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当下的智慧
29487400000014

第14章 抱朴守拙,善于藏巧于拙

人生的艺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姿态生活;二是高境界做人。生活的品位不会因姿态的强弱而减少半分,而做人的智慧全因境界的高低而彰显优劣。抱朴藏拙,低调做人,往往就能成就大业。

1.外愚内智,实乃至高的处世之智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喜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儿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不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温馨提示:

高明之人,并非事事争刚强,招招显聪慧。他们的高明在于,能够超乎常人地处理“愚”和“智”之间的关系,寓智于愚,外愚内智,似愚实智。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

老子云:“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愚智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明代时,况钟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初到苏州,况钟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小吏说不行就批不准,一切听从部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个大笨蛋。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况钟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几个部属胆战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明亮着呢。所有部属一改拖拉、懒散的样子,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你想处世“高明”,而不是“精明”吗?那就请牢记并实践老子的话:“大智若愚。”将“智”属于“愚”之内,处世必能进退自如,左右逢源。

2.藏巧守拙,掩尽锋芒谋人生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守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处世守拙的方法。曹丕以哭胜曹植的美文是一个例子,安禄山作杨贵妃的干儿子也温馨提示:

藏巧守拙,多用于兵法计谋,其实人生也是如此,许多事情不可锋芒毕现,过于要强。否则将吃大亏,甚至导致杀身之祸。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责力,即是通过“拙行”保全自己。唐朝开国将领李责力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责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缴富贵而居“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责力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责力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责力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表面看,李责力这样做,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责力的一种愚忠,而实际上李责力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责力更得朝廷器重,恩及三世。李责力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遇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最后一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过,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认为应有包藏、凝重的胸怀与气度。有一句名言曰: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应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例如,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惯处,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如此守拙,既可以保全人格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潜机行事。

3.大巧者若拙,处处谦虚谨慎

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苏轼的话可以在老子的书中找到来温馨提示:

真正大智大巧的人往往深藏不露,这是对大巧若拙的一种理解。大智大巧者的智慧技巧,是经过长期的修养磨练之后,达到朴实、自然、平易的化境,能够以简驭繁,寓巧于拙。源。《老子》第四十五章有这样的话:“大直若屈,大辩若纳,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是才智技艺达到精湛圆熟的最高境界。

才智极高的人,学习越深入,见闻越广博,越感到学海无涯而个人知识有限,因而更加谦虚谨慎,处处收敛锋芒,从不炫耀和显示自己。不像有些才智浅薄的人,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知半解之后,便自吹自擂,目中无人。这就是俗话说的“满罐不晃荡,半罐起波浪。”

从技巧来说,庖丁解牛,可以说明这种境界。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刀在牛的筋骨空隙间活动而能游刃有余。这种臻于自然平易的化境,是在实践中长期艰苦磨练的结果。

艺术上的化境则是绚烂达于极致后复归于平淡自然。陶渊明的诗可以代表这种艺术境界。陶诗自然平淡却真淳感人,因为在自然平淡的诗句中反映了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和深沉曲折的人生感悟。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元好问称赞陶诗“一话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受到世人的称赞,他平淡自然的诗歌也为历代读者传诵。他的平淡自然的诗歌反映的是一种崇高的人品与诗品。

艺术是需要技巧的,而最高的技巧是不留斧凿痕迹、看不到技巧的技巧,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原始的、初生的艺术,一般是色彩华丽,热情奔放。成熟的艺术则归真返朴,趋于简约、平淡、含蓄,呈现出深邃空灵的意境,可以供人们自由驰骋想像。元人的画常以一树一石反映千山万壑,可谓简淡至极了,然而简洁的画面却包含了无穷的世界。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大巧若拙是个人修养的一种深沉、含蓄,圆熟的境界,愚中包含着大智慧,拙中包含着大技巧,同浅薄外露的众生相形成鲜明的对照。

