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传道的毛拉,他每周都要去礼拜堂讲经。
有一次,他照例外出传道,这一天礼拜堂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年轻的马夫坐在一旁。毛拉从没遇到这样的情况,于是心里琢磨,到底讲还是不讲。
最后,他打算征求马夫的意见。
毛拉问:“这里只有你一个人,我对着你一个人讲,这样合适吗?”
马夫是个老实人,简单淳朴,他只懂得养马。于是他站起身,恭恭敬敬地答道:“我是个马夫,没念过书,对有些事情不是很懂。不过,要是我到马厩去,看见除了一匹马外,所有的马都跑掉了,那么我还是要喂这匹马。”
毛拉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开始给马夫讲经,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多时。那天他感觉很好,讲完后,兴奋地向马夫问道:“你觉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任何不懂的地方,你可以现在就提出来,我来给你解答。”
马夫愣愣地看着毛拉,答道:“我已经告诉过您了,我不过是个看马的人,不懂这些事。可是我要是进了马厩,看见只剩下一匹马,我还是要喂它,但我不会把所有马的饲料都喂给它一个。”
酷评 凡事都有一个度
这则有趣的小故事,初初听来,就像我们熟悉的成语“对牛弹琴”。其实不然,老实巴交的马夫虽然胸无点墨,只懂得养马,却从朴实的生活中学到了哲人们所谓的方法论。很显然,许多事情上,你不能一次给得太多,也不能一次给得太少。太多和太少,都是没有认识清楚事物的状况。
套用一句广告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虽然不必像我们求证符合条件的抛物线上的某个点那样准确精密,但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大致适合的尺度。
比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往往犯类似毛拉的错误。他们或者想当然地以为孩子的接受能力尚不足以吸收某些知识而不予以教授,以至失去培养孩子的黄金时期;或者没有认清孩子的实际认知能力,急于灌输太多的学识,最后弄得家长、孩子都疲惫不堪。须知,弃而不种或是拔苗助长,都是一种危害和错误。相对而言,后一种错误更为普遍。
法国思想家蒙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谈到:“老师应让学生在他面前小跑,以便判断其速度,并决定怎样的速度适合学生。如果师生的速度不合拍的话,事情就会搞得一团糟。善于选择适当的速度,取得和谐的步调,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困难的事情。一个高尚而有眼光的人,就要善于屈尊俯就于孩子的步伐,并加以指导。”
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