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一生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失败:一次是与肯尼迪竞选,以及之后竞选加州州长的失败;一次是“水门事件”导致下台的失败。前者,他以一种方式——东山再起,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后者,他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现实政治,来证月自己的实力。
“水门事件”后,尼克松在家里闭门谢客了一段时间,但很快他就开始琢磨如何重返公众场合,而机会总是有的。
1976年2月,尼克松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访问中国。
1977年尼克松接受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大卫?弗洛斯特的专访,讲述水门事件始末,这个节目引起巨大反响。
1978年尼克松开始撰写回忆录。
1981年尼克松作为美国代表团成员赴开罗参加萨达特葬礼,这是他离开白宫后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参加国际活动。
1986年5月,荚国《新闻周刊》在封面上刊登了一张尼克松的照片,标题是“他回来了”。
下野后,尼克松并没有沉沦,而是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尼克松说:“我在下野的那些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三点经验特别重要:第一,失败决不会是致命的,除非你认输;第二,当你经历失败时,你就能正确看待你的缺点,并长生一种免疫系统在将来对付这些弱点;第三,在事情顺利时,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
这也是我由衷欣赏尼克松总统的原因所在——虽败犹荣,失败了却没有失去斗志和勇气。因此,在尼克松写的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对政治生活总结的一本书:《角斗场上》。在这本书的扉页,尼克松引用了另一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一段话:
“受信赖的不是批评家,不是指出强人有何失误,、或者指出干实事的人在哪些方面本来可以干得更好的人。荣誉属于那些在角斗场上翻滚的人,这些人汗流满面,血污斑斑;他们英勇地战斗;他们不断出现失误和缺点, 因为只要做事,就免不了有失误和缺点;然而他们确实努力干实事;他们满腔热情, 洋溢着伟大的献身精神;他们自立于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如果有幸得到成功,终于能欢庆取得伟大成就的胜利,如果不幸遭到失败,至少也是在敢于冒大风险之后遭到的失败。因此,决不能把他们同既不知胜利为何物,也不知失败为何物的冷漠胆怯的人相提并论。”
的确,尼克松把政治舞台当成一个角斗场,而他本人就是这个角斗场上的斗土。在这个角斗场上,他有过胜利,有过失败;有过荣誉,有过耻辱;有过高峰,有过低谷。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正是凭着这一点,他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赢得了历史地位,所以,我由衷地佩服这位永不言败的“角斗士”。
尼克松的这种心态和精神是值得家长们效仿的,当然,家长们更应该把这种永不言败的心态灌输给我们的孩子。
大家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心情好时看什么都颇眼,做起什么事都顺心。
如果每天都能保持一份好心情,那么,我们就能每天都过得快乐、充实。正所谓:虚怀若谷者得天时,处事廉洁者得地利,转危为安者得人和。美国心理学家霍特曾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天,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
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新原理:假装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人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假装自信心,在不如意时假装快乐。
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些作出杰出贡献的成功人士,看一看那些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人们,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绝不是没有挫折的,他们遇到的挫折比那些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人遇到的挫折可能还要多得多,但他们有抗挫折能力,面对挫折越挫越勇,最终战胜了挫折。像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陈景润、袁隆平等,他们的奋斗道路上都充满了艰难坎坷,但是他们凭着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挫折。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在这人生旅途中,都要体验快乐、悲伤、气愤、开怀、兴奋、怒吼,沉醉于鸟语花香,享受着花开四季,品尝着悲欢离合,忍受着雨打风霜,叹息着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拥有良好的心态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让孩子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心态是很必要的。家长不要觉得给孩子吃、穿、用就够了,一定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心理。
人的心理会有饥饿感,这时就需要榜样、需要模仿、需要学习。这时若没有榜样的引领,孩子就会乱“吃东西”充饥,如阅读不健康的书籍,收听收看不健康的音像资料,登录不健康的网站,结交不合适的朋友……孩子如果经常“食用”这些精神食品,当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家长经常给孩子提供高营养的精神食粮,如积极向上的歌曲,高雅健康的摄影美术作品,优秀的电影或电视剧作品,“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等等。
对于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他们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学会一种又一种本领中成长起来的。如果我们在孩子自己吃饭表现好、用自己的小手学习洗脸时,适时地鼓励他们;当孩子摔了跤自己爬起来、打针不哭时,夸奖他们“勇敢”;在孩子把玩具送给别人、把压岁钱赠与患白血病的大姐姐时,赞美他们的“善良”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