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周易》,韦编三绝。
经典今读:
“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晚年勤读《周易》,结果“把书都翻烂了”的事。
孔子是终身学习的楷模。他幼年时聪明好学,二十岁就有“博学好礼”之名,到了晚年,更是读书入迷。孔子晚年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周易》。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书,即便以孔子的学识水平,要完全搞懂都有难度。孔子生活的那个时候还没有纸,书是用竹子做的。把竹签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片竹签写一行字,再用一根牛皮绳(韦编三绝的“韦”,是用熟牛皮做的绳子)将这些竹签穿起来,就叫竹简,比如很有名的《睡虎地秦简》,就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竹简。《周易》
的内容十分丰富,一部《周易》要用很多片竹简穿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孔子经常翻《周易》,把竹简翻过来倒过去,穿竹签的牛皮绳被磨来磨去都断了。
“韦编三绝”,后来被普遍用来赞扬勤学。中国历史上,够得上“韦编三绝”这称号的,还有北宋名相司马光。司马光和孔子一样,从小就喜欢书,七岁时,已“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可谓小小年纪,读书就入了迷,不知饥渴、不知寒暑。司马光虽然喜欢读书,领悟力强,但记忆力却不敢恭维,别人背书最多读十遍就记住了,可司马光却要读几十遍,这和他后来的政敌王安石比,简直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但勤能补拙。司马光舍得花时间、下工夫,背几十遍算什么,背几百遍都行,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这有什么难的?由于经常熬夜,司马光早晨醒不来,如果家人不叫他,他可以睡到日上三竿。为此司马光感到很不好意思,便想了个办法,不让自己贪睡。他的办法是:找一段圆木头当枕头,圆木头会滚动,容易使他惊醒,他很自豪地称之为“警枕”。
慧眼看经典:
孔子有“韦编三绝”,爱因斯坦也有着名的“成功三诀”。曾有人向爱因斯坦探问成功的秘诀,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
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学习,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总之,努力是成功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