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因“水门事件”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动辞职的总统。当时,尼克松已61岁,一般而言应该长期隐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并不是这样,他要做一件看来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
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了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六次危机》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
这期间,每年的6月17日——水门事件的纪念日,对尼克松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关卡,因为许多媒体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反思那段对尼克松来说极不光彩的日子,不断有新的录音资料公布出来,记者会在不同的场合发出攻击性的提问责难尼克松。
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悔恨来求得公众的原谅,并用实际行动来等待时间的裁决。他的行为终于让美国人感动了,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尼克松面对犯下的错误,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不在乎媒体对他的人身攻击,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改善形象上。尼克松用行动告诉我们:把精力放在大事上。
著名的职业顾问托尼?罗宾斯也总是喜欢提醒人们:“别把精力放在鸡毛蒜‘皮这类小事上,想想大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与人相处的经验和与人共享的观念。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事都要斤斤计较,你告我一状我告你一状,你踩我一脚我还你一脚的……整天计较个人得失,这样下去,等到他们长大了他们也会只在乎一些蝇头小利,却把本该要做的大事放在一边了。
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来的,或者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某种暗示。父母平时斤斤计较,那么孩子有可能也会斤斤计较。这是因为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受到了父母的影响。打个比方,父母都不是计较的人,但是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个菜品的喜爱后,妈妈就跟爸爸说:“你少吃点儿,孩子爱吃,别跟孩子抢”。这本来是爱护孩子的表现,但孩子却会从中得到一种观念,我的意愿很重要,只要是我喜欢的,别人就不可以跟我抢。一旦这种信念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后,他们自然就不会懂得谦让,也不会与人分享了。
要改变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同分享的氛围。
第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大家的,什么是属于他自己的,比如饭菜是大家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吃,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据为己有。
第二,要给孩子一种感觉,他与别人分享的东西并不少有,即使分给别人一部分后自己仍然会有剩余。
第三,可以有意让孩子做一些分享的行为和事情,比如让孩子给家里人分他最喜欢的水果,从长辈开始。家人一定要商量好,孩子给就一定要收下,并说谢谢以及给予表扬,不要看孩子有“分发”的表示就推辞,甚至说“给你留着吧,我不吃”等。
第四,要让孩子体会到,分享不等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占有,也不等于自己失去了什么。要让孩子感觉到分享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你把东西分给别人,别人也会和你分享一些东西,这种分享也许不是实物,可能是一种感受,比如他也觉得这种东西很好吃,但却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还有,就是家长要锻炼孩子的情感抗挫能力。虽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但家长不能事事顺着他,如果孩子因为一些小事生气了,家长便竭尽全力地哄他;不论是孩子犯的错还是其他人犯的错,家长都一味地袒护孩子,批评他人,这些方法都是不对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世界上每个人都得让着他,如果遇到不顺的事,孩子也会把责任归咎他人,不会自我反省,他的情绪始终沉浸在个人得失里,就会变得斤斤计较了。所以,家长对待孩子一定要客观评价,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不能放纵孩子的不良情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