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不善变通者,人生就难以发展,缺少机变的智慧,人生就难以立命。机智处世,是一种低调做人的风度,是一种海阔天空的胸襟,更是一种灵活机智的人生智慧。
1.随机应变,处世要软硬兼施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提倡软硬兼施,该软则软,该硬则硬。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应当说更多的时候是软的,所谓有话好说,遇事好商量,遇事让人三分等等,都是人们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态度和常用方温馨提示:
为了生活平安,办事顺利,初入社会的人,或过分软弱、过分单纯的人,务必要了解软硬两手的效用,要有点软硬两手交替着用的谋略与随机应变的思想。法。但不是所有的时候软的手段都灵验,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敬酒不吃吃罚酒,好话听不进,恶话倒可让他清醒。这样,强硬的态度与手段就成为必要。《水浒传》里到江州渔船上抢鱼的李逵,好话听不进,结果碰到浪里白条张顺。张顺把他诱进水里,以他水上的硬功夫,把一个铁汉子黑旋风淹得死去活来。李逵这才不敢冒失,也才真正领教了逞强的苦头。浪里白条张顺,也是在软的办法用尽,才来硬的,并且用计把李逵引到水里,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张顺才可以发挥自己的硬功夫。就客观情况而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软与硬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亏。也就是一个人如果太软,则易给人弱者的印象,觉得你好欺负,于是经常受到别人行为、言语、态度的戏弄与不恭。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因为不可能指望人们修养都那么好,公正无欺地待人,而恰恰相反的是,更多的人总多少有点欺软怕硬的毛病。因此,不可一味的软。
当然,与人交际,也不可一味不转弯地强硬。一个人太强必然使人觉得他头上长角,浑身长刺,别人对他的态度是:“人狠了不逢,酒酽了不喝。”换句话说就是,人太狠我不惹你,惹你不起还躲不起!这是一般时候的态度。到节骨眼上,别人忍无可忍,墙倒众人推,如张顺和众多渔夫对付李逵,李逵的厄运就难逃了。那时的李逵在水中淹得死去活来,要不是宋江来得及时,再拖延几口气的工夫,只怕李逵就要被张顺丢到江中喂鱼了。
所以,软与硬,作为一种谋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不可偏废。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修养、通情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它作为软硬谋略的两个方面,存在的基础应是真实与合理,否则,软硬兼施便成了狡诈,虽得逞于一时,终究必吃大亏。
2.以迂为直,让头脑多些拐弯
“以迂为直”出自《孙子兵法》,其本意是在无法走直路和捷径时,不妨走些弯路,通过迂回前进达到目的。
人生之中,歧路纵横,险关林立。每个人都难免遇到一些坷坷坎坎,面对这些坷坷坎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结果。明知有险,暂时拐弯、绕行,并不是怯懦的落伍。一味猛进,盲从不察,势必跌入陷阱,倾覆人生。
在人生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常是欲速则不达。这是以迂为直的最简单的缘由。
温馨提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的,聪明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高明的人,要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即常用以迂为直的韬略。欲其东,先其西;欲求速,先图缓。表面上看,这样的行动远离了既定目标,而实际则是走了直路。西欧一些国家的高速公路,即使横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笔直的,他们是能直也不直,直也要取弯。在穿过地处平原的城市时,虽然地下道不足百米,却也是一眼看不到头。也许有人会问山道弯弯,那是无可奈何,而平道为什么也弯弯呢?这是因为弯路可以使司机在高速行驶中,始终保持警惕性,集中精力开车,可以减少车祸发生。在西欧发达国家里家用汽车犹如我们的自行车,一到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成倍增加,而且不限速,但车祸很少。除了西方人严格按交通规则行车外,也应给“弯路”记上一功,这就是西方人的智慧。
