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如此危机
29714800000035

第35章 中国应该从其他国家那里学习什么?如何避免其他国家的弊端?(2)

缴费制是由企业和个人按照规定的保险费率缴费的一种筹资方式。缴费制又分为个人自愿缴费和法定缴费,前者一般不存在强制性,但后者具有社会保障税的强制性特点。与缴税制相比较,缴费制无论是资金筹集还是管理机构都比较分散。

缴费制:以德、法等国为代表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的社会保险资金主要来自雇员和雇主交纳的社会保险费,不足部分由联邦财政补贴。法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承担一半,事故保险费全部由企业承担。

法国从1967年起创立了四个国家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基本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支付和管理:全国社会保险联合会负责统一筹集共同制度和特殊制度的养老、医疗和家庭津贴三项保险基金,将所筹集的资金分配给三个基金会,并负责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会、医疗保险基金会、家庭津贴保险基金会分别负责管理和支付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家庭津贴。

缴税制和缴费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管理方式的区别而已,缴税制执行严格,缴费制则执行的比较松,因此企业偷逃比较严重。

储蓄制也称预筹基金制或个人账户制,即政府通过立法规定统一费率,将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统一存入个人账户,需要时从个人账户中支取。这种模式又与缴费制有很大不同,它将社会保障金融化,强化了参与者的利益关系,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所有权归属于参与者个人。

强制储蓄制是新加坡的主要做法,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两部分组成。与其他国家一样,社会福利制度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制度即是由政府立法强制个人储蓄、采取完全积累制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局隶属于劳工部,负责中央公积金的收缴和支付。

另外还可以根据收取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将社会保障分为三类: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现收现付制要求社保资金在收付过程中保持平衡,也就是收年轻人的钱,为老年人支付养老金,这样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完全积累制是要求劳动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社保资金,也就是“各顾各”,自己年轻时存钱,老了取出来作为养老金。其缺点是易受通货膨胀冲击,会面临物价、生活指数上升和基金贬值的矛盾。部分积累制又称混合制,是前面两种制度的混合,这种方式要求一部分基金采取现收现付制,另一部分基金采取积累制。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养老金大部分都是实行现收现付制度,而职业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则实行积累制。

三种筹资模式的比较

凡是税收方式,财政部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实行缴费制的国家,财政一般不直接参与管理。实行强制储蓄制的国家,财政虽不直接参与管理,但基金的结余绝大部分要购买国债,新加坡、智利等实行强制储蓄制的国家就是这样。几乎所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都离不开政府财政定期或不定期的亏损补助,以弥补社会保障收入的不足。

通过上述几个国家社会保障筹资、管理等主要做法的对比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社会保障的不同筹资模式,缴税制强于缴费制,而缴费制又强于储蓄制。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缴税制国家只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英国,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但保障水平较低。相比之下,德、法等实行缴费制的国家社会保障普及面既广,水平也较高。德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中除了巨额的企业和个人缴费外,还有政府财政预算的四分之一左右。法国的养老保险包括了四个层次,除基本养老保险外,补充养老保险也是国家法定保险。

新加坡、智利等实行强制储蓄制模式的国家,由于强化了自我保障等机制,加上国家既小,经济又比较发达,财力充实,所以保障水平也比较高。另一方面,从各国社会保险缴税(费)水平看,美国和英国社会保障税率的综合水平都在20%左右,而法国和德国的社会保险费率都在40%以上,新加坡的公积金缴纳比例也高达40%,可见,实行缴费制和储蓄制国家的缴费率要远远高于实行缴税制国家的社会保障税税率。

与缴费制相比,缴税制和强制储蓄制具有更强的约束机制。而缴费制管理比较分散,机构多,成本大,而且资金的收、管、用很多都是由地方、部门颁布的条例规定的,法律约束性相对要弱一些。

强制储蓄制因为缴费比例较高,而且设立个人账户,管理比较复杂,适用于人口较少、地区差别不大、个人收入差别不悬殊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而且要求政府具有较强的稳定通货、控制物价的能力。

