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朱铭美术馆之旅开始于一份鸡腿饭。
乘坐好行巴士从筠园到达美术馆正是中午,门票处的工作人员询问是否需要用餐,我便买了张包含一份套餐的门票,否则以美术馆所处的位置,午餐只能吃点随身携带的零食以果腹。
进入展馆之前是一段宽敞的长廊,两旁的墙壁上是色彩明亮的拼贴画,带我不知不觉中进入朱铭先生的艺术世界。朱铭美术馆是全台最大的户外美术馆,因此长廊尽头的入口,实际是一道通往室外的玻璃门。
仲夏台北的正午,烈日当头,火辣辣的阳光仿佛要把人给融化了,美术馆里仍不乏参观者。我见到的第一组雕像是运用海绵翻铜技术的运动员系列,膨胀的海绵球状造型塑造了肌肤的肌肉感,身着的明黄色、粉色或白色运动装增添了运动活力。空旷的草地上分布着跳伞、骑脚踏车、跳高、跳远、体操和高尔夫球等项目的运动员,其中以跳伞项目最为突出,漂浮在半空中的跳伞运动员们,背着蛛网般稠密的金属质地降落伞。
形象鲜明的运动员在绿树成荫的户外空间内尽情舒展身姿,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美术馆的这片公园本是朱铭为了安放自己的大型雕塑作品而购买,后来萌发了建立户外美术馆的想法,便买下更多山地,根据地势地形统筹规划,经过多年积累成为台湾最大的户外美术馆。
顺着右边的林荫道往前,三军系列雕像占据了极大的一片区域,这是朱铭向海、陆、空三军将士致敬的一组作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当兵时代的记忆,以及阅读抗日英雄大刀部队资料。真人大小栩栩如生的雕像或单个或成组陈列在道路两旁,将雕刻艺术、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结合到一起,带给参观者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
三军是朱铭“人间”系列作品的重要部分,这一系列还包括科学家、游泳、裙的故事、第三代、彩绘木雕以及之前的运动员等主题雕塑。朱铭的雕塑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三大类,一是早期的乡土题材,二是太极系列,三则是内容丰富的人间系列,这三个时期的作品被汉声杂志总策划人黄永松概括为台湾的、中国的和国际的,显示出大师由台湾走向世界的历程。
由于自己是一位母亲,便对美术馆内跟孩童有关的部分印象特别深刻。这部分主题的雕塑散布在园内各个角落,我喜欢两个并排而坐的孩子,男孩儿正在跟女孩儿说着什么,女孩儿的两根小辫好似自己小时的模样。有两位正在聊天的年轻母亲,一位背着孩子,另外一位怀抱小儿,谈话的内容肯定围绕着孩子们。还有一位身着斜襟褂子额缠头巾的女子,面前金属质地的婴儿车里是一个胖乎乎的婴童,舞动着藕段般的四肢。再一个最触动了我心思的雕像,是一个笑容满面的父亲,肩膀上托着年幼的孩子,父亲慈爱的笑容和孩子顽皮的样子,顿时让我想起儿子坐在他父亲肩膀上的情形。
朱铭美术馆内有其长子朱隽的专区,拉链系列作品尤为特别,其中拉链荷花池用青铜和水泥塑造出一个拉链形状的水池边缘,其中是盛开的荷花。我去得正是季节,正午的荷花鲜艳挺拔,含苞欲放的粉色花骨朵摇曳于翠绿的叶子当中,古板的拉链当中开出一池鲜活的荷花来,充满艺术的想象魅力。
科学家是人间系列的另外一部分内容,其创作想法来源于中国伟大的科学成就,造纸、活字印刷、火药以及指南车,以及西方重要的科学家牛顿、富兰克林、爱因斯坦、法拉第、爱迪生、居里夫人,还有台湾科学家李远哲。科学家系列全部采用大块立体结构的白彩,局部使用黑色的点或线条装饰,运用抽象的手法勾勒出人物的神态,最最单纯的色彩表现科学巨子的丰富。
这组作品位于美术馆边上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之中,碧绿的树木和灌木丛中白色的大型雕塑尤其醒目。其中指南车最吸引我的眼光,传说中黄帝发明的定位指南车由三匹腾空长啸的骏马所拉,黄帝站立在双轮战车当中,无论战车往哪个方向行驶,车厢中黄帝身前长轴顶端的人形永远指向同一个方向,不会迷失。
我独自在广阔的户外美术馆逛了整个下午,参观了人间系列的室内部分之后,再次来到太极广场,仔细揣摩那些体型巨大但却行云流水的雕塑。太极广场是朱铭太极系列的展示场所,这是美术馆内最为开阔的一片草地,其中最有名的太极拱门由两人对招的太极推手演化而来,但雕塑只见贯通的两只手而不见人物形态,传达出永恒连绵的生生不息。
1989年,朱铭应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赴香港为新中国银行大楼创作了一组太极作品“和谐共处”,粗犷朴实的青铜质地与大楼钢铁玻璃的冷冽光芒形成鲜明对比。
太极系列是朱铭雕刻语言和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我在太极广场边上坐了很久,吸引我来朱铭美术馆的原因,除了这些个性鲜明的雕塑之外,还有大师的传奇艺术人生。
朱铭出生于台湾苗栗,是家中的第11个孩子,小学毕业之后便到杂货店当店员补贴家用。15岁那年,镇上妈祖庙慈惠宫翻修,父亲让他辞去杂货店工作,跟随雕刻师傅李金川学习雕刻和绘画手艺,开启雕刻生涯。30岁的朱铭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已经有了相当的财富和名声,但他选择了拜入台湾雕塑大师杨英风门下,正式踏入艺术创作领域,从艺术学子逐渐成为艺术家和艺术大师。
小贴士:在淡水捷运站搭乘皇冠北海岸好行巴士可直接到达朱铭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