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部分私营养老金虽然不是美国养老金的主体,但是其金额并不小,而且超出了美国的GDP,这是因为GDP数字是按年度计算的,而私人养老金是多年积累的,因此私人养老金数额如果与GDP进行比较,会占比较大的数额。目前,美国20多万亿美元的养老金储备,其中,私人养老金储备超过18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总量还不足16万亿。
美国这些私营的养老保险比较随意,主要通过投资进行保值、增值,但是这一部分,从实践来看,是失败的,因为经常发生养老金的亏损情况,对于那些亏损的养老金,政府不管,其后果由居民自己承担。
在美国这种成熟国家,私营养老金尚且如此,如果放到发展中国家,其后果将不可设想,因为发展中国家,养老金面临更大的保值、增值压力,因为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通货膨胀和生存成本提高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美国要轻得多。
目前,美国私营退休金已经成为美国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参加私营养老金计划的人数超过了6000万,平均领取的退休金约占退休人员退休收入的40%左右。美国私营退休金有以下三大特点:雇主资助;完全自愿;税优政策支持。其中政府的税收优惠,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扣除,因为在美国个人和企业都有缴纳所得税。
美国私营退休金又称为雇主资助的退休金计划,具体包括确定领取的DB计划和确定缴费的DC计划两类,其中固定缴费的DC计划是主流模式,我们熟知的401K计划就属于这种固定缴费的DC计划。
一、确定领取型计划。DB计划通常只由雇主供款,雇员不需供款,不为员工建立个人账户。雇主承担主要责任,雇员无须承担任何投资风险。DB计划还需向PBGC(Pension Benefit Guaranty Corp.)投保,4400万美国人的退休金都受到PBGC的保护,该机构吸收雇主缴纳的保费,对入不敷出的退休基金进行援助。
二、确定缴费型计划。在DC计划中,雇员需要缴费,通常雇主会按照雇员缴费的一定比例(25%~100%不等)配套缴费,为参加计划的每一个员工建立个人账户,雇员和雇主缴费都进入个人账户,雇员承担主要责任,对个人账户中资金进行投资,并且承担投资风险,雇主无须承担任何投资风险。
DC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类:401K计划——适用于营利性企业;403B计划——适用于非营利组织,如教育、医疗机构等;457计划——适用于州政府及地方政府。
401K计划取名自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内税收法》第401条第(K)项,401(K)条款适用于私人企业及部分非营利组织,其目的是鼓励企业雇员增加养老储蓄,主要优势在于税收优惠,不仅雇主缴费能获得税前扣除,雇员缴费也在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只有当个人账户资金被取现或退休领取时,雇员才缴费税款。因此,401K对雇员来说具有税收递延的效果。
401K条款规定,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401K个人账户,员工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资金存入该账户。企业可配合缴费(可缴可不缴),但是一般说来,大部分企业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的资金。计入员工个人退休账户的资金,员工在退休前,一般不得领取,这笔钱可用作投资,投资收益完全归属员工401K账户,投资风险也由员工自己承担。
目前,DB计划的参加人数逐年减少,新建立的DB计划数量极少,大量中小型DB计划因为成本等原因终止了原有计划,并转向DC计划,DB计划成员占所有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比例从1978年84%降低到1998年的44%,据估计,比例还将有所降低。
自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后,在过去的15~20年中,401K计划得到迅速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美国连续10年经济高速增长,401K计划投资收益相当可观,而美国DB计划大多投资于固定收益的投资组合中,收益较401K计划总体要低,因此,401K计划受到雇主和雇员的普遍欢迎。
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 个人退休账户(IRA)作为美国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成为近30年来美国养老金资增长的最主要来源。IRA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个由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发起、个人自愿建立的养老金计划。个人账户与以上雇主养老金不同之处在于,个人账户完全由自己交费,企业不管,国家给予税收优惠。
最初的个人退休账户计划只是针对那些不享受雇主养老金的雇员和自雇佣人员,后来扩展到已参加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的雇员。政府税收优惠促进了个人退休账户计划的快速发展。2009年底,个人退休账户资产余额为4.2万亿美元,是美国个人退休金资产中最大的组成部分,约占总退休资产的比重为26%,39.3%的美国家庭拥有个人退休账户。
个人退休账户作为一种居民长期储蓄工具,具有诸多优势。美国现行法律规定,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都可以开设个人退休账户,而且不论其是否参加了其他养老金计划。
美国养老金体系对资本市场影响如何?
