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原来这么有趣
29667600000037

第37章 斯蒂格利茨老师主讲“调控”(1)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是靠内部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兼并和对外扩张的话。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1943—)

斯蒂格利茨,美国经济学家,自2000年至今,斯蒂格利茨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2001年,因为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的创立做出重大贡献,斯蒂格利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什么是博弈理论

今天是最后一堂课!

在进入教室之前,所有的人都被这样告知了。所以课堂并没有像平时那样乱哄哄的,反而大家都有点儿压抑,毕竟将要离开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所有人的心里都不太好受。张山也感觉心里沉甸甸的,不过在这份压抑和沉重中又有点儿期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来收场呢?”

最后一个老师登场了,一身职业白领的打扮,全身上下透出一团精神的样子,走路也是虎虎生风的。这个富有朝气的老人一下子把教室的沉闷气氛给搅动了,大家都好奇而期待地看着他。

“大家好,我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是最后一堂经济课的讲师。”他非常熟练地扫射了一下教室,并在自我介绍后留下了足够的时间供同学们反应。

“斯蒂格利茨,美国的经济学家,现今世界经济学界的泰斗人物,对联合国的经济决策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么一个大人物,放在最后一堂课上,还真是有力度啊。”有同学开始点评,并迅速地传开了。所有同学都意识到,这节课将要讲述的是现实的经济学,而不是像以前过去式的经济学家讲述的是成理论的经济学了。

王永军老师评注

斯蒂格利茨曾担任世界银行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师。

“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博弈论。”斯蒂格利茨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博弈”两个大字,说道,“我们知道,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利益,或者说用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获得最大价值的回报。这种行为和经常做的什么有点儿相似呢?”

这不是一个很新鲜的问题,所以教室里先后响起了几个不确定的声音,“打牌”“下棋”“赌博”……

“对,就是赌博,如果给它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博弈。”斯蒂格利茨老师笑得非常诡异,“如果把这个说法成系统地上升为一种经济学理论,那就是博弈论。”

听到这里,张山才明白过来老师为什么笑了:作为全世界最主流的经济学家,对博弈理论的解释还真是够非主流的。

“这种博弈理论是成系统的,我在这里并不想讲,时间也不允许我对它进行详细的解释,”斯蒂格利茨老师说,“和打牌一样,我们来看一下在博弈中都需要有哪些角色出现。”

“决策人:在博弈中首先做出决策的一方,也就是玩牌中的庄家。这一方往往根据自身以往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率先采用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比如地主有很多大对牌,那么他就会先出对牌,因为这样可以保障自己的领先权;

“对抗者:在博弈对局行动中,滞后做出决策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做出相反的决定——也就是离开对方的优势项目。所以庄家先出对子,如果闲家获得话语权,就会出单牌。因为对抗者的动作总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是目标也是获得最终优势,所以他的策略就依赖于劣势策略和对决策人意图的判断和策略判定;

“局中人:在同一场博弈或者说竞赛中,每一个能做出决策的人都是局中人,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对抗者。根据局中人多少,两人的称之为‘两人博弈’,多人的为‘多人博弈’。”

说到这里,斯蒂格利茨老师突然问道:“同样都是四个人玩扑克,‘斗地主’和‘升级’为什么不一样啊?”

老师话音刚落,就有人说:“老师,‘斗地主’是三个人玩的。”不过还有同学反驳他——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湖北的‘斗地主’,两副牌,四个人玩也可以。”

“说正题。”老师提醒道。

张山想了想,站起来回答道:“玩法,应该是玩法不一样。”那个学经济的同学在旁边补充道:“老师,是规则。”

“各位回答得很对。”老师挥了挥手,让所有人都坐下,“任何赌博或者博弈中,规则是最主要的部分,如果没有固定的规则,博弈就无法进行下去。博弈论中关于规则主要有策略和得失两个方面。”

“策略:在同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因素,设想以后可以实施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及博弈策略。而且这种策略是指导整个行动的方案,而不是某个阶段或者说某一步的方案。举一个好玩的例子,比如两个人猜拳,假如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出拳头。A第一选择是拳头,所以他会想我出拳头那么B就会出布,那么我应该出剪刀,这就是A的第二选择。不过还没完,A又会想那个B也能想到这一步,他就会因此出拳头,那么我应该是出布啊,这就是A的第三选择。你会发现,A的这种猜测可以无限循环。如果策略可以无限循环,那么就是‘无限博弈’,如果策略只能猜测固定的次数——打牌出几圈牌也就出完了,那么这就是‘有限博弈’。

“第二个规则是得失:参与博弈或者比赛都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是与每个局中人都相关的,叫作得失。得失的结果其实不是由策略决定的,而是由策略的次序设定的,这更好理解。比如在斗地主中,你很轻松地就感受到,如果出牌——选择策略的次序改变,那么结果就会改变,博弈的得失就不一样了。”

“老师,您说这个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张山按捺不住了,觉得最后一堂课怎么教起玩牌了。

“请不要着急,这位同学。”斯蒂格利茨老师笑容不变地说,“接下来我们就说到博弈的目的——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在供求关系中,某一商品市场如果在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下这个商品的人全都能买到,而想卖的人也能完成心愿,此时我们就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

