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智圣——诸葛亮
29555000000042

第42章 蒋琬雅量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多人,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进攻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自祁山向阴平附近的桥头进攻,以绝姜维的归路;另一路由钟会统领十多万大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各路前进,直取汉中。

蜀汉灭亡了,刘禅出降,被解往洛阳,从此乐不思蜀。蜀汉自221年刘备称帝,到263年刘禅亡国,共经历了43年。

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按诸葛亮临死时的推荐,以蒋琬为辅政大臣,先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后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后又诏命蒋琬开府治事,加为大司马。蒋琬共执政12年。

费祎是蒋琬的副手,先为后军师,后为尚书令,封成乡侯。延熙九年(246)蒋琬病死前,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掌握蜀国军政大权,延熙十五年(252)开府治事。次年去世,共执政7年。

蒋琬和费祎执政后,继承诸葛亮的政策,对内保国安民,休养生息;对外通好孙吴,北伐曹魏的事有所节制。他们两人合作得比较好,虽然不如诸葛亮那样励精图治,但基本上能维持蜀汉安定的局面。

蒋琬为人谦和,富于雅量,很注意团结蜀中官吏。

东曹掾杨戏,向来沉默寡言,性格高傲内向。蒋琬每次找他商议公事,他不是躲在家里不见,就是置之不理,一副清高自傲的样子,弄得蒋琬十分难堪。

见此情景,就有人向蒋琬进言说:“您每次和杨戏议事,他都装作没有听见的样子,不理不睬,这样傲慢无礼,分明是看不起大人,您就教训他一下吧。”

蒋琬听了,并不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解释说:“人的心各有不同,就好象人的面孔各有不同一样,如果一个人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卑劣行为,连古人都看不起。我了解杨戏,他不是那种口是心非的人,所以我们在一起议事时,他不愿违心的同意,如果公开表示反对,又显得我的意见不对,影响我的威信,所以,他只好沉默不语,这样做,正是他认为最恰当的办法。”

蒋琬这一番体谅他人的谈话,后来传入杨戏耳中,杨戏非常感动,与蒋琬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督农官杨敏是个自高自大的人,他只服诸葛亮一个人。蒋琬做了大司马后,他经常在别人面前说:“蒋琬处理问题平庸,工作没有一点起色,远不如诸葛丞相。”有人把这些话传给了蒋琬。蒋琬听后非常坦然地说:“我的才干的确比不上诸葛丞相,别人这么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蒋琬认为,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多经过山区,道路崎岖,军粮难以接应。他制定了从水路东下,用船只运粮的计划。

姜维北伐时,蒋琬就派杨敏从水路运粮。谁知道杨敏根本不把蒋琬的命令当一回事,玩忽职守。而姜维也因为军粮缺乏,差一点全军覆没。蒋琬非常生气,把杨敏革职,关在狱中,后主刘禅知道这件事后,下旨处死杨敏,株连三族,许多人都认为杨敏必死无疑。

正在处理公务的蒋琬听说了这件事,急忙进宫,他对后主刘禅说:“杨敏犯了军法,应当治罪,但他当督农时,工作很出色,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应杀他,再说,杨敏犯法,他的家人并没罪过,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过失就株连全家啊,请圣上三思。”刘禅想了想,就赦免了杨敏的家人,对杨敏也从轻发落,只把他流放到南疆。

费祎虽然也注意团结人,但对从敌人方面投降过来的人则过于相信,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延熙十六年(253),在一次宴会上,他被魏国投降过来的郭循刺杀。

蒋琬、费祎对“庆赏刑威”等大事的处理,非常严肃认真,虽然有时“自有在外”,都能“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就是经过咨询征求意见之后,再做出断决,最后执行。两个人互相信任,合作得很好。

刘禅生长于深宫,为人懦弱,不懂政事。诸葛亮死后,他年纪逐渐大了,仍然不理政事,整天在后宫里吃喝玩乐。时为太子家令的谯周上疏劝刘禅在“汉遭厄运,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时”,关心政事。“愿省减乐官、后宫,凡所增选,但举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宦官黄皓,善于投其所好,刘禅很宠信他。但侍中董允是个正直大臣,他抵制黄皓,使其不能过于胡作非为,地位也没有得到升迁。“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在外交方面,诸葛亮死后,吴蜀两国的联盟关系虽然出现了一些不信任和猜疑,但由于诸葛亮在世时打下了基础,这种联盟关系仍然维持着。

