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琪先生是我国当代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江苏高邮人。他在散文中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娓娓而谈,无所不涉。大师的博学和广识可见一斑,这其中还有许多饮食文化研究的散文,读来让人备感亲切,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汪曾琪先生的《五味》散文集,该书中收录了32篇谈吃的散文。汪老在他的《五味》这一散文集中十分精彩地描述了祖国各地的地方特色美食,让人深受感染。在《咸菜和文化》这一散文中,对腌、酱之类的美食如咸菜、腌菜、干菜、酱菜等作了极详细的探究。“中国咸菜之多,制作之精”“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在谈及关于咸菜的起源,“我以为跟佛教有一点关系。佛教徒不茹荤,又不一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于是就在咸菜上打主意。我的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尼姑到相熟的施主家去拜年,都要备几色咸菜”。“中国咸菜多矣,此不能备载。如果有人写一本《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在谈到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时,“我以为是未可厚非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追寻得那么远,非得追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样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你看我们的汪大师是多么的务实,治学那么的严谨,以食品喻文化,寥寥数语,真知灼见,浓缩着对绍兴霉干菜的熟稔于心和一往情深。
汪老谙练美食,造诣不浅,不但会吃,吃出文化,而且还会亲自掌勺,烹制佳肴,如逢“情深意浓”时还常秀一两手,以博一粲。汪老自言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但我们也可从中领略到汪老的“别样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