大巧若拙也是一种寓刚于柔、刚柔相济的理想性格。人的秉性有的刚烈,有的柔顺。刚与柔本身难分优劣,而且有互补作用,如果各走极端,就会成为弱点。古人说,“柔之戒也以弱,刚之戒也以躁。”性情柔顺的人要防止软弱,无主见,无原则,缺乏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性情刚烈的人要防止暴躁冲动,缺乏耐性和灵活性,缺乏圆融变通的处世方法。人的理想性格应该是刚柔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中国人不但追求刚柔相济的性格,也追求刚柔相济的艺术。唐司空图《诗品》中的雄浑(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游云,寥寥长风)、豪放(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等属于阳刚之美,纤秾(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绮丽(雾除水畔,红杏在村。月明华屋,画桥碧阴)等属于阴柔之美。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往往是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疏,绮丽而不纤弱的。

人们年轻时性格刚烈暴躁的居多,随着生活的磨练,刚烈的性格逐渐增加柔顺的因素,变得深沉老练起来。晋末刘琨,北伐石勒失败,被盟友段匹石单拘禁,自知必死,于是写了《重赠卢谌》。其结句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原诗表达的是刘琨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我们在这里用来说明性格磨练变化的过程和境界。钢经过千锤百炼,能变为可以绕指的柔物。一个人久经生活磨练之后,可以变得更有韧性,既不放弃原则和目标,又能根据环境和条件,能进能退,能屈能伸,这就是许多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具有的刚柔相济的性格。

古人把“绵里藏针”作为处世的要诀。绵里藏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心狠毒的人装出和善的面貌,以达到害人利己的目的,这种行径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寓刚于柔,柔中有刚。待人接物,既有原则性、斗争性,又有宽容亲和的态度。讲原则性、斗争性,不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讲宽容亲和,不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样的绵里藏针,既能坚持原则和宗旨,实现行动的目标,又能协调人际关系,团结大多数,在今天,仍然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方法。

大巧若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处世策略。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当自己处于劣势、面临被别人吞并消灭的危险时,常常施行“韬晦之计”。韬即韬光,晦为晦迹。韬晦之计就是收敛锋芒,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行迹隐藏起来,以免遭受别人的注意和攻击。

《三国演义》中写了许多刘备施行韬晦之计的故事。刘备志在天下,但实力不足,被吕布夺去徐州和小沛,连栖身之地都没有,只好到许昌投奔曹操。其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刘备虽然受到汉献帝的倚重,被封为左将军,但怕曹操猜忌谋害,于是韬光养晦,在后园种菜。一天,曹操约刘备饮酒,谈论谁是当今的英雄。刘备说了当时的群雄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曹操认为这些人算不得英雄,然后“以手指玄德,复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的匙箸不觉落到地下。当时正好有雷声,刘备才趁机掩饰过去。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过程中,始终是收敛锋芒,藏而不露,列举许多人为英雄,不把自己算入英雄之列。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采取这种态度是比较明智的?曹操虽然看出刘备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下之志”,但刘备的现实表现令他比较放心,不会对他构成威胁。这样,刘备才得以乘机逃出曹操设置的笼网,演出后来“三国鼎立”的故事,如果刘备当时自吹自擂,锋芒毕露,结局可能是另外的样子了。

在“煮酒论英雄”的开头,曹操说了关于龙的变化的一段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段话可以作韬光善晦、待时而动的注解。

韬光养晦,不仅适用于天下的政治人物,对我们一般人立身处世也是有启发的。肖统《靖节先生集序》中说:“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圣人和贤人把自己的名声和才能隐藏起来,不到处炫耀自己。老子说:“帮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思是说,国家锐利的武器不可以随便向人炫耀;同样的道理,个人的才能本领也不可以随便向人炫耀。