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借人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弯子、兜圈子,使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战术,便可将其套牢。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就深谙此道。她以其对采访对象挑战性的提问和尖锐、泼辣的言辞而著称于新闻界,有人将她这种风格独特、富有进攻性的采访方式称为“海盗式”的采访。迂回曲折的提问方式,是她取胜的法宝之一。
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取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若直接提问,阮文绍肯定会矢口否认。法拉奇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曲折地达到了采访目的。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关于上面问题的肯定回答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都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洗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阮文绍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昭然若揭,读者自然也会从他所罗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总统,西方评论界认为他专横、残暴。法拉奇在采访他时,不是直接问他“总统先生,据说您是个法西斯分子”,而是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总统先生,据说您是有关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拿破仑的书籍的忠实读者”。从实质上讲,这个问题同“您是个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样的,转化了角度和说法的提问,往往会使采访对象放松警惕,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它看上去无足轻重,但却尖锐、深刻。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不撞南墙不回头”。建议这些人不如学点迂回术,让自己的大脑多几个沟回,多点智慧,肠子多几个弯弯绕,神经多长些末梢。一言以蔽之:多绕几个圈子也许会在人生中得到最大的实惠。
行路之人,遇到弯路时,自然会顺路而行,而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生活,即绕着圈子达到目标,换个说法就是不走直线走曲线。
3.变通思维,化解棘手难题
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清朝时,合肥县县民刘某之女小娇先后许给三家:一个武官的儿子、一个商人、一个小财主。三家人为娶小娇,互不相让,告到了县衙。
合肥县知县大人姓孙,受理“争妻”案后,思索再三,方才理出一个头绪,宣布开庭审案。
武官的儿子申诉说:“小娇是自幼由父母做主许配给我的,理应我娶。”
商人说:“你一走十多年,没有音讯,小娇的父亲死了,小娇的母亲才把小娇许配给我,理应我娶。”
温馨提示:
做什么事都怕死心眼。死心眼与执著的坚持有天壤之别。前者是对谬误固执己见,后者是对真理绝不放弃。作为普通人,多一些变通,少一些固执,生活就会更幸福。小财主说:“你去经商,一走两年,连个话也没捎回来,小娇已18岁,不能在家久等,我已送了聘礼,理应我娶小娇。”
孙知县对小娇说:“你一个姑娘不能嫁给三个男人,本官又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你愿意嫁给谁,可挑选一个。”
众目睽睽之下,一个女孩子怎么好开口“选”丈夫呢!小娇含羞低头,一言不发。孙知县连连催问,她只是不说话。孙知县问得火起,喝道:“此案本是荒唐,你又不肯开口,说!你到底想要如何?”
小娇又羞又恨,被逼问得无话可答,一气之下,喊道:“我想死!”
孙知县道:“此话可是当真?”
小娇羞愤已极,心想:事已至此,不管嫁给谁,另外两个人都不会罢休,如今在公堂之上,出了这么大的丑,以后还如何做人?不如一死了之。
于是毅然喊道:“我只愿马上就死!”孙知县一拍惊堂木,道:“一女嫁三夫,古来未有,看来此案只有如此,方可了结!来人!拿毒酒来!”
一个差役应声走到孙知县面前,孙知县写下一张字据,命差役去库房中取毒酒。差役接过字据,转身离去,不一会儿捧回来一瓶“毒酒”,放到小娇面前。小娇一狠心,含泪捧起毒酒,咕噜噜吞下肚去,痛苦地捧着肚子,在地上翻了几个滚,便直挺挺地躺倒在地。差役走上前,摸摸小娇的鼻子,对知县说:“死了!”
