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当下的智慧
29487400000013

第13章 可方可圆,从容地安身立业

人生之中,始终充满着刚与柔、曲与直、方与圆的辩证法。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这样的一个人生哲理:“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折”。人若过刚过直,人生路上就会步履维艰,事事难成。唯有方圆融通,生命之旅才会踏歌而行,天地常新。

1.方正做人,圆通处世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通世故,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态度不鲜明,行为不果断,止步不前,固步自封,永远让人琢磨不透。

温馨提示:

方正与圆通,是为人处世中互补兼容、不可缺少的两大智慧。学做方圆之人,重要的是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方圆之术。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这样的人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世外有高人,情场有老手。他们的成功要决就是精通了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的为人处世技巧。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为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在学校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愤世疾俗,牢骚满腹,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遇挫折缺少变通,很容易歇斯底里,自暴自弃,将自己推向极端。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所以方圆相生才是为人处世之本。

真正的“方圆”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人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方圆”人,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的积蓄力量的沉默。

2.就方顺圆,万事通行无碍

如果说,方为器用、为局部、为个性、为稳定、为原则性,那么,圆就为道体、为全部、为和谐、为变通、为灵活性。

能够把方和圆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方和圆都需要恰到好处,做到左右逢源。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中和”、“中庸”和“自然”。

温馨提示:

“方圆无碍”,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方式、方法。它体现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就方顺圆,就能做到万事通行无碍。《中庸》中说:喜怒哀乐在心中还没有表现出来的那种状态,就是“中”。中是“天下之大本”。喜怒哀乐之情表现出来,都像符节一样恰到好处,就是“和”。和为天下之达道。中为体,和为用;中是圆,和是方。中与和结合在一起,体用一贯、方圆无碍,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生长、发育。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中庸”的“中”就是圆,是体,“庸”是方,是用。“庸”的含义是平常,又是用。“中庸”就是“中之用”,也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最合理的方式体现、使用出来。因此,也可以说是方与圆的一种完美的结合和运用。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但是,自然不是主观意识上的率意行为,而是顺着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本性而行。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本性为体,为圆;具体的行为方式则为用,为方。因此,老子所说的“自然”,也是方与圆的一种完美结合,而不是单纯的“圆”。

同样,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争取。而是“顺道而行”,顺着自然的法则、规律、趋势去作为。因此顺道而行,一切都是顺道运行,所以也像什么都没有干一样,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无为”。

顺道是“圆”的一面,而无为之为则是“方”的一面。因此,和“中和”、“中庸”、“自然”一样,无为也是方圆无碍的一种表现。

人生要做到就方顺圆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够始终做到这一点,就是圣人、神人、至人、得道者。

3.圆中有方,做人不违原则

圆中有方,从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角度讲,是指不同物质和个性的个体和谐共存,允许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发展个性。比如当今的世界,讲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是方,所有的方合起来就是一个圆,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整体。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容纳,犹如不同个性的人互相尊重与和睦相处。

从人生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上讲,圆中有方是指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处世方法。尤其是在乱世、困境、险境之中,人不能事行直道,不得不小心谨慎,讲究权变。有时为了大的原则、大的利益而不得已牺牲或违背小的原则、小的利益。比如《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原来是辅佐公子纠的。公子纠和齐桓公是兄弟,也是政敌。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没有为公子纠殉死,反而给齐桓公当了宰相。有温馨提示:

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原则。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人会无异于禽兽。而缺少了做事的原则,善事也会变异为恶事。人说管仲不仁,孔子说,管仲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没有使用武力,使天下得到了安定,老百姓如今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蛮人了。他为天下和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沟里默默无闻,白白死去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比的。管仲为齐桓公做事,对公子纠来说是不忠、不仁、不义,从个人处世的角度讲是圆而不方。但是,他为天下国家做出了贡献,为天下百姓尽了大忠、大仁、大义,可以说是圆中有方,没有违背天下的大义、大原则。所以孔子不但没有否定他,还充分肯定了他的伟大功绩。“圆中容方”的另一个例子是冯道。在唐、宋之间,五胡乱中华的几十年间,都是胡人统治。五个朝代,都请冯道出来做官,而他对每个君主都表现出忠心。可见他“圆”到了极点。对冯道的这种行为,欧阳修骂他无耻,认为他替胡人做事,没有气节。而同时代的王安石、苏东坡等人却认为他了不起,是“菩萨位中人”。冯道的一生,可谓是“圆中容方,不忘大原则。”尽管他在胡人统治的朝廷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严谨,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在他的谨慎和圆滑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大原则。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命脉,以待国家出现真正的君主。他死后很多年,才出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

4.方圆有度,人生天地常新

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温馨提示:

人生不能没有方,但又不能太古板;人生不能没有圆,但又不能太滑。如何“方”而有度,“圆”而有限,就完全在于“存乎一心”。真正懂得“方圆”的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人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方圆”人,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时积蓄力量的沉默。

人的智慧应当圆融无碍,但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在语言和行为上却不能没有原则和规则,不能模棱两可。

如果只“圆”不“方”,忘记了“方”的根本,从大的方面讲,社会的法令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不能确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也不能在社会上真正站立起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比较而言,儒家主要讲规矩、法则、礼仪、应用,是“方”的;道家则主要讲自然、无为,讲形式上的本体,是“圆”的。比如,儒家讲究立名,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五伦,作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而道家则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反对仁、义、礼、智、信的立名,反对儒家提倡礼教。

从事物的“体”即本质层面上讲,世界上本无绝对的美、丑、善、恶,没有绝对的仁、义、礼、智、慈、孝、忠、恕。一切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念。而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仁义礼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和答案。因此,从“智圆”的角度讲,一家的观点是圆的;而另一家的观点则认为是方的。

然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具体的善恶、美丑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和文化思想,立规矩以成方圆。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个军队有自己的纪律条令;一个企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自己的规矩习惯;一个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这些都是“方”。这种“方”,犹如一座大厦的钢筋水泥结构和一个人身体的骨骼,是大厦和身体赖以存在、支撑和站立的基础,这是从体和用的角度讲“有圆无方则不立”。

从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角度讲,一个人办事时,只有圆,没有方,处处“打太极拳”,说话态度不鲜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行为上不果断,犹犹豫豫,则让人觉得过于圆滑,没有个性,或缺少魄力,很难得到别人的真正尊敬,同时也很难真正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

若“方”如“刚”,则“圆”为“柔”。万事过刚则易折,过柔则难以成形。惟有方圆相得,才能生生不息。

5.刚柔兼济,做人不可偏废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研究老子的思想很深,他一生为人处世信仰老子的观念,却不言论老子的思想。所以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名而归,全身而终。在处理天下事时,有以刚取胜的,有以强取胜的,有以柔取胜的,也有以弱取胜的。所以老子提倡以柔弱守雌的方法。商容张开口问老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商容说:温馨提示:

为人处世,方圆并用,刚柔并济,才是全面的方法。如果只能刚却不能柔,只能方却不能圆,只能强却不能弱,只能进却不能退,必然倾折失败。“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商容说:“知道这个道理吗?”老子说:“不就是刚硬的容易败亡,柔弱的而能存在的道理吗?”商容说:“唉!天下的事情完全是这样。”这就是柔弱处世的方法,而受到历代的传承。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又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去,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这个道理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知道,就是没有人去实行。”道的本体是最柔弱的,所以有无穷的作用。因此,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克制最刚强的东西。过于刚必然受折,过于强必然易败。这里能看出,儒家尚方,道家尚圆,谁更好呢?