自吹自擂,到处炫耀自己的本领和才华,至少会产生两种不良效果。一种不良效果是引起别人的反感,因为谁都不愿意和自吹自擂的人打交道。另一种不良效果是引起别人的猜忌。妒贤嫉能的心理仍然普遍存在,为了免遭别人嫉妒和打击,收敛锋芒,掩藏才能,有时是明智的选择。另外,在和对手竞争的过程中,到处夸夸其谈,自我吹嘘,容易暴露自己的实力和意图,这样就会被对手利用而遭受失败。

4.装醉打拳,形醉而神不醉

装愚守拙,乃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

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温馨提示:

在人生的很多场景中,有时“拙”不等于“劣”,“愚”不等于“笨”。因为装愚与守拙,常常是大智之人为战胜对手的一流功夫。看过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人都知道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飘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已身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被曹爽控制,架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同时也为了隐蔽自己,以待时机,司马懿告病居家,不问朝政。一日,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以查虚实。

司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当李胜来到时,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侍女正在喂他喝粥,米粥洒满了前胸。李胜与他说话时,司马懿故意做出气喘吁吁的样子,话也听不明,说也说不清。李胜回去后,详细报告给曹爽,并说:“司马公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大人不必再对他有何顾虑了。”

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懿,听到他不会久留于人世,心中无比高兴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了。司马懿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成功地打了一次“醉拳”。公元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将其全部处死。《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其待人接物极有讲究,且善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钗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破“的”: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实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高招。

愚者和装愚者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主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蒋门神遭武松一顿狠揍而退出霸占的快活林,最终死于武松刀下,自是恶贯满盈,令人痛快之至;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却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味道。

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推销员”。

5.低调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处世智慧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这尊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陶俑多尊,但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这尊跪射俑保存得最完整,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这尊跪射俑为什么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导游解释说,这得益于他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米至1.97米之间。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而低姿态的跪射俑受损害的程度就小了很多。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温馨提示:

低调做人,看起来是低姿态,实际上是高境界。做人高调还是低调,不只是表面上的一种姿态和表现,更能折射出人的内在品质与智慧的光辉。性。这尊跪射俑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自己当成泥土,如果老是将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会有被埋没的痛苦。这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低姿态生活,高境界做人。

低调是一种做人的艺术,也是感悟人生后的一种智慧,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有志者欲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学会低调做人,磨炼自己的忍耐力,否则将很难成就大事业。

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自觉学会低调做人。低调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修养越高的人,实际上也是越能成就大事的人。

低调是人谦和的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是精神力量与心理素质完美结合的高尚风度。低调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美德!

越是有成就的人,态度越谦虚、越低调;相反,只有那些浅薄地自以为有所成就的人才会骄傲。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说:“当我从事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我晚上睡觉前总会拍拍自己的额角说:‘如今你的成就还是微乎其微!以后路途仍多险阻,若稍一失足,就会前功尽弃,切勿让自满的意念侵吞你的脑袋,当心!当心!’”

聪明人总是把谦虚与恰当的自我标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而走上通向成功的大道。大智若愚的人既可以保护自己不受猜忌和伤害,又可以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创造条件,使自己在适当的时候一鸣惊人。

保持谦虚态度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处处受人欢迎,遇到困难别人也愿意帮忙。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大多喜欢聪明、谦让而豁达的人,讨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这些愚蠢的人最终会使自己在交往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在生活中,当发生一些不甚严重的矛盾纠葛时,一定要学会“太极功夫”。别人打过来你让一下,随后再顺势不轻不重地送回去,留有余地。如果此时“长衫一掼,露出短打”,逞一时匹夫之勇,把事情搞得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其实也就断了自己的后路。这种做法往往还会被其他旁观者视为初出茅庐之举,属于不稳重之流,气数不长。人与人之间的分歧有时甚至不是因是非问题、利益问题,而是面子问题。把事情做得极端,不给面子,就如当众打对方一个耳光一样,令对方记恨。