这时,孙知县便对堂下的三个男人说:“你们谁要此女,就把她拉走吧!”三个男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开口。
孙知县对小财主说:“你已送下聘礼,此女归你,你可速速背走!”小财主说:“我的轿子怎能坐一个死人!”孙知县又让商人背走,商人也一口回绝。
武官的儿子见状,走上前说:“我奉父亲之命娶小娇为妻,小娇虽死,也是我的妻子,我要用夫妻之礼埋葬她!”说罢,背起地上的“死尸”,大步走出公堂。
武官的儿子背着小娇回到客店,忽然发现小娇还有一口气,于是把小娇放到床上,守候在床边。当天晚上,小娇醒来,恢复如初,两人遂结为夫妻。
原来,孙知县在字据上写的几个字是:取麻药酒。孙知县以此“迂回”之计,使这一棘手的“争妻”案得以圆满解决。生活中,每当遇到难题,无法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像故事中的孙知县一样,变通思维,迂回前进,说不定难题便轻松简单地化解了。
4.宠辱不惊,用理智来控制感情
对待宠与辱,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宠辱若惊”;一种是“宠辱不惊”。两种态度,可以导致两种不同结果。
“宠辱若惊”是说一个人受宠的时候惊恐,受辱的时候也惊恐。如果自身缺乏修养,一遇到“宠幸”和“污辱”就惊恐,那就要大祸临头了。因此,宠辱若惊是失败的一个因素。
“宠辱不惊”其意与“宠辱若惊”则相反,人们不计较宠辱叫做宠辱不惊。这是成功的一个要素。
荣辱毁誉对人会产生很大的震憾。要做到宠辱不惊,就需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感情。
温馨提示:
受宠与受辱,是人生中经常会遇到的境遇。面对宠辱而不失常态,不受惊恐,没有一定的品格修养和豁达的胸怀是绝难做到的。首先,要培养自己将一切置之身外的品质。一些人之所以宠辱若惊,是因为它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果过于注重“己身”之和,患得患失,乃至失去常态,那受宠时就会得意忘形,受辱时就会陷入迷乱。如若将荣辱毁誉看得淡一些,逐步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将个人得失置之于身外,那就会不为宠惊,不为辱悲。功名利禄全抛下,才能活得更潇洒。这就需要在宠辱面前,保持沉着冷静的豁达心态。逆境的时候要沉着,顺境的时候要冷静。只有沉着,才能化逆为顺,转危为安;只有冷静,才能头脑清醒,以防乐极生悲。
其次,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人生在世,贵在创业。凡创业者,都不会一帆风顺。就是说,在人生之路上,宠辱之事会时有发生。偶尔的失误会招致严厉的批评指责,暂时的成功会赢来一片溢美之词。况且,有时会受到人们的误解,会引起他人的妒嫉,乃至会遭到邪恶势力的打击。在这宠与辱的不同环境中,都应不受其干扰,不为其左右,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踏着坎坷之途,走向成功之路。
一个缺乏品格修养、缺乏豁达心理的人,情绪易受宠辱的影响。他们一旦得宠受辱,就会失去常态,或得意忘形,或邪不可测。小人受宠,常常引起人们不安。正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宠辱不惊的人物和故事。唐天宝元年,李白到京城赶考时听说,考官杨国忠和监官高力士,皆是贪财之辈,倘不送礼,考得再好也得落榜。李白偏偏一文不送。李白考绩很好,而杨国忠则批道:这样的书生只能与我磨墨。高力士说:磨墨算抬举他了,只配给我脱靴。随之把李白推出考场。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认得半个?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大怒:“限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俸禄;六日无人认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关罪。”后有人推荐李白,李白接番书,不仅一目十行,且应代玄宗写诏书。其时,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甲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玄宗用人心急,就依言传旨。杨国忠只得忍气磨墨,高力士只得跪着脱靴。李白受辱时不怒,受宠时亦不惊。李白不为一时一事的宠辱而惊恐,表现了贤人君子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再一点,就是要持自知之明的客观态度。不论别人怎样议论、评价你,自己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价。当别人讲你如何如何好的时候,自己要清楚并不像他人说的那么好;当别人说你如何如何糟的时候,自己也要清楚并不像他人说的那么糟。这样,就不会因为他人的过誉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损伤而惊恐气馁。这样,就能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奋起抗争,在人生之路上不惊不恐、不停不止地向着远大的理想目标迈进。
5.中庸适度,把握好处世的分寸
所谓“中庸适度”就是对任何事情本着不走极端的方式,适可而止。温馨提示:
凡事皆需适度,过犹不及。人生中的中庸智慧,是于忍与不忍中做出理性选择,是于可忍可不忍中掌握平衡适度。这就要求保持一种适中的人生态度。
许多事情坏就坏在不能把握一个分寸,坏就坏在走了极端。人,尽管有理性,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分清是非好歹。但是,作为有情感的人,却常常容易一叶障目,为一时的冲动和得意而忘乎所以。而且,即便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也往往会由于过分地钻牛角尖,在一些事情上陷于难以自拔的地步。而中庸便在于克服这样一种行为方式。
中庸的行为处世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己不走极端,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水满则盈”、“过犹不及”等等,都是中国的先哲们早已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就是告诉我们,哪怕自己可以去争取到的东西,最好也是留点分寸、留点余地,以便在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时,能够有一个回旋的余地。这里,不仅是一个自我谦让的问题,而且也有一种客观的必要性。因为,就人来说,一旦处于非常极端的地步或状态,往往会使自己反而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我们有一些人常常喜欢抓住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说,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表现一旦过头,则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一点又何止是表现在这一个方面。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在待人接物、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是如此。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哪怕是再好、再美味的佳肴,尽管非常合自己的口味,也最多只能吃个七成饱。”这个道理是同样的。
(2)在待人上要不偏不倚,做到“和为贵”
任何人在工作中都必须与他人打交道,都必须与别人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有合脾性的、对口味的伙伴与朋友,也难免会有一些在性格、气质、甚至于行为方式上都显得格格不入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地凭自己的好恶,近前者,远后者,甚至于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容易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作为“忍”,则要求对那些自认为合不来的人也应在工作中采取接近和合作的态度,对那些似乎是很要好的人,也应该适当地保持一种距离。这样,不仅可以真正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得到各种人的帮助,而且也还可以保持朋友间长久的友谊和交往。这种中庸决不是虚伪,也并不是假心假意,而是一种科学、一种人生的智慧。殊不知,自己与别人合不来,在许多情况下属于双方性格的差异。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来顺从自己的性格呢?我们常常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兴趣与气质,为什么又不去尊重别人的存在方式呢?既然如此,这种“中庸”、这种“忍”又有什么不应该呢?
