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原来这么有趣
29667600000012

第12章 穆勒老师主讲“需求”(2)

穆勒老师的想法跳得太快了,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在冷场中,穆勒老师用古怪的语调接着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律师与建筑工人为什么有工资差异是一样的。十个人如果进入建筑行业,除了那些智力有问题或者身体素质实在太差的人以外,九个人可以成为合格的建筑工人。而十个人从小学时开始上学,一直到考上律师,可能只剩下一个人。那么到发工资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律师拿了其他九个失败的‘律师’的工资,而九个建筑工人只能每人多领1/9份薪水。同时,律师的工资里面还必须包含他所接受教育的投入预期的回报。现在,假设一个建筑工人的工资能够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还能供养一个人上大学,做律师,那么一个律师的工资应该是一名建筑工人的多少倍呢?”

大家安静下来,都在默默地计算着,张山心想:“是10倍还是9倍?”和张山一样,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答案都没有信心,没有回答。

“我们来计算一下。”明显看到了冷场,老师只能继续唱自己的独角戏,在黑板上边写边说,“假设每个工人的工资为1,那么事实上每个工人每月领取11/9,其中0.4属于工人生活消耗,0.6是他供养上大学的律师消耗。那么每个律师一个月必须领取1+(0.6×10)+9=16。考虑到其他因素影响,律师的工资是建筑工人工资的15倍左右,除去建筑工人承受更大风险所获得利润回报外,一个合格律师的工资是一个合格建筑工人工资的13倍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建筑工人每月工资4000元,那么一个律师每月就能拿到50000元。”

张山发出“咝”的吸气声,同时也听到其他人一样发出“咝”的声音。

“大家不要惊讶,我说这个工资差距的意思是,如果工资过低,不要怨天尤人,这是因为选择行业的关系。中国那句古语‘男怕入错行’的经济学原理就在这里。”穆勒老师接着说,“除了行业差距外,就是性别差距。”

“在座的女同学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工资比男同胞的要低呢?我认为非常合理。”在全体女同学“能杀死人”的目光中,穆勒老师神色自若,“我认为应该继续拉大工资的差距,然后给男士加工资……”

一个一看就属于性格火暴型的女生站起来说:“老师,凭什么?”

“这位同学,不要激动,请听我解释。”穆勒老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并没有因为对方的愤怒而动摇,“对于大部分的工作来说,男女工作能力都是一样的,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女人常被看成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从事工作的报酬,大大低于男人的报酬。比如家庭服务的工资,一般说来,并不取决于市场上的竞争,而大大超过这种劳动的实际价值。在这个超过的部分中,几乎都由社会习惯来调节。”

“事实上,女人的工资比较低,意味着社会高失业率的存在,是就业过剩的一种证明。它证明了靠工资维持生活的女人人数,远远少于也靠工资维持生活的男人人数。特别是在中国,大部分男人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而女人的工资,大部分用在奢侈品的购买上。对于女人来说,工资的最低限度是维持单身生活的必需,而男人的最低工资,至少要足够养活其本人、妻子以及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开支。”

“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穆勒老师眼睛盯着那个提问的女生,“如果你的工资不是大部分用在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上,那么低工资就是必然的。”那个女生默默地坐了下来,不过又飞快地站了起来,因为老师接着说:“我认为中国女人应该恢复到古代的生活样子。”

王永军老师评注

现阶段,韩国社会有向这种境地发展的趋势。

这句话让其他女生也怒了,纷纷质问为什么。穆勒老师没有说话,直到教室里安静下来,才慢悠悠地说:“那样社会不需要为女人的工作支付工资,而能把这部分富余的工资转给她的丈夫、父亲,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和谐,而且少了女人争夺工作岗位,社会的失业率就会减少。”

张山心想:“这真是个只有来自200年前的老古董才能想到的主意啊!”同时果断地在女生和老师之间保持着中立——沉默万岁!

供给和需求的最终平衡——静态社会

看到课堂有发生“分裂”的危险,老师赶紧打圆场说:“这个现象在韩国是现实,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虽然我认为这种经济举措有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我赞成在中国进行这样的改革,这是因为整个经济系统是一个成熟的平衡,而且这种平衡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平衡被打破,就算经济学家都不能估计到后果。而在经济体系的平衡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平衡就是供给和需求的最终平衡。”

穆勒老师的话题转化得非常巧妙,大家都把前面的性别歧视话题给忘掉了,又认真地听老师说起新的经济论点。“在一段时间内,一个社会的人口是固定的,所以他们的需求也是固定的。而在这个时期内,他们的生产能力也是固定的,即所生产的东西刚好够这个人一生的需求。也许很多人从个人角度来看,觉得自己一年的努力工作是有剩余的,怎么就全部消费掉了呢?你们是不是有这种想法?”

