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在肯尼迪竞选时,由于他过于年轻的年龄和天主教的宗教信仰,民众对他的执政能力存有疑虑,他是以微弱优势击败对手当选总统的。在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他对国际事务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演说中,他呼吁全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反对专制、贫困、疾病和战争,他那句著名的:“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更是成为了美国总统历次就职演说中最脍炙人口的语句之一。
在他发表完就职演说后,约有四分之三的荚国民众认可了新总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古今中外,世人都在向我们力证——奉献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经济活动异常活跃,各种各样的交易充满了人们的生活。孩子在耳闻目睹成人世界的各种交易后,对于“给予”和“索取”的理解附带了很多成人化的功利色彩。冷漠自私是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他们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缺乏奉献精神。可他们也曾从别人的“谢谢”声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他们的眸子里也曾有过“我来帮你”的热切,可是他们奉献的幼芽为什么没有茁壮成长呢?责任在于家长,在于家庭教育中助人为乐教育的缺失。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义务引领孩子走向真善美。
一个斤斤计较于名利得失的家长怎么能够教育出热心奉献的孩子来呢?家长整天计算着回报、索取,那会给孩子怎样的影响呢?父母之间,因为一些家务吵来吵去,孩子看到了心里会怎样想呢?所以说,有奉献精神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大人物,父母的奉献精神将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培养儿童的奉献精神时,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务活父母争着做;当天谁感觉比较疲劳,另一方就要主动承担今天的家务;等等。让家庭中始终有一种奉献的氛围。适当的时候,还要让孩子干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因为新鲜干得特起劲,可他们新鲜的感觉过了,就会问:“为什么我总要干活?”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抓住教育契机,要态度温和地说:“我们是一家人,谁干得多,谁干得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互相帮助。你帮助了我们,我们要谢谢你。”孩子受到了鼓励,也懂得了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道理。
奉献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家长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变化,加以正面引导,使孩子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不断增强奉献意识。
要让孩子乐于接受,我们就不能光讲那些大道理。只有触动孩子心灵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太多又太杂,简单的说教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必须尽可能让孩子看到他们熟知的或身边的人和事,才有可能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
小区里的张奶奶是个热心人,每次下大雪,小区广场上的雪都是她早上起来给清扫干净的。有一天天还没亮,我把孩子叫醒,让她站在窗上看张奶奶扫雪。
孩子揉着没睡醒的眼睛问:“张奶奶为什么要扫雪?”
我说:“她是在为大家扫雪,她在帮助我们。”
孩子突然说:“我也想去帮忙。”
我说:“好啊,我们一起去。”
那天,孩子过得特别快乐,因为她觉得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
写到这里,又想到一个奉献的故事:
有一天,辛格和一个旅伴穿越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个山口,他们看到一个躺在雪地上的人。辛格想停下来帮助那个人,但他的同伴说:“如果我们带上他这个累赘,我们就会丢掉自己的命。”
但辛格不忍心丢下这个人,让他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当他的旅伴跟他告别时,辛格把那个人抱起来,放在自己背上。他使尽力气背着这个人往前走。渐渐地辛格的体温使这个冻僵的身躯温暖起来,那人活过来了。过了不久,两个人并肩前进。当他们赶上那个旅伴时,却发现他死了——是冻死的。
在这个例子中,辛格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给予另外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奉献。正是这种奉献,使他不仅帮助他人渡过难关也保全了他自身的生命。而他那无情的旅伴只顾自己,最后却丢了性命。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家长,请家长读给孩子听,期望他们明白:奉献,使我们在服务于他人时也成就了自己。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挺不错的书籍杂志报刊,都可拿来供孩子们阅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等。通过阅读让孩子逐渐懂得:乐于奉献,能体现出一个人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乐于奉献,能催人奋发,激人上进。同时,当一个人献身于帮助其他生命的时候,他是高尚的、道德的。人类就是在一曲又一曲动人的奉献歌声中走向了文明,走向了现代,走向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