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时,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可心理距离却远远超过时空距离。缩短心理距离,在融洽、和谐、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开展教学活动,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生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处理不当,会使人处于尴尬境地,影响教学。笔者在此将十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处理教学活动中“小插曲”的四种方法整理于此,供同行商榷和借鉴。
(一)“借景抒情”法
记得我在村小教书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带同学们春游回来的第二天,走进教室发现到处插满了红色的杜鹃。瞧!四周墙壁的洞眼里,黑板、教桌的缝隙中,屋梁、课桌、地板上,门前、门后……简直是花的海洋,整个教室顿时灿烂辉煌!同学们红润的脸上写满期待,在花丛中攒动,以一种畏怯而友好的目光望着我。有人小声地议论:“糟了,会挨骂的。”哦,我想起昨日带他们春游时讲了许多有关杜鹃花的故事,可我想不到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效应。难道不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吗?对,我灵机一动,临时确定了本堂课的任务——改上一堂作文课。
于是我双手一摊,热情地赞美了他们的创举和杰作,给他们讲了杜鹃花的来历,讲了小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并指导学生观看花的颜色、形状、大小,还启发他们展开联想,闭上眼睛用心听花开的声音,感受她生命的美丽与芳香。教室里活跃而秩序井然,涌动着音乐的美感和诗画的意境。然后我叫同学们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写出来,并选出优美的作文在班上宣读,我竟意外地发现这次作文比历次作文都写得好。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以呆板的形式、威严的面孔面对学生,教学过程要讲究教学机智,对学生所作所为采取理解、宽容的态度,收到的效果会更好。试想,如果一开始就不加辨别地批评一通,骂他们未经允许、乱成一气,就可能会给师生关系蒙上一层阴影,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贵在以庄重的道理和诙谐的谈吐相结合,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
(二)随时套用法
上课时发现有同学睡着了,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我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每当这时,我往往会中断讲述,自我责备说:“现在有人睡着了,这是对我最委婉的批评,希望能听听你直接的建议好吗?”或者故意小声说:“啊!轻些呀轻些,他(她)正在蓝天里遨游,在大海中嬉戏……饶了他(她)吧,别打扰他(她)的酣梦。”也可以说:“也许是学雷锋做好事,帮老乡干活到夜里三点才回家呢!”这样一来,学生活跃起来,教室里天真无邪的笑声赶走了他(她)的睡意,学生非但不会对老师的讽喻产生抵触,反而会更加崇拜老师,自然而然地进入你设计的教学天地里。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最呆板的教师才会把昏昏欲睡的学生斥责一顿。课堂上学生睡觉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讲得太乏味了;二是学生太困倦了。与其勉强睁着眼装着听得入迷,不如等精神振作起来再上课划算。所以,当碰到类似情况时,教师首先要检查自身是否存在不足,然后运用适当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杜绝斥责、挖苦、讥讽学生,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顺藤摸瓜”法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着装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很注重自己的形象,有时还刻意打扮。有一天,我穿了一件很美观漂亮的衣服,略洒香水后走上讲台,这时我隐约听见“好美呀”、“好香哦”的友好的赞叹声。我没有回避,更没有难为情,而是接过同学们的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就是朴素、自然、整洁”,“难道那些穿着拖鞋、敞开胸扣的才算美吗?”……同学们听得很用心、很有趣,不住地点头表示认同。这样,我通过实情实景,顺藤摸瓜,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既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同时,还在轻松愉快、和睦友好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讨论互助法
这种办法可以说是借助大家的力量让倔强、任性的学生在集体的舆论中受其感染。好些同学做了错事、受了批评,可心理上并不接受,仍屡教不改。老师可组织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场合,集中班上最近发生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特别要鼓励那些曾犯过错误的学生踊跃发言,给他们剖析自己心灵的机会。教师多给予一些认同和理解,同时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改正错误的途径、办法和措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学对他们的鼓励和监督,使他们觉得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应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经常板着面孔,无端地批评、呵斥、责备,学生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书育人中的“小插曲”防不胜防。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开动脑筋,随机应变,循循善诱,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责任,少一些指责,定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收获,有所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