公元234年,诸葛亮刚死,吴国顾虑魏国趁蜀国微弱时攻取蜀国,就增加了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市)的兵力一万人,一来打算用他们作为援救蜀国之用,二来打算让他们参与对蜀国的瓜分。蜀国得知消息后,也增加了在永安的守军,以预防突如其来的变故。当宗预出使吴国时,孙权问宗预:“东吴与西蜀好比一家,而我听说西蜀另外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备力量,这是为什么呢?”宗预回答说:“我认为,东吴增加巴丘的防卫,西蜀增加白帝的守备,都是适应形势的需要,都不足以彼此相问。”孙权大笑,称赞宗预的坦率耿直,对宗预的敬重仅次于邓芝和费祎。

公元241年,西蜀的蒋琬在给刘禅的上疏中说:“与吴国相约两三次,接连未取得进展,前进后退都很困难。”埋怨吴国未全力践履盟约。公元244年,东吴的步骘、朱然上疏孙权,怀疑“蜀国想背弃盟约,跟魏国勾结”,孙权认为西蜀不可能这样做,说:“我们对待蜀国不薄,聘问赠送礼品,结盟立誓,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关系怎么会恶化到那种地步呢?我以破家担保,蜀国决不会与魏国勾结。”孙权很有政治头脑,他了解在蜀汉掌权的蒋琬是贯彻诸葛亮既定方针的人物,是不会破坏吴蜀联盟而与魏国勾结的。

不久,屯骑校尉宗预奉命又一次出使东吴,致以友好之意。临别时,孙权握住宗预的手,流着泪说:“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孙权赠送宗预大珠一斛。公元251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出使东吴,这时孙权已经病重,不能亲自接见,便问诸葛恪说:“樊建与宗预相比如何?”诸葛恪回答说:“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

尽管吴蜀联盟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迹象,但这种关系在蒋琬、费祎掌政时期,维护得比较好,并未遭破坏,而且一直维持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在军事方面,总体上对曹魏采取守势。开始时,蒋琬认为诸葛亮伐魏的进军道路艰险,粮运困难,想改变诸葛亮的北伐路线,用水军由汉、沔袭击曹魏的魏兴、上庸,但许多将领不同意他的意见,蒋琬也就作罢。但在北伐主力军的驻地上则有所改变,即由汉中改为涪城(今四川绵阳),汉中则成为前锋的据点。以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蒋琬自己则从汉中还驻涪城。

不久,曹魏向蜀汉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势。

延熙七年(244)春,魏大将军曹爽发兵十万余人与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的夏侯玄,以雍州刺史郭淮为前锋,由斜谷与子午谷中间的骆谷扑向汉中。这时蜀汉在汉中的守军不足三万,很是惊慌,急盼涪城援军到来。王平认为不能只是守城,被动挨打,派护军刘敏领兵到险要之地兴势(今陕西洋县北)拒敌。曹军在兴势受阻,关中及氐、羌转输又供应不上,牲畜多死,士气低落。得知费祎率领涪军即将到达,曹爽等带领队伍返回。在退军途中,曹军被费祎截击,曹爽拼死苦战,才得逃脱。曹军“失之甚众”,蜀军打了一场胜利的防御战。

由于这次兴势战役,费祎又到汉中行围守,但后来又退到汉寿(今四川剑阁东北)屯驻。

这时,蜀汉直接统兵的重要将领是姜维。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公元243年迁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姜维自以为才武过人,又了解陇西地区的风俗民情,可借羌、胡西北少数民族的力量平定陇西,总想兴师大举北伐。但费祎总是限制他,不给他更多的军队,给他的兵不过万人。费祎还对姜维说:“我们的才能远不如丞相诸葛亮,丞相过去还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不变其功业,以等待能者,如果希望靠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导致失败,后悔可就晚了。”在蒋琬、费祎掌政时期,基本上采取了战略防御方针,力求维护诸葛亮在世时的局面。

总之,诸葛亮死后的近二十年间,蒋琬、费祎齐心守成,工作大致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