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29674100000111

第111章 自强不息

典出: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经典今读: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周易》旧传为孔子整理的,不论是否属实,“君子自强不息”可作为孔子一生的写照。孔子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前后两次周游列国,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尤其是第二次周游列国时,适逢各国混战,孔子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往来,而且多次遇险。

孔子四十多岁终于受到鲁定公器重,官运亨通,五十岁由中都宰升为大司寇,五十六岁“由大司寇摄相事”,当上了鲁国的“代总理”,算是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但没过几年,孔子与鲁国当政者发生矛盾,便毅然辞官,开始了他第二次周游列国的漫漫征程。

现实是残酷的。在卫国,卫灵公刚开始挺重视孔子,给了他在鲁国相同的待遇——“奉粟六万”,但之后不久就下了逐客令;孔子想到陈国去碰碰运气,但经过匡国的时候,匡国却不给他“签证”,他只好又回到卫国;卫灵公似乎挺给面子,带着漂亮的老婆南子和孔子一起招摇过市,孔子却觉得自己成了一个道具,很丢脸,再次愤而离开卫国;孔子到了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差点被人误杀了;在郑国,孔子与弟子们失散,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狗”,可见孔子当时的狼狈之状;孔子后来又返回卫国见了老朋友卫灵公,但还是找不到“感觉”;当他第三次离开卫国,打算去赵国“传教”时,不禁有些疲惫了,到了黄河边上,面对滚滚激流,叹息道:“丘之不济此,命也夫!”我过不了黄河,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这只是一段插曲,孔子后来还到过蔡国、叶国、楚国,其间有荣有辱,直到十几年以后,身心疲惫的孔子才回到鲁国,安心带学生,研究学问,这时他对现实已彻底失望了,所以当他最喜欢的学生颜渊死后,他失魂落魄地说:

“吾道穷矣!”即我再也无路可走了。

纵观孔子一生,他一直在竭力推行自己的理想,为此不辞辛苦;后来眼看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仕途是走不通了,但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把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上,希望他们承继自己的思想。孔子的执着终有了收获,儒家学说逐渐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他的学生也成了“香饽饽”,被各国争抢,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踏入政坛一试身手。孔子的理论后来在政坛生根发芽,到了汉代,奉为正统,正式成为独此一家的治国理念。

孔子曾经面对滔滔江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人解释,这句话是孔子在哀叹光阴如梭,岁月无情;但也有人说,这是孔子在感叹造化的伟大,江水奔流,昼夜不停,君子的生命就应该像这江水一样,生生不息,勇往直前。

慧眼看经典: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崇尚“自强不息”。

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演讲,题目便为“君子”,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自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成为清华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