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29454900000009

第9章 初一新生的环境适应对策

有一个寓言故事。

两只青蛙在觅食中,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罐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牛奶。一只青蛙想:“完了!这么高的一只牛奶罐,我是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在看见同伴沉没于牛奶中时,并没有一任自己沮丧、放弃。而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够跳出去。它每时每刻都在鼓足勇气,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奋起、跳跃。不知过了多久,它突然发现粘稠的牛奶变得坚实起来。原来,它的反复践踏和跳动,已经把液状的牛奶变成了一块奶酪!不懈的奋斗和挣扎终于换来了自由的那一刻,它从牛奶罐里轻盈地跳了出来,重新回到绿色的池塘里。而那只沉没在罐底的青蛙,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机回逃离险境。

这个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当环境改变,尤其是遭遇困境的时候,是心灰意懒,绝望地坐观、等待,还是适应新环境,并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改变环境,力求摆脱困境,结局大不相同。

进入初中后,我们的孩子不得不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出现困惑、迷茫,感到不适应,这都是人的正常的反应,但是,就像那两只青蛙一样,我们是选择怨天尤人,悲观绝望,在被动的等待中无所事事,不求改变,还是不停地奋起,跳跃,尝试,突围?人生同样会呈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必然会遭遇一次次的环境改变,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小升初,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转折,一次改变。如果连这样一次小小的转折,我们都难以适应,不能改变的话,何谈理想的追求,何谈辉煌的未来?小升初的完美转型,是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次考验,也是家长和老师所面临的一次艰难而又必须战胜的挑战。

我和青春有个约会

初一新生对环境的适应,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青春期的了解和适应。从小学升入初中,也是孩子自身从儿童向青少年的一个过渡,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最迷茫,问题最多,也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帮助孩子平稳、健康、积极地度过青春期,就可以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如何适应初中生活,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如何适应青春期这个人生最特殊的阶段。

那么,通过班会的形式,让我们一起为青春上一课,共同撩开青春的面纱,打开人生最美好的篇章——

我的身体变化:让孩子们就自己身体方面发生的变化,畅所欲言。会有很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因为害羞而不愿意面对、不敢说出身体方面出现的变化。要告诉孩子们,这些变化很正常,很健康,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坦然面对,才能健康成长。

对青春期自我的认知:可以进行一次课堂小调查,让同学们就以下每个问题,进行选择回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孩子们在无形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困惑,也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特别不喜欢大人们夸我是个乖孩子。

——我变得爱顶撞家长和老师。

——我不屑于再玩小学生热衷的游戏。

——我想独自决定与自己有关的事。

——我愿意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我特别喜爱幻想,总是做白日梦。

——我对新鲜事非常感兴趣。

——我容易冲动。

——我容易后悔。

——在和他人争论时,明知自己输了,还要硬撑下去。

——我对大人的话反感透了。

——我的心里话不愿与大人说了。

——我喜欢一个人沉思默想。

——我希望自己更整洁、漂亮、潇洒,喜欢照镜子。

——我突然发现异性同学变得陌生了。

——我不好意思与异性说话和交往了。

讨论:让同学们就青春的话题,展开讨论。美好的青春已经来了,我们该怎样有意义地度过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讨论之前,可以启发性地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英国有一位哲学家,一次在建筑工地上碰到三个正在干活的青年工人,于是哲学家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三个工人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雄伟的殿堂。听完回答,哲学家在心中对这三个人的未来,作出了判断:第一个工人心中只有砖,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不错了;第二个工人眼中有墙,心中也有墙,好好干或许能当一个工头、技术员;惟有第三位才会有更大的作为,因为他有更大的目标,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果然30年后,第三个人成了英国最著名的建筑师。

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心中有殿堂的人,才能铸造出人生的辉煌。那么,我们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一个有理想的青春,还是一个有追求的青春?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青春,还是一个勇于担责的青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青春,还是一个敢于挑战的青春?青春是多姿多彩的,青春是丰富浪漫的,青春是激越昂扬的。选择怎样的青春,就是选择怎样的人生,怎样的道路,怎样的未来。

青春寄语:让孩子们每人写下一句话,一段对青春的寄语。这句话,可以是自己的目标,也可以是自己的理想;可以是对未来的展望,也可以是脚踏实地的步伐;可以是爱的宣言,也可以是心迹的袒露。今天的一个音符,将谱成明天灿烂的篇章;今天的一颗种子,将长成明天的一棵参天大树;今天的一滴汗水,将汇成明天壮观的湖泊。也许若干年后,孩子们会惊讶地发现,青春,就是从这一刻,迈出它坚实而绚丽的第一步。

最后,在《明天会更好》的合唱声中,与孩子们一起,勇敢、自信、坚定地迎接青春,也迎接全新的中学生活。

行为养成,适应初中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抓好初一新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初一学生思想敏感,行为可塑性强。他们有较强的上进心、荣誉感,这一时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生活习惯的培养和适应:进入初中后,生活环境和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需要孩子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合理、科学、健康地安排好自己在家中和学校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作息时间的适应:小学时,上学时间一般是早八点,晚四点半放学;进入初中后,一般是早七点上学,晚五点半甚至于六点才放学。这就需要孩子们适应作息时间的变化,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好个人内务,做到早睡早起,不迟到,不早退,而不能疲疲塌塌,不是上学迟到,就是课堂上昏昏欲睡,进入不了学习状态。

