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人间至味菜根香
29435100000048

第48章 黄山烧饼与金华酥饼

干菜的魅力让人称奇,它不但作为主体菜肴变化万千,即便作为其他食品的配料,其美味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黄山烧饼、金华酥饼便是因为干菜的辅佐而味美有加,成了名扬四海的特色名产。漫步在黄山的老街上,穿梭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中,不时地从周边商铺飘来黄山烧饼的阵阵香气,使得流连于沿途风景的人们不得不驻足品尝。来一个金黄醇香的黄山烧饼,其略带甘润微辣的滋味让人满口生津,不由地发出喜爱与赞美之声。

黄山烧饼又叫蟹壳黄,陶行知先生曾在他的一首白话诗中有所提及“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限福”。诗中的蟹壳黄指的就是黄山烧饼。据说,当年陶行知乘船去上海求学,随身携带的干粮就是这黄山烧饼。徽州人对黄山烧饼是充满情感的。过去,徽商背井离乡,闯荡世界,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随身携带的行李,除了包裹雨伞就是这作为干粮的黄山烧饼了。黄山烧饼不但携带起来简便,而且不易变质,存放十天半月照样香脆如新。

蟹壳黄之雅称,源于形和意。一则因为制成的黄山烧饼,其形其色与金黄的蟹壳确实形似,可以假乱真。二则,旧时的徽州“山限壤隔”、交通十分不便,新鲜的大螃蟹很难在这深山之中吃到。为解思蟹之苦,便有高厨制作出“蟹壳黄烧饼”,摆到席面上,权充“大螃蟹”,聊以自慰,薪传至今,黄山烧饼便成了黄山的特色名品。

睹物思物,在享受黄山烧饼的同时,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金华酥饼。它们是如此地相似,如同孪生兄弟,同宗同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制作所用的原料大同小异,面粉、酵面、猪肥膘肉、干菜、葱花、精盐、食碱、芝麻、饴糖、芝麻油;制作方法也是如出一辙,和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烧烤等工序;其色泽、形状更是毫无二致。此外,其美味与成名都离不开干菜的辅佐,干菜融合其中起到了增鲜入味,祛腻调和,浓郁风味的作用,使其相得益彰,更具魅力。

金华酥饼色泽金黄,香脆可口,是浙江金华的著名点心,也是闻名遐迩的馈赠亲朋好友的传统特产。其馅心用干菜为主料,故又名干菜酥饼。据记载:金华酥饼始见于南宋婺州浦江吴氏所著的《中馈录》,他所说的酥饼是用蜜糖作馅的,与今之干菜肉馅稍有区别。

金华酥饼历史悠久,相传首创者竟是有“混世魔王”之称的程咬金。程咬金为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元勋之一,早年在金华以卖烧饼为生。有一次,他的烧饼做得太多了,一整天也没卖完。他便将饼保存起来,准备第二天继续卖。为了防止烧饼变坏,程咬金将烧饼统统放在炉边。他想:让火一个劲儿地烘烤着,烧饼一定坏不了啦!第二天,程咬金起床一看,烧饼里的肉油都给烤出来了,饼皮更加油润酥脆,全成了酥饼。这饼一上市,立刻吸引了不少顾客。大家见程咬金做的饼和以前大不一样,都争先恐后地品尝。程咬金很是高兴,便扯着嗓子喊:“快来买呀!又香又脆的酥饼!”经他这一叫,买的人更多了,酥饼也就声名鹊起。

金华酥饼,饼虽小名气却大,许多名人都与它有着不解之缘。明代朱元璋攻克金华后,曾与军师刘伯温在婺州明月楼品尝酥饼;太平天国时,金华民众曾以酥饼慰劳屡败清军的李侍王。凭借名人效应,金华酥饼风生水起,名扬四方,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食品产业。

干菜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增鲜添香和味,除了在菜肴中的应用已是笃定如磐,在点心食品中的运用也是大放异彩。黄山烧饼、金华酥饼都是干菜在点心中运用的杰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近些年以干菜作主要馅心的点心食品发展势头强劲,种类越来越多,诸如:干菜煎饼、干菜馒头、干菜汤圆、干菜肉粽、干菜粢米饭等等,还有价廉物美的干菜烧饼,在路边街旁现做现卖,成了人见人爱的大众食品。

食物本无贵贱,美味源于创造。黄山烧饼、金华酥饼虽都取之于大众之物,但却能享誉一方,成为名特产,这个中之因,不单是因为岁月的沉淀,历史的孕育,更是在于我们对食物的认识、开发、利用,以及坚持不懈“精雕细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