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孟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经典今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说,具有忧患意识,才能生存;过于贪图享乐,没有危机感,则离死期不远了。
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李存勖的父亲,晋王李克用死的时候,拿出三支箭赐给儿子,要儿子向三个仇家报仇,这三个仇家是后梁、燕国和契丹。李存勖于公元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称帝后,他把三支箭放在身边,时刻不忘父亲临终的嘱咐。他励精图治,很快带出了一支以沙陀人为主的精锐之师,在战场上,他亲冒矢石,勇敢杀敌,发挥了“一把手”的模范带头作用,终于提着燕王和梁末帝的首级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李存勖的前半生是精彩而成功的,《新唐史》总编欧阳修赞道:“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但李存勖的后半生就截然相反了,大仇已报,敌人也被消灭了,他认为这辈子都在拼命,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便放松了警惕,开始贪图享乐。史载他喜欢戏剧,宠幸伶人,让他们参政,结果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伶人不仅做了官,还控制了朝政,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这时的李存勖已经听不进别人的忠告,觉得几个伶人也不可能翻天,只要他们能让自己高兴,就算是犯点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后来皇甫晖发动叛乱。掌握兵权的史彦琼吓得差点尿了裤子,骑上马从战场上溜了号;郭从谦则勾结叛将李嗣源,亲自指挥叛军猛攻皇宫,最后将李存勖乱箭射死。李存勖死后,他的那些狐朋狗友还把他的尸体也给烧了。
李存勖在未打下天下前,和后梁血战十余年,作战英勇异常,但会打天下,却不一定懂得治天下。宠幸伶人、重用宦官,又不懂得抚恤士兵,当了皇帝仅三年即兵变被杀,失败之速,亦是罕见。
慧眼看经典:
并不是只有高官显贵才需要有“忧患”
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风险时代。哪怕是只为自己负责,多一点“忧患”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