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总理引古
“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引古背景
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新华社提到关于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改革开放时,温家宝引用了这两句古语作为阐释。
论今之妙
事物要想向前发展,必须要改革,要更新,要变化,一潭死水是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为开放包容,中国才开创了大唐盛世;因为闭关锁国,才有了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史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进步,要想立于世界之林,就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应该昂首前进,不停进取。
齐威王当了霸主之后,燕、赵、韩、魏等国,纷纷前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原来,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各国称秦为“西戎”,很少与秦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秦国的土地。
周显王八年(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欺压,内有贵族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为寻求改革的贤才,便下了一道求贤令:“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妙计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不久,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孝公。卫鞅将他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人议论国家大事,十分投机,一谈数日。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制,颁行新法令。
但贵族大臣唯恐伤及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加以阻挠,卫鞅经过针锋相对的辩论,最终使秦孝公听从了自己的决定。为了使众人信服,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大家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认为设有圈套,好长时间没人出头。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一下,人们的猜疑更多了,不明白搬动上百斤重的木头为什么价值那么高。正当大家半信半疑之时,一年轻壮汉从人群中挤过来,二话没说,扛起那根木头就向北门走去。卫鞅当着众人的面,亲自赏给了那个年轻壮汉五十金。他认真地对众人说:“诸位看到了吗?国君说话算数,决不欺骗百姓。为了使秦国富强起来,我们国君决定开始实行新法。望诸位服从法律,按新法办事。如果谁犯了法,就要依法治罪!”不久,卫鞅就公布了新法令。
渐渐地,秦国通过变法革新和励精图治越来越强大,并最终一并诸侯,完成了统一大业。
温总理借用这两句话表明了对“改革开放解放思想”重要性的认识和坚决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古语源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列入“五经”之首,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后,它与、《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诗经》在2010年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一举夺魁。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语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进士,官至知制诰、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天祐四年,哀帝被弑,他绝食,呕血而卒,终年七十二岁。著有《诗品》、《司空表圣文集》。存词二十三首。司空图留给后世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单薄。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
《二十四诗品》,由晚唐诗人司空图所作,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歌风格,颇得神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阅读拓展
【原文】
《诗经·大雅·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
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43}。仪刑文王{44},万邦作孚{45}。
【注释】
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
於(wu):叹词,犹“呜”、“啊”。昭:光明显耀。
旧邦:邦,犹“国”。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与姜姓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
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时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宣扬自身承受天命来统治天下。周本来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独立称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遗命其子姬发(武王)伐商,建立新兴的王朝。
有周: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词。不(pi):同“丕”,大。
时:是。
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左右:犹言身旁。
亹(wei)亹:勤勉不倦貌。
令闻:美好的名声。不已:无尽。
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哉:“载”的假借,初、始。
侯:乃。孙子:子孙。
本支:以树木的本枝比喻子孙繁衍。
士:这里指统治周朝享受世禄的公侯卿士百官。
亦世:犹“奕世”,即累世。
厥:其。犹:同“猷”,谋划。翼翼:恭谨勤勉貌。
思:语首助词。皇:美、盛。
克:能。
桢(zhen):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
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穆穆:庄重恭敬貌。
缉熙:光明。敬止:敬之,严肃谨慎。止犹“之”。
假:大。
有:得有。
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周服:服周。
靡常:无常。
殷士肤敏:殷士,归降的殷商贵族。肤,繁体作“肤”,《说文》曰:“肤,籀文胪。”有陈礼时陈序礼器之意。肤敏,即勤敏地陈序礼器。
祼(guan):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将:行。
