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公司为单位加入社会保险的制度 在日本,职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是以工作期间参加养老保险基金为前提条件的。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是:保险金的一半从职工每月的工资中扣留,另一半由企业交纳。工作调转之后,若要取得企业积蓄的那部分养老金,相当费周折。这是因为,无论是参加养老保险,一般都是以公司或企业为单位办理。尽管各个企业交纳养老金的比例大体相同,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工资水平不同,交纳养老金的绝对数额不尽相同。办理不同企业之间养老金的衔接手续比较麻烦,弄不好会影响老后的生活来源。作为职工个人来说,与其如此,还不如在原来的企业踏踏实实好好干。这是终身雇佣制在日本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
其实终身雇佣并非人人都能享有,当企业陷入困境时,被解雇的往往是临时工,这使得享有终身雇佣的正式职工得以保全。
终身雇佣制的衰落导致中产阶级社会解体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股市大量缩水,企业破产、劳工失业、银行坏账等问题不断出现,经济进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绝大多数产业出现大面积亏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终身雇佣制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降低成本,2001年日本富士通、日立、东芝等知名大企业相继宣布大裁员,后来裁员范围不断扩大,从汽车、电机、钢铁等制造业,到流通、金融、运输等行业,几乎都以万人单位进行裁员。
另外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企业为生存,在招工时便倾向于多雇临时工,少招甚至不招正式职员。
据日本劳动省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591家企业中,只有9.5%的企业表示坚持“终身雇佣制”,而38.3%的企业表示“终身雇佣制”已经不需要。
拥有全职、稳定工作的工人,不断被低薪的非正式工人所取代,许多工人被迫接受非法的超时工作,也拿不到加班费。公营企业被私有化,健保、教育、退休年金的预算都被大幅删减。而近年来对于日本工作人口而言,财富分配已变得愈来愈不平等。非正规劳工占全体受雇者的比率从十多年前的19%,上升到超过30%。兼职劳工的平均薪资仅有全职劳工的40%,只有极少数的非正规工人变成正规工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意识到,他们并非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的社会,而是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日益缩小、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不均衡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出现这种“沉没”的感觉。
而在近年,东京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中,60%的日本人把自己的经济地位定义为“中产阶级以下”,日本国民越来越意识到“不均衡社会”的存在。日本曾经被视为社会最平等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现在这样的形象已经完全消失了。例如丰田等大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超高利润,然而工人的薪资却不断下降。
日本的中产阶级社会模式在世界中产阶级社会四大模式中,是最特殊的,其他国家中产阶级社会模式的形成中都有着国家的身影,都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形成的,而日本的中产阶级社会是自发形成的,但这也为日本中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埋下了隐患,因此日本的中产阶级社会呈现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特点。
另外日本中产阶级社会的另一大特点是中产阶级认同度要高于按收入划定的中产人数,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的终身雇佣及年功序列制度,这两种制度在分配上可以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给了民众非常高的生活保障,因此日本的中产阶级的认同度非常高。
为什么亚洲四小龙只有新加坡建成了中产阶级社会?
与普遍鄙视社会福利的其他亚洲小龙国家不同,新加坡是唯一一个将社会保障作为立国基础的经济体,因此新加坡也是唯一达到高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经济体。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是独具特色的。
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学术上大多是美国的附庸,而且大多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时美国放弃了罗斯福主义,而开始了里根主义,里根是代表美国富人利益的共和党的总统,共和党的总统都反对社会福利,里根和后来的小布什都是这样。
由于亚洲四小龙受美国的这种影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鄙视社会福利,因此亚洲四小龙中没有一个是福利社会。虽然没有福利社会,但是新加坡却在非福利社会的基础上创造了另外一种社会保障模式,效果也不错。新加坡的这种体制就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其实是属于强制性的商业保险。
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是唯一建成中产阶级社会的经济体,有数字说,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两万美元以上;而这主要归功于其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新加坡是个特殊的国家,国家很小但经济实力不俗,所以它的社会福利模式值得尊敬但不宜模仿。至少在管理上,大国的福利保障系统根本无法像一个城市国家那么高效、灵活;此外一个国家如果政局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而使得货币购买力长期损失更不适用此模式。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也是新加坡模式,但可以说是总体不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新加坡具备的城市国家、自由港、儒家文化传统和国有经济较强的背景。
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迥异于福利模式的另一种社会保障模式。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以个人储蓄积累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归类为的“储蓄保险”型模式,其基础为公积金制度,性质属于商业保险性质,而非其他国家的税收性质,所以新加坡不属于福利社会。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于两点,首先是新加坡国家比较小,而且国家领导人比较能干,他们的中央公积金能够保值、增值。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本质是保险基金,这种保险基金最重要的就是保值增值。而新加坡由于国家小,人口少,因此可以通过国家投资获得高收益,从而实现保值增值。因此这种模式不可复制,如果一个大国实行这种模式,大量的中央公积金根本没有合适而稳妥的投资途径,因此不能实行保值、增值,如果保险基金不能保值增值,其结果就与我们曾经实行的“老农保”是一样的,我们的“老农保”,17年前,拿出三个月的工资缴费,到现在每人每月只能领取两元人民币。其实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和中国的“老农保”是一个性质,只是一个经营得好,一个经营得不好而已。
另外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能够成功的原因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新加坡的住房都是由国家进行建设,而且以非常低的价格卖给居民,这已经不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了,很类似于社会主义的做法,也可以算是一种社会福利。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的是会员制,所有受雇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雇主或雇员都必须按照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强制性的公积金,每个会员都有自己的独立个人账户。目前的缴费比例为40%,雇员缴纳22%,雇主缴纳18%(这份其实也是受雇者本应得到薪酬),自雇者当然都是自掏腰包,这个比例在世界上属于超高的范围。公积金覆盖了医疗、保险、养老金、教育、投资和组屋(新加坡特有的公建房,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购买等主要领域,是一种综合性的储蓄保险计划。公积金制度适应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特点,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成功运行的典范。
普通账户占公积金的75%,用于参加公共住屋、住宅产业、非住宅产业、家属保障、家庭保障、教育计划、基本与增进资产投资计划等保障计划。
保健账户占公积金的15%,主要用于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需要。公积金成员在55岁(法定退休年龄)前必须保留1.3万新元以备急用。
特别账户占公积金的10%,主要是考虑养老和特别急需之用。成员年满55岁时要在特别账户上至少保留4万新元以保证60岁退休后能够购买最低终身年金(支付水平相当于届时社会平均收入的25%)。
这种强调自我负责,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密切结合的公积金制度,从实践效果来看在新加坡运行得比较理想。新加坡国家小、经济发展平稳、通货膨胀很低、投资风格稳健等特点使相关公积金实现了高积累性、高回报率的成绩;在这个前提下,个人享受待遇才显出好处来。
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本质是强制性的全民保险,然而新加坡模式缺乏互助性或者说社会共助性差,对收入再分配几乎不起作用。尤其是一国通货膨胀严重,基金投资管理水平低下,这种模式势必引起很大的麻烦。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