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温古知今
29677400000022

第22章 人伦礼仪篇(3)

温家宝是想借此让外国知道,中国历来就有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渴望安居乐业,希望民富国强,过上安康和谐的日子。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也是如此,一直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目标未曾改变,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地球家园的决心不曾动摇。

古语源头

“上德不德”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讲信修睦”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原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a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戴圣,字次君,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阅读拓展

【原文】

《道德经》(节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薄:不足、衰薄。

首:开始、开端。

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华:虚华。

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薄:指礼之衰薄。

【今译】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礼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原文】

《礼记·礼运》(节选)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释】

《礼运》全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政治风俗的演变,社会历史的进化,礼的起源、内容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表达了儒家社会历史观和对礼的看法。

蜡(zha):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

观(gua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

喟(kui)然:感叹的样子。

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

三代:指夏朝、南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

逮:赶上。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年幼无父的人。独:年老无子的人。废疾:肢体残废的人。

分:职分。

归:女子出嫁。

谋:指阴谋诡计。

外户:住宅外面的门。

隐:消逝。

大人:这里指国君。世:父亲传位给儿子。及:哥哥传位给弟弟。

郭:外城。沟池:护城河。

笃:淳厚。

田里:田地与住宅。

贤:尊重。

功:成就功业。

用是:因此。

兵:这里指战争。

选:指杰出的人物。

著:彰显。义:指合理的事情。

考:成就。

刑:典范。让:礼让。

埶(shi):同“势”,指职务。去:斥退。

【今译】

从前,孔于曾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成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6.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总理引古

“作为一个人民的文学艺术家,要关心人民疾苦,反映人民生活,并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奔走呼号。亚当·斯密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写了著名的《国富论》,这为世人所知,但他还有一部名著《道德情操论》,在这部著作中,他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毫无疑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同时,我们又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对人要有爱的感情。我们讲和谐,就是要讲友爱。当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要提倡爱人民、爱祖国、爱科学、爱父母、爱老师,爱惜自己的人格和荣誉。同情心是爱的表现,也是道德的重要基础。《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我们必须尊重和同情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同情。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树立这样高尚的品德。”

引古背景

2006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文学艺术家谈心。在会谈中,温家宝谈到了对于文艺工作者的几点要求,他提出,作为人民的文学艺术家,作品应关注人民疾苦,反映真实的人民生活,应为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在谈到仁爱时,他引用了孟子的这句话,希望文艺工作者们都能有恻隐之心,可以树立高尚的品德。

论今之妙

仁者爱人。恻隐之心,怜悯之心,都是我们天性中自然存在而不需加以条例规定的。温家宝总理在历次自然灾害慰问灾民时眼中总饱含着泪水,这是他对人民的爱,对这片土地的爱。见到好人好事,我们有赞美之心,见到穷困可怜之人,我们有同情之心,温家宝总理提出此说,既是对文艺工作者们提出的要求,也是要告诉我们。人人都要怀有仁爱之心,要大力弘扬真善美,人人为建立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

古语源头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孟子及作者简介见本书第110页)

阅读拓展

【原文】

《孟子·公孙丑》(节选)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大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廛(chan):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货栈。征:征税。

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据法规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以保证商人的利益。

讥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讥,查问。

助而不税:指“耕者九一”的井田制,只帮助种公田而不再收税。

廛:这里指民居,与“廛而不征”的“廛”所指不同。

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种税收名称,即“夫布”、“里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土地税、劳役税。

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移民。

天吏:顺从上天旨意的执政者。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端:开端,起源,源头。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