个人仪表的适应: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形象很在意,对外在的东西比较注重,却又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有的孩子不愿穿校服,有的孩子喜欢标新立异,甚至喜欢奇装异服;有的女孩子开始学会打扮,甚至学着大人的样子偷偷化妆,有的男孩子特别注重自己的发型,不愿意理发,开始喜欢蓄长发;有的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喜欢追逐名牌,戴着名表,挂着首饰……父母和孩子要教育和引导好孩子,美是内在的,是仪表和气质的自然流露,而不是靠包装,更不是靠伪装。特别是初中学生,应有学生的样子,符合自身身份的仪表,才是最健康最可爱最美丽的,让孩子保持一个整洁、干净、利落,符合学生身份的仪表和举止。

语言适应: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快,喜欢跟风。有的孩子,热衷于流行词汇,网络语言,讲出来的话,仿佛是外星语言。还有的孩子,受到影视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出口成“脏”,讲话喜欢带脏字,黑话,以为这样很有个性,很潮,很有派。父母和老师,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以免孩子误入歧途。

行为适应:进入初中后,孩子大了,独立性开始增强,父母在培养和保护好孩子独立意识的同时,要让孩子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守纪律、懂礼貌,有责任心的中学生。

课堂上,不要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不要懒于动手,对班务袖手旁观,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上课时要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扰乱课堂纪律。对老师要尊重,对同学要友爱。

课间,不要追逐打闹,大声喧哗;不要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要损坏公物;不要做出有碍观瞻有损形象的事情。

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路上打闹,不进网吧等不宜场所;回家途中,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是乘公车回家,应做到尊老爱幼;回到家后,要适量地帮助父母做一起力所能及的家务,不摆少爷、小姐架子;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好预复习,有效利用时间;不结交社会不良人员。

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适应:进入初一后,孩子的学习内容会增多,学习难度会加强,学习压力会更大,竞争更紧张激烈。孩子在校的时间多了,上下学往返的路程远了,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少了,这一切,都无形中会使学习任务加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适应中学紧张的学习和生活。

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样的年龄,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讲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孩子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同学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听天由命,一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是听天书。而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自己哪里不太明白,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自然就如鱼得水,提高了课堂效率。

认真听课的习惯。听好每一节课,将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消化,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手段。一位专家说过:“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认真听课,不是安静地、被动地听一听就算了,而是需要耳、脑、手、嘴并用,集中注意力,全神关注,全身心地投入。小动作、分心、走神、左耳进右儿出、不动脑,都无法听好老师的课,也无法真正地领会掌握知识的要点。尤其是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对老师的讲课方式方法还有个适应过程,就更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好每一堂课。

记笔记的习惯:刚升入初一的新生,有的在小学时没有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则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正确的记笔记的方法,包括这样五个步骤:一是记录,在听讲过程中,将重点记录下来;二是简化,学生不是速记员,不可能也完全没必要将老师的话都记录下来,记录需要简化,要记下重点;三是背诵,将记下的重点、要点、难点记忆住;四是思考,记的同时,要动动脑子,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我到底弄明白了没有?没搞清楚的要记下记号。五是复习。在课堂之后,要将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复习,特别是不清楚、不太明白的部分,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直到完全搞懂、全部消化为止。有效地记好、利用好课堂笔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勤思考的习惯:学习不是一个知识的简单接受,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在学习中,要养成多思、勤思、深思的习惯,大胆提出问题和质疑;还要善于思考,由听、看和观察中,去联想、清理、归纳;同时,要学会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听”是“思”的基础、关键,而“思”是“听”的深化,只有会思考、善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效率高的人。

在作业中复习的习惯:初中的作业量,会远远大于小学。因为量多了,科目增加了,有的孩子往往因急于完成书面作业,而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和复习,为做作业而做作业,把作业当成了简单的任务来完成,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父母应指导孩子,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将作业变成与复习、理解、加深同步的一件事情来认真对待,提高学习效率。

自学的习惯: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以老师教学和完成家庭作业为主,对自学的要求不是很高,而进入初中后,学生需要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和转变,仅靠课堂学习,远远不能适应。必须培养好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没有任务,没有部标,自主就可能成为漫无边际的自由,只有孩子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趣状态,积极地参与学习。其次要有自学的动力,树立远大目标,并乐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同时,要循序渐进,结合课堂学习和孩子的兴趣,适量地安排自学的任务,让孩子看到成果,感到进步,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巩固。

交流探讨的习惯: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孩子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难题,自己多动脑子,下功夫自行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如果自己实在是想不通,做不出,解决不了,就应主动和同学交流,共同探讨,或者直接向老师请教。在和同学或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通过交流探讨,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也帮助孩子解决了与新同学在交往上的困惑,有利于孩子融入集体之中。

纠错的习惯。学习既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上,也是对错误的一个及时认识、纠正的过程,不能发现、纠正错误,就无法巩固掌握的知识,无法避免再次发生错误。建立一个纠错本,养成对错误的认定、纠正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并快速有效地解决,起到很好的提示和警醒作用。

纠错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分门别类。首先为各科准备一个纠错笔记,其次为各科的纠错笔记分成若干个部分,做到有条有理,有助于系统地进行整理;二是找出“病根”。纠错的目的是提高,找出错因才是关键,可以将错误与正确答案加以对照,从而达到长效记忆以防再犯的目的。三是温故知新。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容易忘记错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头看。同时,还可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见解、体会与领悟。四是归纳总结。通过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分析,归类整理,找出解决它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道错题弄懂弄会,从而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错过一次,决不再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