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智圣——诸葛亮
29555000000037

第37章 功高不居

蜀汉建兴七年(229)四月,吴王孙权昭告天下,登基称帝。他改元黄龙,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京都,国号仍为吴。史称孙权为吴大帝。那个时候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刚刚结束,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蜀汉群臣的神经,同时也使蜀吴的同盟关系走向了低谷。

原来孙权击败曹休大军后,东吴和曹魏的关系已完全恶化。孙权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也称起皇帝来了。

孙权派使节到成都晋见刘禅,要求两国以平等的皇帝名义相来往。孙权登基称帝,明摆着否认蜀汉政权继承汉王朝的正统地位。蜀汉朝臣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表示不能承认孙权的帝位,否则恢复汉室的大业很难进行。还有人认为应该马上断绝与东吴的联系,然后出兵讨伐孙权。

蒋琬等当然反对这些激烈手段,认为两面树敌,可能危及蜀汉王朝的稳定。最后争来议去,都认为还应该由正在汉中训练军队的诸葛亮来拿主意。孙权称帝,对诸葛亮一向以“清流派”传人自居的“正统”观,也是严重挑战,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上书刘禅,表明态度。他上书的大意是:

孙权很早就有称帝野心,我们一直不太过于计较,是因为必须得到他的支援对付曹魏。现在我们如果公然拒绝承认,并断绝盟好,必然引来他的仇视,也许将迫使我们移师伐吴。

可是孙权手下贤才很多,绝不是短时间能讨平的,长期作战下去,必使曹魏得渔翁之利。这绝不是上策。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合孙权共同北伐曹魏,如告诉他成功后可以共分曹魏土地,并统辖其军民,他不会不答应。

就算他不答应,只要我们双方保持友好态度,使我们在北伐时没有东线之忧,使黄河以南的曹魏大军,不致全集结在西方,这样对我们已有很大的好处了。

孝文帝以卑辞谦让应付匈奴,先帝也主张和吴国通好,这都是应权变通之道。应从国家的长远大计考虑,不要逞匹夫一时之勇。

因此,对孙权称帝这件事,要忍让,不能揭露,更不能因此发生冲突。

诸葛亮上书刘禅,实事求是,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说服了刘禅,同时也说服了意见不同的臣属。随后,他派遣卫尉陈震出使东吴,到建业祝贺孙权称帝。

诸葛亮能派使者来祝贺自己登基称帝,孙权当然很高兴。孙权盛礼接待了陈震。他和陈震协商之后,约定将来平分曹魏疆土时,西部的州归蜀汉,东部的州归吴国,并发表共同声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孙权称帝后不久,奉命驻江州主持大后方军事的重臣李严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建议他接受九锡,晋爵称王。

从春秋以来的体制,皇族外的臣属封王时,可享有九锡之尊,这九锡分别为:车马、衣服、乐器、朱户(大门可涂皇宫的朱红色)、纳陛(朝仪时可直上中阶)、虎贲(特种仪仗队)、弓矢、斧钺、柜、鬯(可享用特酿高级酒)。

这九种物品,非一般人所能享用,而能够受赐享用者,都是地位和权势仅次于皇帝的强藩诸侯或辅弼重臣。当年曹操就以魏王加九锡之尊,在邺城与许都的汉献帝分庭抗礼。

当时不仅是李严,朝臣中也有好多人认为诸葛亮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接受九锡理所当然。他提出来有讨好之意,也可能有试探之心。可诸葛亮一点不含糊,立刻回信义正词严地表示拒受九锡。

他在信中告诉李严,等他北伐获胜,讨灭曹魏,复兴汉室,统一天下后,可以与群臣一同升官。现在自己未建立大功,未完成应有的职责,实在没有资格接受那么高的爵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