在生活中,人与人打交道的目的、期望值等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得讲究听“弦外之音”。各怀心机的两个人初次打交道,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风险,能否从对方的言语中体察到他的真实想法,便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如果对方的态度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你已将其想法完全掌握,并提前办妥摆平,这就给足了对方面子,而你的运气则想不顺都不行。

在人与人交往中,要学会将对方的位置摆得比自己高。无论是“太极功夫”也好,还是善解人意也罢,关键在于战胜自己的虚荣心、面子观念。要做到“我没面子,别人有面子”,而这种处世的实质就是友善处事、真诚待人。

6.收敛锋芒,聪明地保护自己

锋芒不可毕露,功高不可盖主。

《老子·洪德》章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你有才华,那只是一方面的才华,我们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有才华,却过早地埋没了才华,不能为社会作更多的事,这样的才华有什么用呢?这样的才华仍然是小聪明。温馨提示:

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对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秦朝的李斯祖先是楚国上蔡人。他后来归顺秦始皇,被当作客卿。开始当廷尉,后来作了宰相。他上书要烧书,百姓在一起讨论《诗经》、《尚书》的都要杀头。于是他把儒生活埋,焚烧经书、术数书籍。李斯曾和宦官赵高造伪诏而杀了公子扶苏。后来他与赵高发生了矛盾。赵高对二世挑拨说:“李斯大儿子李由是三川守卫,同盗贼陈胜私通,而且丞相身居你之下,权力却比你还大。”秦二世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把李斯关进牢房,用完五刑,在咸阳把他腰斩了。李斯临刑的时候,回过头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块出去,到上蔡东门去追野兔,怎么能够做到呢?”于是父子相对痛哭,李斯最终被灭了三族。如果这些有才华的人能收敛一下锋芒,学会保护自己,一边为天下黎民着想,为社稷着想,一边实施自我保护,哪里还有这么多悲剧发生呢?实际上,两者完全可以兼顾,并不一定非要顾此失彼。历史上事业成功而且下场很好的人多的是,他们或者归隐,或者仍身居高位,这不是取得了双重的成功吗?事业成功而个人生活失败,怎么能算完全的成功呢?怎么能是大智大慧的人所为呢?

所以,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这方面,三国时代的荀攸是一个绝好的榜样。曹操是个难侍候的枭雄。他有过人的才华,下手快,出手狠,疑忌心重,气量极狭,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作为信条。他杀了在危难中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人,杀了能摸透他心思、锋芒外露的谋士杨修。可是他手下有一位谋士荀攸,却与他相处融洽,前后为曹操谋划十二奇策。曹操玩弄权术,想让手下的人怕他,荀攸未必不知道,但他不露声色。

荀攸对曹操执礼甚恭,让曹操感到自己的重要和特殊,平时对一些小事,总是装聋作哑,顺水推舟,想来“丞相英明”之类的话是不会少说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博得曹操的信任和欣赏,每到关键时刻,他的计划就总能为曹操所接受,从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把人臣的艺术发挥到极致,所以曹操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克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还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会逐渐枯萎。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低调做人掩饰起你的才华吧。有道是急流勇退,适可而止,只有能够好好地把握自我,聪明地保护自己的人,才会有更成功、更幸福的人生!

7.韬光养晦,免受无谓的骚扰

“本事”就像一笔财富,谁拥有这笔财富,谁就会受人倾慕,被人追逐,甚至遭人算计。所以聪明的富人大都不会轻易“露富”。同样,聪明的有本事的人也不可轻易露出自己的真本事。在河南省有一位武术教练,因其培养了众多的武术高手而在全国武术界闻名遐迩,在他60多岁退出专业教练职务后,每天都有几十个慕名而来找他学武术的年轻人,使他应接不暇。他已经没有更多精力教这些年轻人温馨提示:

古人早有警示:“皎皎者易污,晓晓者易折。”避免被污折损的高明之法便是韬光养晦。不轻易露才显智,便少了许多麻烦与烦恼。了,因此他得罪了几家邻居,他的一个亲侄子也不理他了。不得已他办了一个二十人的学习班,花钱租用一间体操练习房。可他根本上不了课,这间体操房里外都是人,而且他们家在半夜以前总有电话声,拿着朋友书信拜访的人,拎着礼物来拜师的人,揣着钱前来要求学武的人熙熙攘攘不断,他根本无法休息。一天早上他老伴3点就起床了,拿把椅子坐在楼下。每来一个人,老伴就说:“今天师傅病得很厉害,不能上课了。”可5点不到,他们家先后来了4趟救护车,十几个医生,闹得老教练苦不堪言,不得已老教练搬了家。

3天后,要求习武的青年又按图索骥找上门来,而且又受到几个老朋友的责怪:“怎么搞的,我们家的电话成了找你的寻呼台了,整天电话声不断,烦死人了。”

没有办法,一个月之后,老教练和老伴商量后,回到老家山东去了。可好景不长,尽管老教练隐姓埋名,不到一个月,老教练又被找到了。一天,老教练与老伴在花园遛弯儿,猛然有四名青年跪在老教练面前拜师,自称他们是从河南省来的,这回老教练真的两眼一黑,昏迷了过去。四个青年,打车送医院掏钱治病,忙前跑后像亲儿子一样。经过医生诊视,老教练并无大病,只是一时惊诧所致。过后,老教练的老伴给四个青年跪下了,好歹哄着说着:如今老教练身体不行,已教不了人了。并送上往返路费,算是把他们打发走了。以后,还会有多少人找上门来,就不得而知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了名,除了风光无限,也还有麻烦不断。于是有的名人抱怨自己失去了自由,正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可见,适当地掩藏起真本事,是少受骚扰的一种必要保障。

8.与世无争实为与世大争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话的意思是说谦让的美德。它告诫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独食,要拿一部分与人分享。如果你经常这样想,经常这么做,那你的人生就会快乐安详。所谓谦让的美德也绝非一味地让步,要知道,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有时候你是让了一步,退了一步,但这可能就是你的进步。即使终身的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也就是说,凡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温馨提示:

生活之中,凡是祸事皆因“争”起。前人常告诫后人:争则两败,和则两利。然而真正做到与世无争并不容易,它需要长久的人生修炼。为什么必须谦让呢?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你要联络感情,就必须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而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那就必须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样的特长或爱好,对方与你争胜斗强,最理智的办法是先让一步,即使对方的技艺敌不过你,你也得先让对方占点上风。当然一味地退让,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不是对手,从而引起对方视你为无足轻重的心理。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尽管要谦让,但必须先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进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继而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于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更添敬佩之心。如果互不相让,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两败俱伤。有则寓言说:一天,一只狮子和一只老虎在一条只能让一人通过的山路上相遇,下边是绝壁悬崖。这老虎与狮子向来都自认为兽中之王的,互不买账。这会儿狭路相逢,两个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退回去让对方先过去的意思。老虎心想,要是我一让开,这事被其他动物知道了,我这兽中之王的威风不是从此威风扫地了!要是和狮子硬拼,且不说能否胜它没有把握,就是这么陡峭的山路,只要自己一动,落地不稳就意味着自取灭亡……狮子也在想,过去你这老虎总与我争夺兽中王位,我还没好好教训你,今日狭路相逢,我岂能示弱,否则我这百兽之王的名声算是白给了。可怜这两个愚笨的家伙为了争一时之气,互不相让,最后谁都捱不住了,就放手大动干戈。才一个回合,就双双坠入悬崖之中,两命呜呼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因为是兽类不懂得人间道理,才至于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好多人也并不比老虎狮子聪明到哪里去。该忍的不忍,该让的不让,逞一时之英豪,最后危及自身。这则寓言从反面告诉我们,凡事要用理智来指导你的行动;无关紧要处的较量该让的要毫不犹豫地谦让。这样为人处世,表面上看是退是让,是与世无争,实则是进是保,是与世大争,大争者若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