶文化学会”,积极从事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出版工作,目前已出版“茶文化丛书”六种,并定期出版《中华茶艺》;他协助杭州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使中国茶文化得到弘扬光大,故人们又称范先生为“茶博士”。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