美国社会养老保险持有的资产全部都是政府债券或特种国债。美国强制性社会保障养老信托基金由美国社会保障署管理,而基金的投资管理则由财政部负责,按规定,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只能将支付福利后的所有余额投资到由美国政府债券及为社会保障基金特别发行的非上市国债,从不越“雷池半步”。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由于采取最保守的投资限制和策略,美国社会养老基金仍取得了高达5.1%的年度投资收益率。
养老基金是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地方政府及企业雇主发起的DB型养老基金大多投向股票资产。联邦政府养老金计划中,股票资产占比较低,仅为9.0%。
企业DC型养老计划中最具代表性的401K计划参与者,不仅更偏好股票资产,而且股票投资方式更加分散化。计划参与者投资股票资产的力度与其年龄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年轻参与者倾向持有更高比例的股票,年老参与者倾向持有较高比例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同时,计划参与者不断通过增加混合型基金的投资来间接提高股票资产的比例。401K计划中约2/3的资产为股票资产。
居民个人退休账户中近一半的资产用来购买共同基金。2009年底,个人退休账户资产中的2万亿美元,占比约46%配置在共同基金产品上。在这些共同基金资产中,股票型基金占比56%,混合型基金占比16%,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分别为17%和12%。在其他资产类别中,个人退休账户参与者通过证券经纪商持有大量的证券资产,如股票和债券等,证券类资产占比达到36%,其比例在近20年来一直保持稳定。
养老基金与金融创新、市场稳定性
美国养老金改革的方向是让个人为养老承担更多的责任。
有养老基金“撑腰”,美国股市在历次危机中都能屹立不倒,并在危机后迅速恢复。养老资金具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养老基金已成了美国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
如果把美国资本市场看成是一个资本地层,其图谱可以这样描绘:最底层养老基金,第二层保险基金,第三层就是共同基金,第四层是信托基金,第五层是产业资本,再往上就是商业银行资金及随波逐浪、快进快出的短期资金。每一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金融市场上首先“逃跑”的就是这一批短期资金,但是一旦金融浪潮退却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石——养老基金水位时,很快就会止跌回升。
富裕国家的贫困者
美国从宪政上属于“自由国”,而不像德国那样属于“社会国”,因此美国只要有重大政策分歧,最终都是以自由为原则进行裁决,这就导致很多福利措施很难开展,可见一个国家的宪法如果错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美国民众是全球最富的人群之一,但在这个富裕社会同样存在严重的贫困现象。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傲视全球,就业水平也不差,但是被遗忘的人或者社会失败者的生活非常寒酸。
1962年,利昂·凯瑟琳建议将四口之家年收入4000美元作为贫困线的标准,并将年收入4000~8000美元区间的美国家庭归类为“被剥夺了基本权利”的家庭。1963年社会保障学家莫丽·奥辛斯基通过认真调查和仔细计算,得出结论:一个城市生活的普通四口之家当年用于购买食物的花费大约为1033美元,占其家庭收入的1/3的样子。因此她建议将收入3100美元,即保障生存的食品花费的3倍作为当时四口之家的贫困线。
部分国民的贫困问题在约翰逊总统时期正式进入了美国人的视野。1964年美国社会保障署对贫困家庭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分析了124种类型的穷人家庭,将贫困界限划分为贫困与接近贫困两个概念。
同年,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官方的贫困线建议:城市居民四口之家年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为贫困线。1965年约翰逊政府正式公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贫困线标准:凡税后收入低于3223美元的家庭(以四口之家为基础)为贫困家庭,具体情况可依据家庭人数实际情况来类推。这个标准基本上按照莫丽·奥辛斯基的确定原则,即用于食物消费的平均支出的3倍,按此标准当年全美的贫困家庭大致有1/5。
1966年奥斯卡·奥纳逖提出应该将贫困线标准划分为最低生存线,最低充足线和最低舒适线三个档次。不过并未被美国政府采纳。
美国后来执行的贫困线标准是依据家庭人口和年度来变动的,贫困人口的比例是政府制定相关公共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之一。后来美国政府又根据形势公布了低收入标准,相当于贫困线标准的一半。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美国家庭贫困线的标准为:四口之家年收入2.0614万美元,三口之家年收入1.6079万美元,两口之家年收入1.3167万美元,个人的贫困线为年收入1.0294万美元。当年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为4.82万美元,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大致为3500万人左右,占总人口比例的12%左右。
次贷危机引爆的经济低迷对最近几年美国的家庭收入影响极大,贫困人口呈现急剧增长的不良态势。
2011年9月13日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010年贫困人口达到创纪录的4620万人,比2009年新增贫困人口260万人,是52年来的最高值;同时,不享受医疗保险的人数新增100多万。
贫困人口占国民比例攀升至15.1%,每6.6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穷人,为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10年基础贫困线为: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23万美元。报告中的贫困人口具体指四口之家税前年现金收入低于22314美元或两口之家低于14218美元,或者个人年收入低于11139美元。
英国是如何率先建立福利国家的?
