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舜
1982年,在中国学界当神话学尚未被称作“显学”之时,一篇题为《比较神话研究法刍议》的新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其作者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后来的几年,又见他的《神话文体辨正》、《(西游记)是神话和童话的交融吗》、《五代丛葬品神话考》、《试论神话的语言》、《鱼考》、《论水难英雄》等十数篇论文接连问世,才知道他不是偶涉文坛的过客,而是一位专注、执着的青年学者。他就是后来被称作“青年民间文艺理论家”的陶思炎。
陶思炎,1947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受“十朝”古都文化和秦淮市井风俗的熏染,他自幼对中国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他曾先后在中国的三所著名大学分别攻读建筑学、中国语言文学、民俗学,于1989年获博士学位,并成为中国第一位民俗文化学博士。在上大学之前,他还到苏北农村插队当过农民,后来又到工厂做过工人,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的民俗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思炎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神话学、民俗学、民俗艺术学、民间信仰等领域,他的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鱼文化》(1990)、《祈禳:求福·除殃》(1993)、《风俗探幽》(1995)、《中国纸马》(1996)、《中国镇物》(1998)、《应用民俗学》(2001)、《中国祥物》(2003)、《问俗东瀛》(2004,待出)、《中国都市民俗学》(2004,待出)等,此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中国鱼文化》、《中国镇物》、《应用民俗学》等,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都具有拓展的意义。他擅长功能分析、理论阐发和实证研究,并注意从实物、口头、行为、心理诸方面搜索材料,倡导和实践了“超学科多层次复合研究”的方法,形成了个人的研究风格。
陶思炎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招收和培养民俗艺术方向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博士生并指导相关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他还担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和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陶思炎在国内和国际的学术活动中比较活跃,先后五次赴日本、两次赴韩国讲学访问、出席会议、合作研究和田野考察,1997~1998年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长期项目,在日本东北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并在日本印度学宗教学年会、日本东北民俗学会年会、中日民俗学研讨会、仙台市历史民俗资料馆等场合发表学术报告。目前,他正主持“江苏省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普查”的大型项目,以使民俗学研究领域包含民间风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信仰诸方面,并以“学问济世”为己任,努力推动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位中年学者,陶思炎在民俗学的园田里继续耕耘着,我们祝愿他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