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庄于谐的笔法在一些议论文、杂文中也常有运用。一些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在他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中,经常通过寓庄于谐的手法,既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精华,又常以精辟的比喻、机智的讽刺,显现出他们卓越的诙谐感和情感。这使得他们的论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毫无枯燥说教之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毛泽东同志的不少文章,极富庄谐并论、寓庄于谐的特色。像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通篇以诙谐、生动、形象的文字,分析说明湖南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况,并阐明了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巨大作用。此文中寓庄于谐的笔法运用之处,比比皆是。而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美国散发“救济米粉”这件事的目的和本质,也用诙谐的口吻写道: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钓,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像这样的形象化语言,既以思想内容的科学性博得人们信服,又以语言形式的艺术性。赢得人们的青睐,充分体现了亦庄亦谐、寓庄于谐的表达特点。
邓小平同志的许多文章,也是寓庄于谐的典范。在他的文章、谈论中,他经常运用一些质朴自然、诙谐生动的口语来阐明十分庄重深刻的道理。像谈到有些老同志担心开放后,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时,他说:“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不了,怕,影响不了的,影响不了的。”读着这样平易自然的口语,生动地表达了一个阅尽世间沧桑的世纪老人的谆谆教诲,给人一种谈笑风生、推心置腹的亲切感,充分显示了寓庄于谐手法的艺术魅力。
近代著名的小说翻译家、文学家林纾认为:“凡文之有风趣者,不专主滑稽而言也。风趣者,见文字之天真,于极庄重之中,有时风趣间出。然亦由见地高,精神定,于文字境界中绰然有余,故能在不经意间涉笔成趣。”
这里指出的风趣不光是滑稽,而要写得文字庄重、含意深刻。这个观点较好地阐明了庄与谐的辩证关系与本质特征。可以说,在极庄重之中,诙谐而有风趣,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诙谐风趣是诗文中的一种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是诗文给人以美感享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摒弃那种毫无诙谐的政治说教式的文字,也不去赶时髦追求那种哗众取宠、充满低级情趣的东西,而应使庄与谐辩证地统一在作品中,使诗文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完美的艺术性,努力创作出庄与谐高度统一的佳作来,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品格高尚又脍炙人口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