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出生在南北卡罗来纳州交界地的一个爱尔兰裔移民家庭,从小经历苦难。在杰克逊出生时,他的父母才到美国两年, 家境极为贫穷。杰克逊是家里三兄弟中的老幺,在他出生之前,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杰克逊的其他家人也相继死于战争之中。
杰克逊少年时期住在西部边远地区,在那里度过了独立战争年代。他13岁时就在军队里当通信员。后来,杰克逊与哥哥罗伯特一起参加了大陆军,与英军作战,被英军俘虏并遭受英国军官的虐待。有一次,被俘虏的杰克逊因拒绝给一位英国军官擦靴子,结果英国军官在他左手及左颅上划了一刀,这一刀给杰克逊留下了一道伴随他一生的伤疤。
杰克逊总统是美国第一位平民总统,看他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竟然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奠基石。
自古雄才多磨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他一举消灭了吴国,成就了千秋霸业。司马迁受到宫刑,但他忍辱负重,最终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名垂青史。苏轼一生漂泊,但他仍乐观豁达,名垂青史。还记得那首歌吗?“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可是一提到磨难,家长们大多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让我孩子受罪可不行。”但是,家长们是不是忘记了那句话: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雄鹰翱翔天宇,有伤折羽翼之时;骏马奔驰大地,有失蹄断骨之险。人生之中,风和日丽有之,阴雨绵绵也在所难免。风风雨雨中的失意、失恋、失业、失足、失败、失利、失窃……这诸多的“失”,便形成对人的“磨难”。难道家长能把所有这些磨难都帮孩子去除吗?
“磨难教育”在西方很多发达的国家已是一门必修课程。在美国,七个月的婴儿就要自己托着奶瓶喝水,一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们的小桌上,让孩子自己动手用小刀叉吃饭,很难看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四五岁的孩子就要开始单独布置自己的房间。
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整草坪的劳动。他们十分重视为孩子创造生活“逆境”,以培养孩子艰苦进取的精神。“磨难教育”造就了西方人的自立、自强、努力奋斗的独立人格,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遇挫不馁、遇变不惊的能力。
如今,我国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也成了父母的唯一希望和寄托。幼儿园重视进行“把欢乐还给儿童”的教育,许多家长更是把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愉快、无忧无虑作为“神圣职责”。他们努力为孩子铺垫着人生坦途,却使自己真正受着无尽的“磨难”。
看看我们身边的独生子女,诸如自私、任性、不顾他人、生存能力差等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但究其原因却在于成人。家庭的众星捧月,使儿童与磨难绝缘。
父母宁可自己历尽磨难,也不让孩子吃一点亏、受一点苦,即使有的家长想到了,也不忍来真的,生怕在“磨难”中有所闪失。
生活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直面挫折,并利用挫折带给我们的人生经验去寻找成功之路,才能不负挫折之苦。
当然,有些家长早已经意识到了“磨难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到了假期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磨难教育夏令营或者把孩子送到乡下去等。可是不知家长们是否发现,这些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一种磨难,相反,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游戏。无论多么“苦”,他们都会想到反正总要回城里去,总要回到家里的。而一回到家里,一切都回到了舒适状态。因此,这样的磨难教育,是否真有效果呢?
我认为磨难教育可以很简单地去完成,比如说让孩子不论刮风下雨都步行去学校,每天坚持洗自己的袜子……每天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他不喜欢但应该也必须去做的事,这就是最好的“磨难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在家庭中实施“磨难教育”需要父母双方及老人的全力配合。千万不要在孩子经受不住“磨难”时,其中有一个家长忍不住,让孩子停止“受磨难”。虽然,这里所说的“磨难”有时只不过是一件小事,可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人,都会心疼得不得了。如果一方面要孩子坚持住,一方面又让孩子停住,孩子就会失去坚持的信念,那“磨难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有时候,作家长的要“心狠”,那不是对孩子的“虐待”,而是对孩子提早进行将来他必须要经历的人生之困难、人生之磨难,使孩子提早有一颗坚硬无比的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