我国明确规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其实社会统筹部分,属于现收现付,也是缴费制,而个人账户部分则属于强制储蓄。现在中国所说的社会基金入市,主要就是指的个人账户部分,因为这部分是储蓄,一直在贬值,但是即使入市,也不能保障很高的收益,因为社保基金进行的都是低风险投资,因此中国取消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是最好的选择。另外还有一个下策,那就是个人账户由个人进行管理,而国家不负责管理,但这样也避免不了贬值的问题,只是责任由个人承担,所以说是下策,总之无论是国内的养老金还是国外的养老金,只要不实行现收现付,都出了不少问题。

从当前的缴费制存在的众多问题,主要是很多企业偷逃社会费,这给职工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开征社会保障税取代缴费制都将是我国社会保障筹资的必然选择。社会保障税取代缴费制后,职工的社保负担不会加重,只是对企业的约束力更强了。

自二战以来,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收入是仅次于个人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甚至在巴西和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该税已成为第一大税种。规范而有效的税收制度为各国社会保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为什么福利社会难实行?

社会并非为资产阶级所控制,也并非为中产阶级所控制,而是被以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媒体人、高级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等为代表的四大“高产阶级”所控制,他们是危害社会的隐形利益集团。

很多美好的事物,有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极大成功,在一个国家却很难落地,这里面必定是有利益集团在阻挠,但是这样的利益集团并不一定明显,很多是隐形的,并没有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隐性利益集团的危害性并不比那些被公认的显性利益集团要小。

显性的利益集团,会受到舆论和公意的制约,他们一般不会赤膊上阵,也不可能赤裸裸的与公意为敌,也就是当一个利益集团一旦被显性化了,他的能量就会大打折扣。但是隐性的利益集团却不然,他们可以打着“人民”、“公民”的旗号为自己的集团谋取利益,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以一个利益集团的身份得到确认,所以他们这种代表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不仅是迷惑着执政者,有时迷惑着真正的人民。

其实福利社会之所以在中国不能实行,就是被这样的隐性利益集团所阻挠着,因此我们必须对这种情形进行清楚的分析。我们可以先从人群上,对反对福利社会的人进行下总结,一般情况下,反对福利社会的大概有这样几种人:

1.盲从者

任何一种思想、思潮都有其盲从者,有名人就必然有粉丝,粉丝有时并非喜欢名人本身,而是看重他的名气,或是精英身份,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者都是知名的知识分子,因此出现盲从者并不新鲜,所谓“盲从者”在生活中并不忙,甚至有不少的空闲时间,他们有时间泡在网上(以前是看报纸),了解各种最新的思潮、资讯,但他们并不具备思考能力,别人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他们的思想也不过是流行思想的大杂烩而已,这些盲从者也不过是一个思想传销者。

出于“新闻性”的要求,很多极端思想、偏激思想、与民众想法相反的思想,更容易成为媒体宣传的对象,比如明明社会是“仇穷”的,但媒体却将个别“仇富”的观点拉出来,给人造成一种社会普遍仇富的观感,这虽然是媒体追逐所谓“新闻”性所决定的。但是经过媒体无限放大的东西,自然就具备了正确的属性,很多非主流的东西,一旦出了名,一旦占据了媒体的大部分版面,那自然就是主流了,不是主流也是主流。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盲从者就更多了。

2.书呆子

在初级经济学中,确实有不少强调市场的东西,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政府大了,必然会损害市场”,其实是错误的,盲目崇拜市场,或是过度市场化,盲目市场化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而盲目排斥政府又使这些问题难以解决,或是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原因,经济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主张,但并不是主流,主流经济学更多的是发现市场失灵,并解决市场失灵。当代中国大部分学者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经济学训练,即使是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人,也只是了解了一些初级的经济学知识,往往比较迷信市场。

现在媒体舆论基本上为“公知”所把持,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任何的经济学训练,他们也只能从那些只接受过初级经济学训练的人那里了解一些二手的知识。

第一,其实福利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任何一个真正学习经济学的人所绕不过的,但是现在大学里经济学教程,只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而福利经济是单独的,既不属于宏观经济学,也不属于微观经济学,因此大部分学校是不开福利经济学课程的,因此了解福利经济学的主要是经济学专业内的人,外人了解得很少,这也就是中国缺少福利经济学声音的原因所在。

第二,现在中国经济学界的风云人物,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从小到大,都饱受马克思主义的浸染,而当马克思主义退潮,西方经济学兴起之后,这些人片面地以为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反过来就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很多错误的经济主张都是这样产生的,这虽然听起来很可笑,但现实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