事物不可到极点,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易经》中说:“太阳到正中就要西斜,月亮圆了就要缺损。”老子又说:“用兵逞强就会遭致灭亡,树木粗壮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这就是在“道”的最高原则下的大机大用,也是在“天地观”、“历史观”中的大机大用。我们完全能称它为“柔道”了。把它用于心术,就可以说是“柔道”的心术。把它用来处世,就是“柔道”的处世方法。把它用到政治上,就是“柔道”的政治。汉代光武帝亲临章陵,在那里修庙宇,盖祠堂,建田庄,饮酒作乐,大行赏赐。正好宗室中的长辈与母后,因酒喝得高兴了,相互说道:“文叔(光武帝)年轻时谨慎、守信用,对人不屈服、不招待,现在既刚强又柔顺了。”光武帝听到后,哈哈大笑说:“我治理天下,也想依柔道而行。”所以说柔道的作用,不仅可以持身受用,治理天下也大有作为。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这4条,大的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的可以用来处世持身。

吕坤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叫做和而不同。’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冷傲清高,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持身方正,独立不苟,是不能用世的人才。这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

古人言:矫矫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做人亦是同理,须刚柔兼济,欲速不达,过犹不及。

6.灵活处世,圆通驾驭人生

“圆”的现实意义,在于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叫“圆滑”,这两个字连到一起,往往令人生厌;倘若将二者拆开看,由“圆”到“滑”,是很有其道理的。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得不与人交往,就不得不注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技巧正是与人交往的润滑剂,人际关系技巧说白了就是如何画“圆”,温馨提示:

掌握处世的艺术,核心是准确地把握人性的特点与心理的需求,圆融处世,就是要以灵活变通的技巧驾驭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圆”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际交往注入润滑剂。然而,人际关系技巧可以说千变万化,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那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娴熟地运用它呢?

有一位小姐在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心,大海里的针。”可奇怪的是有位先生也说:“女人的心,大海里的针”。人心真的这么难以捉摸吗?事实上,只要我们娴熟地掌握了人性之本,捉摸人心并非一件很难的事,掌握恰当的交往技巧就更容易了。让我们观察这个社会上那些成功的人士,那些成功的男人、成功的女人吧!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基于人性基础上的运用。

人类无一例外地来自于动物界,同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生活,这就决定了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本性,即人性。把握人性、利用人性,正是千般技巧、万种方法的源泉,也正是圆融的处世技巧智慧之源。

人性是什么?休谟说:“人性就是自私。”但对于人性最权威、最系统的剖析,应该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动机,均来源于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即人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按顺序分为五大类。

①生理需要(食物、睡眠、性生活等);

②安全需要(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涉及给予爱和接受爱);

④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高级需要以低级需要为基础,当某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他会走向更高的层次,会因更高级的需要产生动力。由于社会环境与条件的改变,高层次的需要也可以占主导地位。

深刻地了解人性,把握人性,利用人性,那么在芸芸众生的竞技场中,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就能够挥洒自如,画出各种奇妙的“圆”来,使我们永远把握主动权,永立不败之地。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画出各种奇妙的“圆”来,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挥洒自如,永立不败。

7.放下身份,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家世不错的人觉得自己的身份很高;有学问的人觉得自己不同凡响;有钱财的人觉得自己不同旁人;有名位的人认为自己比较有尊严。而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依赖这些所谓的身份,那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生活的真谛告诫人们:放下身份,路就会越走越宽。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这本来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怀有这种认同感的人常常会这样想: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所以,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温馨提示:

如果想把事情做成,就得放下身份,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没有文化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于自己的身份。

其实,这种所谓的身份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去。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份的人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竞争上拥有许多优势:

能放下身份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因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份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在交往中对方就会放松自己的警惕性,觉得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多精力去对付一个“傻瓜”。即使事情明显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也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高身份来对待你,好像要让着你一样,也就不会与你一争长短了。

其实,你放下身份出现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为了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使他愿意与你合作。实际上,表面上越是谦虚的人,就越是非常聪明的人,越是工作认真的人。当你表现出大智若愚来,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中时,你就已经受益匪浅,已经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你谦虚就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意与你相处;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就认为与你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相反地,你若以高身份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内心里就会感到紧张,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