常服:祭事规定的服装。黼(fu):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冔(xu):殷冕。
荩臣:忠臣。
无:语助词,无义。
聿:发语助词。
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
丧师:指丧失民心。丧,亡、失;师,众、众庶。
克配上帝:可以与上帝之意相称。
骏命:大命,也即天命。骏,大。
遏:止、绝。尔躬:你身。
宣昭:宣明传布。义问:美好的名声。义,善;问,通“闻”。
有:又。虞:审察、推度。殷: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为“依”之借字。
载:行事。
{43}臭(xiu):味。
{44}仪刑:效法。刑,同“型”,模范,仪法,模式。
{45}孚:信服。
【赏析】
这篇诗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
全诗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言文王得天命兴国,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第二章言文王兴国福泽子孙宗亲,子孙百代得享福禄荣耀;第三章言王朝人才众多得以世代继承传统;第四章言因德行而承天命兴周代殷,天命所系,殷人臣服;第五章言天命无常,曾拥有天下的殷商贵族已成为服役者;第六章言以殷为鉴,敬天修德,才能天命不变,永保多福;第七章言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长治久安。
很明显,贯穿全诗始终的是从殷商继承下来,又经过重大改造的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本来是殷商奴隶主的政治哲学,即“君权神授”,统治者的权力是天帝赐予的,奉行天的旨意实行在人间的统治,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永远不会改变。周王朝推翻殷商的统治,也借用天命,作为自己建立统治的理论根据,而吸取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上天只选择有德的人来统治天下,统治者失德,便会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兴周的。所以文王的子孙要以殷为鉴,敬畏上帝,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这是此诗的中心思想。
全诗没有空发议论,而是通过对文王功业和德行的歌颂,以事实为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歌颂文王福泽百世,启发对文王恩德的感戴之情,弦外之音就是:如果没有文王创立的王朝,就没有今日和后世的荣显。作者又以殷商的亡国为鉴戒,殷商人口比原来的周国多得多,却因丧失民心而失败,再用殷贵族沦为周朝的服役者这一事实,引起警戒。全诗恳切叮咛,谆谆教导,有劝勉,有鼓励,有启发,有引导,理正情深,表现了老政治家对后生晚辈的苦口婆心。在文王颂歌中,这是思想深刻、艺术也较为成功的一篇。
【原文】
《二十四诗品·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幽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注释】
纤:细微。
秾:浓郁。
采采,鲜明貌。
流水,指水的锦纹。这是形容“纤”。
蓬蓬,盛貌。蓬蓬远春,春天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形容“浓”。
窈窕:深曲貌。
风日:惠风和畅之日。
比邻:近邻。比,并列,紧靠。
乘,趁。乘之四句:纤秾之境,尽量朝上述方向发展下去,愈往而愈认识到真处,这种境界,永久无尽,终古常见,却又不是陈陈相因,能与古为新,就是光景常新了。
【赏析】
《纤秾》品十二句诗,前八句全是形象画面的描摹,在纯景象的描摹中向人展示何为“纤秾”;后面四句则叙说与纤秾有关的艺术问题。在前八句乃至前十句中,虽是写景象,却仿佛有一个未明白写出而隐隐存在的人——美景的观赏者,一路款款走去,一层层一幅幅地欣赏着浓丽的美景,终至美不胜收,也就是说本品是通过一个潜在的审美者来逐渐展现其纤秾的境界或者风格的。而后面四句则是对相关问题的议论叙说。“乘之愈往,识之愈真”越是趁着上述纤秾之景象去寻觅去体认,就越能把握纤秾风格的真髓。“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此两句是说,纤秾风格虽有恒定的主要风格特征,但其表现确实古今皆有多种多样甚至无穷无尽的,应当追求新的艺术创造,虽是“终古常见”却又“光景常新”,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纤秾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浓丽盛美的相对细小的艺术境界。纤秾境界的艺术特征在于:艺术境界相对较小,艺术色彩浓艳富丽,艺术表现精致细腻。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总理引古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如果说前者是因的话,后者就是果。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引古背景
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凤凰卫视记者提出了“对未来的工作有何挑战”这一问题,温家宝针对这类问题作了四点简明扼要的回答,并在其中引用了王安石的这一名句。
论今之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问题时,提到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当年,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也表明了他必欲变法的巨大勇气。现在,从温总理的口中道出,品味之下,以为“三不足”别有新意。先看“天变不足畏”。2008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覆盖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灾害之重百年所未见,但事实证明,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在灾区人民顽强抵抗下,在四面八方热心支援下,最终战胜了这场雪灾。温总理说,尽管历史罕见的冻雪灾害给控制物价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今年CPI确定为4.8%左右的预测目标依然没有改变!再看祖宗不足法,前人为我们制定下的规矩,适应时代发展的,我们谨奉;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就要加以变革,不能因循守旧,否则就裹足不前,自取灭亡。今天我们之所以要继续深化改革,最根本的也是要打破束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思维枷锁。诚然,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乃至僵化的思维和做法,我们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并没有止境。旧的框框打破了,新的框框可能又形成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再看“人言不足恤”,“人言”即那些流俗之言,因为要触动既得利益的格局,难免引起他们的本能抵触,这些人往往又是“豪杰有力之士,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的,深化改革的艰难不言而喻。因此,我们更要借鉴这一原则,排除非议改革的种种干扰,无论是明的还是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