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充满幽默
29439200000084

第84章 灵活机智的回答疑问(一)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关系着一堂课教育教学的成败,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的标尺。它可以反映出老师应变艺术的水准。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个性不同、心理面貌各异、知识程度不一的活生生的学生。特别是在当今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喜欢分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修养,而且还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

有位老师上小语三册《朱德的扁担》一课,当讲到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下“朱德记”三个字,战士们更加爱戴总司令,都不好意思再夺他的扁担时,全班同学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被这个满怀激情的讲述推向了高潮。这时,一只胖乎乎的小手高举起,一个有趣的问题立刻蹦了出来:“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起书,怎么记得‘朱德记’三个字呢?”教师没有思想准备,不能立即作答,却又巧妙地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是呀,谁能答出这个问题呢?”好一个“是呀”,有惊讶、有肯定、有赞赏、有对全体儿童思维的激发,全班学生乃至听课的人都随着教师的反问陷入了深思。在儿童的心目中,解放前穷人不能上学,这是肯定的;不上学又怎么能识字呢?怎么能认识朱德的扁担呢?对一般小学生来说,这一连串的推理是很自然的。然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现实生活终于给孩子们打开了智慧之门,回答问题的小手一个接一个的举起来,“他们读过函授学校”,一个孩子用现代生活中的语句解释。“方向想对了,但说法不对”,精明的教师既作了肯定,又作了否定;“办扫盲学校”,另一个孩子的答案与故事发生的年代靠近了些,老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解放区办农民夜校”、“红军叔叔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孩子们终于得出最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