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智圣——诸葛亮
29555000000005

第5章 徐庶荐贤

诸葛亮说:荆州这个地方,北有汉水、沔水,南可达于南海,东可连接吴会,西则通往巴蜀。这是一个战略要地,而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将其守住。这恐怕是天赐给您的宝地,不知将军对它有意没有?还有益州这个地方,地理险要,沃野千里,乃是天府之国。当初汉高祖刘邦就靠这里成就帝业。如今它的主人刘璋昏庸无能,又有张鲁在北边与他分庭抗礼。那里民多地富而刘璋却不知道如何治理,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那里有眼光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一个明主。

诸葛亮无疑是个天才。他学究天下,兼通儒道之术;他高瞻远瞩,能对天下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预测和决策;他身在隆中,心系海内,以其政治家特有的敏锐,通过各种途径、各种人物捕捉天下局势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他思想家特有的深邃,根据捕捉到的信息,分析预测天下的未来走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北方和南方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诸葛亮心中思考的未来政略和战略也逐渐成熟。他的思考无疑是积数年之苦功,极具价值的真知灼见。但真货必须要有识家才能品其珍贵,这个识家如今在哪里呢?每当心绪不宁时,诸葛亮总爱翻翻书籍,因为书能把他领入另一种境界。他拿起老子的《道德经》,无意中翻到了第十六章,立即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致虚极,宁静笃,万物并作。”他马上意识到,“货卖识主”,与其仓促出手,不如平心静气地等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愿望,焦躁只能半途而废,不宁静就不能致远。想到这里,诸葛亮挥毫写下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名句,以警示自己。

诸葛亮在隆中静以待机,终于等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刘备。

刘备和曹操一起灭了吕布之后,受曹操推荐,被汉献帝任命为左将军。汉献帝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还排了排辈分,尊称刘备为皇叔。这个“皇叔”当然要帮助“皇侄”争天下,意图对曹操不利,结果为曹操察觉,刘备不得不逃之夭夭。

几经周折,刘备如丧家之犬,逃到荆州依附刘表,被刘表派往新野驻扎。刘表的大舅子蔡瑁对刘备始终心怀顾忌,把刘备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设下“鸿门宴”,意欲加害刘备。刘备跃马檀溪,总算逃得一命。

徐庶听说这些事情后,一方面鄙视刘表集团不能容人,一方面对刘备的遭遇深感同情,遂动了侠义心肠,对诸葛亮道:“弟已决定毛遂自荐,到新野去投奔刘备,辅助他干一番事业。”

诸葛亮听罢大喜,因为这几年他一直很关注刘备这个人,对他过去的所作所为自然进行过详细研究、分析,认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英雄,也可以说是个比较满意的仁德之主。可是,百闻不如一见,现在徐庶要去投奔他,真是难得的好机会。诸葛亮不仅赞赏徐庶敢说敢为的气魄,而且深深为徐庶那当机立断的大丈夫精神所感动。

刘备与徐庶会谈后,很欣赏他的才华,当即拜他做了军师。

当时正赶上曹操派夏侯惇、于禁带领三万兵马杀奔新野来了,徐庶利用诱敌深入之计,使曹军几乎全军覆没。镇守樊城的曹洪不服气,带兵前来报仇,摆了个八门金锁阵。谁知徐庶不但轻而易举破了阵,还略施小计,连曹洪的老窝樊城也端了。两仗下来,徐庶的大名就威震曹营了。

刘备一生还没有打过如此漂亮的仗,对徐庶信服得五体投地,大宴三天为徐庶庆功。徐庶诚心诚意地说:“我这点本事算不了什么。荆州比我高明的人还多着呢!襄阳城西的隆中山,就有一位高人隐居在那里,人称‘卧龙先生’。”

刘备兴冲冲地问:“这位‘卧龙先生’,比军师如何?”

徐庶说:“他平时自比管仲、乐毅,依我看,他可以比作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载的张子房。”

刘备一听,又惊又喜,忙对徐庶说:“此地有这样的高人,我哪敢错过?烦劳军师辛苦一趟,把‘卧龙先生’请来一聚吧!”

徐庶摇摇头说:“真正的高人,只能诚心礼聘,不能言语召唤。如果主公想见他的话,应该亲自去才行,至于他肯不肯出山辅助主公,那就要看您的诚意和造化如何了。”

刘备一想,此言有理,他当即决定亲赴隆中礼聘诸葛亮。

刘备兴奋之至:“听军师的,明日我就专程去拜请卧龙先生。”

刘备之所以求贤若渴,是有他深刻的政治原因的。在当时军阀割据势力中,刘备名声很大,实力却很小。刘备的远祖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刘备虽身为这支皇族的后代,但家道早已没落,穷得靠卖草鞋、编草席过日子。

在镇压黄巾起义时,刘备结识了关羽、张飞等勇士,组织了一支军队。后来,刘备又同吕布、袁术、曹操等人争夺徐州。但是,由于他的力量太小,又缺乏得力的智谋之士辅佐,所以始终没有自己的地盘,一直被各派军阀追赶得东奔西逃,他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和袁绍。袁绍被曹操打败后,他又南逃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嫌他名气太大,对自己不利,便把他派到新野这个小地方,让他防备曹操南下。

刘备回顾十多年来节节失利的情况,逐步认识到,要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取得固定地盘,并招纳天下各方人才,唯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