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乐于在这样的朝廷担任一官半职了;在市场上提供储货的地方却不征税,把滞销的货物依法收购而不使其积压,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乐于在这样的市场做生意了;关口只稽查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乐于在这样的路上旅行了;种庄稼只按井田制耕种公田而不再征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乐于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了;居民区没有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乐于成为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点,就连邻国的百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仰慕。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姓来攻打他,就好比率领儿女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成功过的。假使这样,他就能天下无敌了。天下无敌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7.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总理引古
“你实际上在问我关于读书和思考的问题。让我引用中外名家的诗词著作,它可以形象地告诉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常读哪些书,在思考什么问题。‘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引古背景
在访问欧洲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6年9月5日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芬兰《赫尔辛基新闻报》、英国路透社、《泰晤士报》、德国德新社、《法兰克福汇报》五家媒体的联合采访,就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中欧关系及当前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在《泰晤士报》记者提出总理睡前读什么书以及掩卷后什么问题让总理难以入眠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引用了这句古语。
论今之妙
总理在这里引用的是左宗棠在23岁时写的自勉联,形象地反映了温家宝总理与百姓共患难,共进退,休戚与共的精神。自总理上任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了进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越发的举足轻重。但是,也发生了一些非人力能控制的一些自然灾害,这对我国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汶川地震,南方雪灾以及后来的玉树地震,西南旱情和接踵而至的洪涝灾害,每一次灾难发生后,总理总会出现在灾区现场,安抚群众,每一次看到广大人民群众遭受灾害,他的眼角都满含着泪水,正如温总理自己所说,“为何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假如我们的各级领导都能有温总理这般襟怀,时时刻刻心中都装着人民,这岂不是天下苍生之幸?
古语源头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结婚时新房门口的对联。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的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1832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1852年(咸丰二年),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水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阅读拓展
【原文】
清左宗棠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注释】
半亩:指田地贫薄,极少之意。
忧:忧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
万卷:言读书之多,阅读之广。
神交:指虽然没有见面,但有精神上的沟通。
【赏析】
上联讲立志。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家无半亩土地,收入难以解决温饱,心里却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忧天下,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意。他的《感事四首》的诗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也反映了他的这种“义与天下共安危”的志向。
下联讲读书。“读书万卷”乃借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极言阅读之广。“神交”,这里是指彼此没有见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读书万卷,就是与许多智者交谈。作者认为,只有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向古代贤哲仁人请教和作精神上的交往,才能发挥所长,经世致用。作者还指出:“读书可以养性,亦可养身,只要工夫有恒,不在迫促也”(左宗棠家书: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一日《与孝威》)认为“读书静坐,养气凝神”乃延年却病的好办法。
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总理引古
“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什么专业,都要用你所学的专长为人民服务,你这样做了,而且做了贡献了,人民会记住你的;相反,如果你即使当了官,但是你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做官而做官,甚至背离老百姓的利益,那对人民是有害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也应该脚踏实地去实践。如果是这样的政治家、这样的官,老百姓是欢迎的。”
引古背景
2010年6月25日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浙江大学,亲切看望慰问广大师生并与大学生座谈。他勉励同学们要大胆求知,务求实学,不骛虚声、不求虚名,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做踏实的工作,做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人民记得住的人。
6月25日晚上八点钟刚过,浙江大学的图书馆里,同学们正在看书学习,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图书馆。他刚刚结束了在杭州一天的视察走访,不顾劳顿,前来看望浙大的广大师生。同学们看见总理来了,惊喜之余纷纷聚拢过来。在与同学们热情的交谈中,总理引用了张载的这一古语。
论今之妙
温总理在与同学们交谈时,对他们引用了宋代大儒张载的一句话,温总理引用此语用意有二:一是以此要求自己,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为人民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千秋万世开辟和平的基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有如此的胸怀。另外,他也是借此勉励同学们,人生应当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要有宏图大志,这样日后才能够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有所贡献。
古往今来,凡成功的人无不胸怀鸿鹄大志。项羽在看到秦始皇有万乘之势后说:“我可取而代之”。结果是他和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成为西楚霸王。但可惜后来他骄纵自满,最终失败,毛泽东曾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7岁的毛泽东还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就已经初露他的雄才大志,当年他曾做《咏蛙》诗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已经初露其志。最终,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算是为万世开了太平。故而,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定要在心中确立自己的理想,要有志向,这样才能成功,而我们人人都应该以此自勉,争取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语源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原为张载的“横渠四句”。(作者简介见本书第40页)
阅读拓展
【原文】
横渠四句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注释】
“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
为万世开太平:万世,千秋万代。开太平,打下太平基业。
【赏析】
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
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有以安立。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词。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思想的领导权既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而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