“这个均衡就叫纳什均衡。”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上“NashEquilibrium”,指着它说,“它是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详细解释就是,在对方的策略不改变时,每一个局中人都会发现自己的策略是最棒的,而且如果自己改变策略对方也就会随之改变策略。所以在经济理论中,每个人都害怕经济形势的改变,造成经济体系在某一个点上的静止均衡。”停了一会儿,等同学们把理论都接受了,老师又接着说道,“是不是觉得很困惑?没关系,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博弈策略得出的诡异答案了。”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一起去偷珠宝,结果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关在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而且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审问时,警方所给出的条件都是这样的:如果这两人都抵死不承认,由于证据不足,两人都被判处2年;如果一个人坦白自己的罪行,开口的被释放,那个不说的人因为抵死不认则被判处7年;如果这两个人都开口承认,那么都被判处5年。大家想一想,最后这两个小偷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呢?如果不好想象,大家可以模拟操作一下。”

教室里登时就热闹起来,特别是几个可能是一起来的,或者在课堂里结识的人群中,响起“老实交代”“饶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声音。过了一会儿,老师才重新问道:“大家得出结论了吗?”

张山以前听过这个,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道:“这两个犯人分别为A、B,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如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当然这个选择对B来说也是成立的,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5年。”

老师拍起手来,夸奖道:“说得非常好。两个小偷明白抵赖的话都会被判2年,这才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在博弈论中,均衡一旦被打破,那么结果就是坦白从严,抗拒从宽。”

王永军老师评注

经济学中,任何均衡被打破,都伴随着资源重组,即资源会浪费一点。

囚徒困境

1.两名罪犯被捕

有两名罪犯A、B同时被捕,但无法证明共同犯罪。这时,在两名共犯无法串通的情况下,根据“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告知双方只要招出共犯,对方被判7年,则自己无罪释放;如果双方都招,则双方都是5年徒刑。而实际如果两人不招供,证据不足,就只能都判2年。

2.A和B的困境

3.A的选择

对A来说,如果认为对方坦白,则自己招供就判5年刑,抗拒就是7年;如果认为B抗拒,则自己坦白就会无罪,抗拒就是2年徒刑。所以说对A来说,坦白比抗拒有利。

4.结果

为了自己的利益,A、B明知道同时抗拒是最好的选择(只判2年),但是出于对对方的不信任,A、B都会坦白,最终同时被判5年。

全球经济将走向哪里

“好了,我们上面解释的博弈论和囚徒困境,其实用大实话说一句就是,人心隔肚皮,在合作下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糕。”斯蒂格利茨老师的声音很低沉,“相反,如果这两个小偷足够信任对方的话,最终无可奈何的是警察。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参与博弈的囚犯——而且做出的选择比那两个囚犯还糟糕。”

“而这决定着全球经济的未来。”斯蒂格利茨老师开始口若悬河,指点江山起来,“从2000年开始,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了七八年,而且现在面对经济发展的‘副产品’——无论是食品还是汽油都在涨价,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都在贬值,无论是教育费用还是医疗保健的费用都日益不足。这种通货膨胀的局面是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的,而且许多国家的通胀率走到了历史的最困窘的局面,比如新加坡的通胀率达到25年来最高纪录,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沙特阿拉伯处于近16年来的最危险水平,就连一向远离通货膨胀率的欧洲地区,2011年1月通胀率也达到3.2%,这是欧洲地区最近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些数据我还可以列举很多,不过在这里就不再唆了。平均一下,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数据,2010年11月全球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4.8%的高危程度。这种以石油价格上升为代表的局面很容易让人想到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各个角落的今天,通货膨胀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更大。而且这个危机局面在今天看来,依然没有解决的余地,每一个地球村的成员都被卷入其中,无法避免。”

教室里骚动起来,大家虽然知道通货膨胀,但是中国还不是很明显,中国人民也没有意识到全球通货膨胀的程度。

“这个罪魁祸首,虽然我认为是凯恩斯,”和其他老师一样,斯蒂格利茨先生也避免不了攻击同行,“正是他那种国家规划,通过赤字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让全球通货膨胀的积累越来越大,而且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这次全球通胀是10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面临着这样的‘囚徒困境’。”

“以美国为例,美国正在向国外输出通货膨胀,也就是通过美元贬值来从别的国家中套取外汇储备中的价值。众所周知,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自2009年9月以来累计削减利率2.25%,大大刺激了国内的消费增长。然而这对别的国家来说则不是一个好消息,就因为这个,中国人就丧失了2000多亿美元。”

听到这个,教室里骚动出来,特别是一些愤青,很可能眼睛都红了。老师很明显看到了同学们的激动情绪,解释说:“中国原来以1克黄金兑换1美元的价格,把美元作为中国的外汇储备,现在1美元只值0.9克黄金,也就是中国在每1美元上都损失了0.1克黄金。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美元持有国,所以损失2000亿美元不足为奇。”

教室里有人在骂街了。

“不过,你们邻国日本是最大的美元持有国,他们被坑得更多。”老师笑着说,接着话锋一转,“在这个局面里,所有的国家都面临困境,结果美国就不顾其他国家的感受,做出了最糟糕的决策,而且这个影响很恶劣。”

“这两个囚徒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欧元经济区的国家做出了和美国同样糟糕的选择,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着既要确保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课题,而且很显然谁也不愿意独自承担通货膨胀的恶果,所以也在采用各种以邻为壑的方式来改变局面。不过,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困境要小一些。”

“老师,难道就没有希望了吗?”一个学生怯生生地举手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