(3)对待工作要谨慎、细心、勿躁、勿急
有些人对待工作和处理事情,总希望能够在一天之内便能干好、能干完,心急火燎。作为一种热情,它是值得提倡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拖拖拉拉无疑是一种非常恶劣的作风。但是,若抱“中庸”的态度,则不该如此。它要求人们克制、忍住自己的急躁,冷静地分析、仔细地思考。而不是一下子便急于去草率行事、鲁莽上阵。有些事情表面上看,似乎非常简单、容易,而这类事情也特别容易出问题,症结也就在于不能够克制自己的求胜心理,希望一下子便干完。“中庸”的态度在这里便体现为一种冷静。另一方面,在对待事情和工作中,“中庸”还要求人们不能贪多,把面撒得太广太宽,什么事都想干,哪里都插一手,而要求人们量力而行,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否则,很可能是什么都干了,而又什么都没能干好。
6.忍让有度:有所忍,有所不忍
处世要忍,但忍让有度,一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是胆小怯懦的表现。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且不可缩手缩脚。要有所忍,有所不忍。
温馨提示:
一方面我们要谨记:“小不忍则乱大谋”,同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要一味迁就别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哲学上常常把度作为质和量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度的中间,包含了具有一定量和质的结合。在度之中,事物的性质变化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而一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便会出现新的特点。正如水在100度之内仍然是水,可一旦烧开便升华为汽一样。在对待“忍”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忍”之度。这即是说,在这个度之内,我们是可以忍的,也可以接受各种屈辱和不公,承担一定的痛苦和冤枉等等。但是,一旦超出了这个度,那么,便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能再“忍”的,这个度,也就是忍的界限。
如何掌握这个度,乃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和智慧,也是真正作为“忍”的关键。
为了帮助人们较好地掌握这种“忍”之度,这里也不妨粗略地提出几个参照性的原则,供大家参考。
(1)事已过三不能忍
所谓“事不过三”,说的是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忍”,可以是一次、两次,但决不可一退再让。
(2)性质转化不该忍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平常应当克制自己,能忍则忍,但一旦事情随着本身的发展,或者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从一种性质变为另一种性质,而这种转化也是我们掌握忍之度的重要参照原则。
(3)忍无可忍不可忍
这里的“忍无可忍”,说的是,有时尽管在同一事件中,人们起初还比较客气,谦逊地做出一些必要的忍让,但由于对方实在是过于无礼,而且行为方式和欲望令人发指,实在是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便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忍无可忍”了。此时此刻,便不应再行“忍”下去,而可以有所表示。
总之,忍是有界限的,在界限中的“忍”是强大的、有力的,在这个界限之外的“忍”便是软弱的、无力的。只有掌握了这个界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忍”。
7.谨慎行事,凡事都留三分余地
谨慎行事体现在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中。谨慎之人遇事留三分余地,不会把事情做绝。一个人如果做到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那么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会进退自如。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当他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温馨提示: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的机会都没有。头退回时,法厄同依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正当法厄同眼看着难以自保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最后终于万般无奈葬身火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一世,万不可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有一位朋友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这位朋友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因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加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余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有机变之谋的人,在面对难办棘手的事情时,往往会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这些字眼,当然是些推诿之辞,无非就是想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结果是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啊!
