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如果说前者是因的话,后者就是果。”透过温总理道出的“三不足”,我们感受到了他那种锐意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是需要这种精神。“三不足”,应当也可以成为衡量思想解放与否的一个标志。
古语源头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北宋临川(今江两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出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
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
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而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而要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阅读拓展
【原文】
《宋史·王安石列传》(节选)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三年,又配食文宣王庙,列于颜、孟之次,追封舒王。钦宗时,杨时以为言,诏停之。高宗用赵鼎、吕聪问言,停宗庙配享,削其王封。
初,安石训释《诗》、、《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作《辩奸论》以刺之,谓王衍、卢杞合为一人。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子雱。
【注释】
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追赠。
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
衣食丰美。指美好的生活享受。
慝te:奸恶,邪恶。
忮zhi:有强悍,凶狠之意,在此做固执解。
儇xuan:儇,慧也。——东汉·许慎《说文》。本意是轻薄,小聪明。
【今译】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他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三年,又配享文宣王庙,位次排在颜回、孟子之后,追封为舒王。钦宗时,杨时有议论,皇帝下诏停止王安石在文宣王庙配享。高宗采纳赵鼎、吕聪问的意见,停止在宗庙配享,并削去他的王位封号。
早先,王安石注释《诗》、、《周礼》,写成后,公布于学舍,天下称为《新义》。晚年居住在金陵,又撰写《字说》,书中多有穿凿附会之处。他的学说混入佛经、道家的思想。当时的学者,没有人敢不传授学习他的《新义》和《字说》的,主考官专用此为标准来录取考生,士人不得自立新说,先儒解释经书的著作,一切废除不用。废黜《春秋》这部书,不列在学舍教授书目里,甚至戏弄地看做是“断简残篇的朝报”。
王安石还没有显贵时,就已经名震京城。他生性不好华衣美食,自称最为节俭,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上脏了也不洗,人们都认为他很贤达。蜀人苏洵唯独说:“这是不近人情的做法。像这种人很少有不奸诈邪恶的。”并作了《辩奸论》以讥刺他,说他和王衍、卢杞是一类人。
王安石性格倔犟,遇事不论对错,非常自信,他决定了的事就从不改变。至如讨论变法,与朝中大臣争辩得不可开交。王安石引经据典,大发议论,辩论敷百言,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学,人言不足忧。”他执政期间,几乎把朝廷内外年高德重的大臣都罢免完了,而大多提拔一些浮浅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很久以后,因全国发生大旱灾而被罢黜,自第二次复出为相后一年多又被罢免,终神宗之世再没有被召用,他执政长达八年之久。他的儿子叫王雱。
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
总理引古
“去年就在这里我曾经把社会主义比作大海,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就是说社会主义只有吸收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才能使自己发展。今天我在这里又想把社会主义比作高山,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才能进步,我应该向大家说明我们从一开始搞改革,就包含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而且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最终也不能成功。”
引古背景
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邀请,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时,引用了《管子·形势解》中这两句古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了形象注解。
论今之妙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这句蕴含丰富哲理的古训告诫人们,若想成大器,有大作为,就应摒弃偏颇之见,要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天地之物皆为我所用;告诫治国安邦者,要富国强兵,治国平天下,就要有长远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借鉴历史,学习邻邦,师人之长,发展壮大自己。力戒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排他排外。在这里,温家宝总理向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介绍,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大海之所以浩瀚无垠,波涛汹涌,永不枯竭,是因为她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我们立足国情,大胆推进改革开放,勇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充实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借鉴的民族是有发展前途的民族。一个能够吸收和包容别的社会形态对自己有益和有用成果并不断自我完善的社会形态,其生机和活力是无限的。
古语源头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语出《管子·形势解》。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又名字仲,谥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仲的传记,载于《史记·管晏列传》。
《管子》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它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阅读拓展
《管子·形势解》
【原文】
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故义则求之,不义则止。可则求之,不可则止。故其所得事者,常为身宝。小人之求事也,不论其理义,不计其可否,不义亦求之,不可亦求之。故其所得事者,未尝为赖也。故曰:“必得之事,不足赖也。”
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小人不义亦诺,不可亦诺,言而必诺。故其诺未必信也。故曰:“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谨于一家,则立于一家;谨于一乡,则立于一乡;谨于一国,则立于一国;谨于天下,则立于天下。是故其所谨者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者大,则其所立亦大。故曰:“小谨者不大立。”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飺者,多所恶也。谏者,所以安主也;食者,所以肥体也。主恶谏则不安,人飺食则不肥。故曰:“飺食者不肥体也。”
言而语道德忠信孝弟者,此言无弃者。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无弃之言,公平而无私,故贤不肖莫不用。故无弃之言者,参伍于天地之无私也。故曰:“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矣。”
【注释】
理义:公理与正义。
计其可否:计,估计,揣摩。可否,事情的可行性。
未尝为赖也:赖,倚靠。指(小人所做的事)是靠不住的。
小谨者不大立:谨小慎微者难以成大器。
飺食者不肥体:飺,挑剔(饮食)。挑剔饮食者不能使身体肥胖。
孝弟:亦作“孝悌”。意思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今译】
圣人要干一件工作,首先问它是否合于理义,并估计其可能性。合于“义”则做,不合于“义”的则不做。有可能则做,没有可能则不做。所以他所做到的事情,常常是宝贵的。小人做一件事,不问它是否合乎理义,不估计可能与不可能。不义的做,不可能的也做。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是靠不住的。所以说:“必得之事,不足赖也。”
圣人对一件事情的承诺与否,首先问它是否合于理义,并估计其可能性。合于“义”则承诺,不合于“义”则不承诺;有可能则承诺,没有可能则作罢。所以他的诺言没有不兑现的。小人则是不义也承诺,没有可能也承诺,一张口就一定承诺。所以他的诺言是未必兑现的。所以说:“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谨慎对待一家的事情,则可在一个家庭里有所建树;谨慎对待一乡的事情,则可在一个乡里有所建树;谨慎对待一国的事情,则可在一国里面有建树;谨慎对待天下的事情,则可在天下的范围有建树。因此,谨慎处事的范围小,则其所建树的范围也小;谨慎处事的范围大,则其所建树的范围也大。所以说:“小谨者不大立。”
海不排斥水,所以能够成为大海;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为高山;明君不厌恶人民,所以能实现人口众多;士不厌学,所以能成为圣人。飺,就是挑拣食品太严重。纳谏,是为了安定君位的;吃东西,是为了强壮身体的。君主怕人进谏,君位就不安定;人们挑拣食品,身体就不肥壮。所以说:“飺食者不肥体。”
一讲话就讲道德忠信孝悌,这是不能废弃的话。天公平而无私,所以美与恶无所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所以小与大无所不载。不能废弃的话,也是公平无私的,所以贤与不肖都可以应用。所以,不能废弃的语言,是同天地一样无私的。所以说:“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总理引古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上届政府在朱镕基总理的领导下,忠实地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人民是满意的。我们现在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开始的。前人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还要我们继续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我总记着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引古背景
2003年3月18日上午9时,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闭幕会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十时三十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中央电视台记者提出如下提问:“过去的五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对本届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本届政府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温家宝引用了《孟子》和《左传》中的这两句古语给以解答。
论今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