教室里没有反应——这是中国人上课的通病,不是很爱回答问题,不过穆勒老师不大适应,加了一句“是不是”,这才有稀稀拉拉的声音回答“是”。穆勒老师皱了皱眉,第一次表情比较郁闷地说:“人一生假设生活80年,那么一生所工作的时间不过是40年,同时在人群中一部分人没有工作能力,而且大部分的产品被人类社会内耗消耗了,比如战争、军事武器、资源浪费,这些都消耗了大量的供给。就一个人的平衡来说,综合考虑,你如果每天生活需要100元,那么至少你每天工作的价值得有300元才能获得平衡。”

“财富的增长并不是无限的,在发展的尽头就是静止状态,这个也往往被称为盛世。在我看来,盛世繁荣并不是什么好事。繁荣指的是财富的快速增长和消耗,但并不是意味着财富的快速积累和良好分配。在一个静止的社会或者说繁荣的社会中,人民大众的生活虽然也许并不是绝对贫困的,但一定会是很拮据的,而且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一种静态,一旦经济速度变慢,在原有的财富分配制度下过着平衡生活的人们,就会一下子陷入困境。

“如果一个国家,每年的GDP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这种进步状态持续多年就转变为繁荣和静态。也就是说,财富的剩余部分被某些人掌握,成为静态。如果静态平衡被打破,但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弃固有的财富分配制度,必然导致那些在原有财富分配制度下的中立者,或者说部分中产阶层变成社会的底层,这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就意味着财富平衡越脆弱。”

有人不满意了,张山也觉得老师是不是研究经济研究傻了,于是举起手问:“穆勒绅士,您认为社会稳定而繁荣不好吗?”

“当然不是那个意思。”穆勒老师回答说,“整体而言,静止状态要比任何其他的社会状态都好,静止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我对静止状态的意见是想告诉在座的各位,任何理想的经济运行都只能是理想,经济体系就是各种脆弱的平衡不断建立和打破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财富的重新分配,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制度能让所有人满意——在这一点上我和马克思老师的观点不同,以后大家会听到他的讲解。”

双赢是怎么来的

“刚才所讲述的问题有点儿偏向政治了,让我们把话题拉回来。”穆勒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上“外贸”两个字,“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

穆勒老师的提问很有煽动力,教室里因为“马克思”三个字引起的骚动又平息了下来,大家都盯着他那张毫无表情的脸。穆勒老师说:“如果A国每年生产100斤土豆,B国每年生产60斤牛肉,这时它们进行交换,每年用30斤牛肉交换50斤土豆,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两国的百姓都很满意,他们改变了只吃牛肉或者只吃土豆的日子,可以每天都吃土豆炖牛肉,生活质量上了一个台阶。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在交换过程中,外交使者来往、牛肉和土豆运输其实本身消耗了一部分价值,再加上国王或者政府征收关税,百姓的财富其实消耗了一部分。奇怪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吃亏的时候大家都高兴了呢?”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的人都在冥思苦想。张山也在想:“为什么呢?明明消耗了部分财富,可是国王、收税的人、消费者、商人都得利了。”

看到学生在沉思,穆勒老师沉默了,几分钟后看见没有人回答,于是自顾自地说:“看来大家被思想限制了,其实这个过程并不是财富消耗,而是财富增值。”

“我在阐述财富定义的时候,说过财富的第二个要点是什么,对,就是交换。60斤牛肉在A国价值100,而B国没有牛肉,那么60斤牛肉的价值在B国就变成了120,而100斤土豆在B国价值100,但是在A国价值120,等于是双方贸易,以在本国价值50(在别国价值60)的商品换到了价值60的商品(在别国价值50)。事实上经过这次外贸,双方的生产价值成了220了。当然这部分多余的20就足够外贸带来的损耗了。”穆勒老师很兴奋,在黑板上不断地写着各种数字,最后画了一个圈,“这才是外贸的本质——双赢。”

“而那些重商主义者把外贸处理成不断输入金银的捷径,其实偏离了这个本质方向。”穆勒老师拍了拍手,重新恢复成刚进来的“幽灵”模样,“希望大家以后也要牢记这一点,不仅仅是外贸,所有的经济交往必须是在给双方带来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持久。”

在一阵如雷般的掌声中,穆勒先生鞠了个躬然后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了。

穆勒老师推荐的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著。约翰·穆勒在思想研究的空余时间于1849年创作了本书。书中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和问题做了详细的记述,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现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自由》约翰·穆勒著。本书是自由主义精神和思想最精粹体现的专著,约翰·穆勒创作于1859年。其中最经典的对自由的阐释是:“如果,除了一个人,其他所有人都保持一致的意见,那么我们不能不让这个人说话,就像假如他掌握所有的权力,也不能不让我们开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