所以,当我们做事时要注意: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的字眼。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留后路,而这样回答事实上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没有做好,也不会怪罪你。
而在做人方面要注意:不要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过早地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的话语。
办事、说话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做到进退有如,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8.冷庙烧香,莫要临时抱佛脚
一个人要成功处世,顺顺当当地办成各种事情,首先必须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有个好人缘。人缘好的人,在社会上的形象就好,社会评价也高,因而找人办事儿也容易得到理解、同情、支持、信任和帮助。所以,一个人的人缘好坏,直接反映出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办事儿能力和水平。
温馨提示:
赢得好人缘要有长远眼光,要学会冷庙烧香,即要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在别人有事时不计回报,日积月累,留下来的都是人缘。佛家教诲世人“广结善缘”。什么是善呢?善的动机是出于互助的。你有需要,我帮你满足;你有困难,我帮你解决。我的帮助,纯粹是为了你,除了你以外,别无丝毫杂念,既不是想讨好你,也不是想要人情债。什么是缘呢?将来我如果有需要,不待我的请求,你自动来帮助我;我有困难,也不待我的请求,你就自动来帮助解决。你的帮助,既不是报恩,也不是为还债。我来帮助你,你来帮助我,都是应尽的道义责任,都是应尽的友谊责任,如此的动机,叫做互助,也叫做善缘。
我们常说:某某人混了个好人缘,可见人缘的好坏不是一日之功。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在社会群体或工作环境中赢得一个好人缘,要从平日做起,从细微处下功夫。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菩萨”虽灵,也不会来帮助你的,因为你平时目中没有“菩萨”,有事儿才去找,“菩萨”哪肯做你的利用工具!所以你请求“菩萨”,应该在平时烧香,表明你别无希求,不但目中有“菩萨”,心中也有“菩萨”,你的烧香,完全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对你有情,自肯帮忙。
你的素识之中,有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有,这就是冷庙,这个朋友,是个有灵的“菩萨”,原应该与热庙一样看待他,时常去“烧烧香”,逢到佳节,送些礼物。他是穷“菩萨”,你送的礼物,务求实惠。虽然他不会还礼,一旦他日后否极泰来,他第一要还的人情账当然是你的。他有还账的能力时,你虽然不去请,他也会自动还你。
即使他仍在坎坷中,请求他帮你办事儿,他一定会尽力去完成,且不惜乞援于人,以达到你的目的,而实现还人情账的心愿。所以“冷庙烧香”,是有利而稳健的人情投资。
人情投资最忌讲近利。讲近利,就有如人情的买卖,就是一种变相的贿赂。对于这种情形,凡是讲骨气的人,就会觉得不高兴,即使勉强收受,心中也总不以为然。即使他想回报你,也不过是半斤八两,不会让你占多少便宜的。你想多占一些人情上的便宜,必须在平时往“冷庙烧香”。平时不屑到冷庙烧香,有事才想临时抱佛脚,“冷庙的菩萨”虽穷,绝不稀罕你上这一柱买卖式的香。一般人以为“冷庙的菩萨”一定不灵,所以成为冷庙。殊不知穷困潦倒的英雄,是常有的事,只要风云际会,就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总之,靠个人力量以求发展,则发展有限,多与各方朋友结缘,则发展的后劲没有止境。一个人可以有好几种投资,对于事业的投资,是买股票;对于人缘的投资,是买忠心。买股票所得的资产有限,买忠心所得的资产无限;买股票有时会吃倒账,买人心始终能把事儿办好,股票是有形资产,人心则是无形的资产。“纣有人亿万,为亿万心,武王有臣十人,惟一心。”纣之所以败亡,武王之所以兴周,就在于有没有这份人心的无形资产,“得天下者得其人也,得其人者得其心也,得其心者得其事也。”
所谓“高明”,就是“站得高,看得明”。惟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比人长远,处世待人,才能较寻常之人高出一筹,所以,广结善缘,是高明的表现;“冷庙烧香”,是一种目光长远的处世举动。
“冷庙烧香”,需要烧香者的长远目光:首先选择那些目前“香客稀少”但前景远大的“冷庙”,然后再“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