英国是福利国家的发源地。
在世界范围内“福利国家”的概念虽然很流行,很多国家的政客也宣称建设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但这都是政客在吹牛,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真正的福利国家,他们所谓的福利比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差远了。
其中最早宣称要建设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的是英国,但是英国的低保制度在2008年才真正建立。北欧国家是福利最高的,但是在住房方面还没新加坡做得好。
英国在早期模仿俾斯麦建立过社会保险,但是非常零散也不规范。比如当时,英国失业保险归劳工部管理,养老金和健康保险归健康部管理,济贫归地方政府事务部管理,工伤赔偿归英国内政部管理。健康保险由近千个工会、友谊会,以及工业保险公司等法定社会团体管理。
二战开始后,人民生活异常困苦,进行社保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1941年2月,英国工会联合会提出:“国家再也不能向其国民提供没有实际效果的社会保障服务了。我们请健康部率先对英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查,以便为英国人建立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该组织进一步指出,现在必须进行此类调查,以便为未来的改革做好准备。
1942年,120名著名工业家联名发表声明,提出关于社会保障改革的建议:工人应该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应该建立一种最低的基本工资制度。工业企业应该从政府及相关行业联合组织中得到咨询以避免失业加剧。疾病与残废补贴的领取者一旦失去工作能力,此类补贴应该免费发放。在整个工业部门应建立起带薪休假制度。根据工作性质及其他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向所有未达到离校年龄的学生提供家庭补贴。应该提倡建立私人养老金制度。企业有责任向工人提供合适住房,学生离校的年龄应该提高到16岁。
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的呼声,直接推动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改革方面尽快做出表示。1941年6月,政府宣布成立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关于社会保险合作问题的委员会,这就是“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委员会”,由贝弗里奇担任委员会主席。社会各界对委员会寄予很大希望。
这里有必要对贝弗里奇此人进行一下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氏把英国当时的“财政匮乏”、“疾病”、“贫困”、“无知”和“怠惰”称之为“五害”,并主张建立社会性的国民保险制度,以全体国民为对象,提供包括养老、残疾、失业、死亡、丧葬、生育、丧失生活来源、孤寡救济等在内的普遍社会保障制度,以消灭“五害”为目标。
贝弗里奇接任工作后,委员会的工作并非像社会各界所希望的那样和谐一致。贝弗里奇虽然是委员会主席,实际上委员会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劳工部的代表坚决主张不能将家庭补贴制度包括在社会保障制度之中,财政部的代表只希望委员会就社会保障管理方面提出意见,还有一些部门的代表主张丧葬补贴不应该包括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内。为避免委员会将来提出的报告充满分歧,英国政府断然做出决定,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委员会的最后报告将由贝弗里奇本人签署,委员会中各部门的代表一律视为贝弗里奇的顾问,这实际上把由英国政府各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变成了以贝弗里奇为主的委员会。因此,人们通常将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委员会称为贝弗里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