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如此危机
29714800000036

第36章 中国应该从其他国家那里学习什么?如何避免其他国家的弊端?(3)

第三,福利经济学研究自身,也面临很大的困境,世界上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其实与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并没有太多的关联,更多的是文化和政治的因素在起作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缺乏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的支持,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学者的良知和兴趣,因此不可避免的势单力薄,发展缓慢。

确实,现实中,很多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或是凯恩斯主义者都可能成为政治家的座上宾,但是鲜有福利经济学被政治人物所重视,没有政治的支持和财团的支援,任何学问都很难得到大的发展,哈耶克主义之所以得到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始至终都有财团基金的支持,包括中国的哈耶克主义传播者也是如此。

3.利益集团及其学术打手

很多利益集团反对政府干预,这些主张与反对福利主义者具有天然的亲近关系,尽管福利社会与市场经济、甚至是私有制度并没有任何的抵触,比如在北欧瑞典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福利国家,但也世界上私有化严重的国家,可见私有化和福利并不冲突,但是那些反对国家干预的人,并没有看到这些,在很多支持私有化的经济学者中,几乎很难找到支持福利社会的。

其次当代中国,人们喜欢用中产阶级来解释这个社会,其实中产阶级的说法也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中产阶级范围极其宽泛,从下面看,除了极少数低收入者,大多数人都可以归为“泛中产阶级”,比如在印度,甚至中国都宣传自己有着极大的中产阶级比例,但是这些“被中产阶级”的人,却有着极低的自我认同感。

另外来看,只要不是企业家,无论收入多么高,都会被归入中产阶级,而这也是严重错误的。其实很多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品质、消费水平以及所拥有的财富远远高于部分企业家。比如高级律师,他们的收入是按小时收费,代理一个案子就有几百万的收入,高级经济学家,从中国政府、外国政府、各种组织中申请课题,或是在超大型企业中担任独立董事,都可以轻松敛进巨额财富,而很多高级管理人员其收入要比普通中产阶层高于几百倍,这些人,显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了,这些人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控制力量,笔者认为应该将其称为“高产阶级”。这些人的收入相当的稳定,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风险,比如律师只要不违法也是很安全的,高级经理人即使被解雇了,也从不发愁找工作。相反我们可以看看那些从事服务业的小微企业的创业家们,他们的财富其实远远没有这些“高产阶级”多,但他们日常之辛苦,风险之高,是这些人所难以企及的。

其实资产阶级的利益从本质上是与其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工人有保障,素质高,那么企业的效率也高,在福利社会其私人企业的发达程度并不比自由经济体差。另外我们从历史上看,德国俾斯麦的工厂立法,英国的贝弗里奇改革,都是在资本阶层的推动下完成的,如果从现实上看,现在推动美国增税的也是索罗斯、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资本家。

笔者提出“高产阶级”这个概念,其实就是要与以往的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说法区分开来,因为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群体,从经济基础到生活方式,都是完全独立的。高产阶级人数并不多,但是却从实质上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有型资源和无形资源,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实质统治者。

中国如果建立福利社会,无论是低收入者,中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和政府,其实都是受益者,建成了福利社会,政府的利益可以从社会的和谐、官员清廉中体现。而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以从高素质的人才中获益,而建设福利社会唯一受损的就是“高产阶级”,他们并不能得到什么明显的好处,因此他们是福利社会最大的反对者。

而在“高产阶级”中,又以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媒体人、高级律师和高级职业经理人最为特别,他们人数其实非常少,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最大,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媒体人的影响在于舆论,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舆论就是政策的风向标,掌握了舆论,基本上就控制了政策,公民政治,其实就是舆论政治,而舆论无疑是由高级知识分子左右的。这种左右是很容易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社会课题,如果不是社会矛盾无限激化,广大公众一般是不参与的,在这个时候“公知”就代言了“公众”。毕竟像“郎顾之争”、“韩寒事件”这些是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件是很少的,在大部分话题上,公众是沉默的。

而高级法律人虽然不把持社会舆论,但是这些人占据了更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立法机构,任何政策都只有形成了法律才有约束力,如果对法律人不利的法律,基本上就不可能被通过,甚至被提上议事日程都很难,因此中国很多有福利方面的立法或是政策出台,比如中国现在虽然有了社会保障法,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法没有任何效力,很多企业都不交社保。

高级经理人更是控制了整个经济,现代企业都是实行的经理人管理,特别是上市企业,股权极其分散,股东、职工在经理人面前都是弱势群体,经理人不顾企业利益为自己设置天价高薪,为自己积累高额养老金,而不管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不受约束的经理人日益成为毁掉现代经济的危险因素。

现在的福利社会还有哪些缺陷?

笔者虽然对福利社会不吝赞美之词,但福利社会好的还不够,现在的福利社会还太虚,不够实在,现在的福利项目还有弊端,需要改正。

现在即使是福利社会,其实很多所谓的福利项目,严格来说,只能算是社会保障,而不是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不一样的,社会保障更多是直接源于自己的缴费,而且多缴多得,只是国家进行了小部分的平均,而福利是免费获得的。目前的福利社会模式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高税收,直接抬高了商品价格,提高了民众的生存成本

税收,无论是商品税,或是收入税,其实都差不多,商品税抬高了商品的价格,而收入税降低了民众的收入,而无论是商品价格被抬高,还是民众收入被减少,都会导致一个最终的结果,那就是“被削弱的民众购买力”。而福利社会又是建立在税收基础上的,因此福利社会的高税收从本质上是削弱民众购买力的,也就是说高福利、高税收,不仅没有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反而提高了民众的生存成本。

现在很多人,总是说中国商品含税高,其实单独拿商品含税进行比较,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只看商品含税,也要看收入税,其实如果中国减免了商品税,而改成了收入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如果从构建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角度,笔者肯定是希望商品的价格越低越好,但我们不能总是从理想的角度看问题,因为税收还存在征收的问题,因为富人逃税太容易了,美国巴菲特的纳税额还不如他的秘书。收入税的征收难度和复杂度要远远高于商品税,商品税直接面向企业,而收入税要面向个人。面向个人,就需要更多的征收人员和监督人员,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本,但是富人最终都是要消费商品的,因此商品税更公平,谁也逃不掉。

二、看似名目繁多,其实普通人能享受到的很少

福利国家的福利项目,看似名目繁多,其实是很少的。首先很多项目属于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不仅仅是福利国家有,中国也有,只要去掉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项目,纯粹的社会福利项目并不多。比如中国目前所实行的福利制度,如果罗列在纸上,那也需要好几张纸,但这些中国人根本感觉不到,也享受不到,比如中国有低保,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享受不到,也感觉不到,比如中国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而且这些项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少的,但大多数人也是享受不到的。另外中国现在面向农村的各种福利补贴已经非常多了,但是面向城市职工的则严重不足。

很多社会福利名目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比如伤残人士、失业人士、收入极低者、鳏寡孤独人士、孕妇、特定年龄的儿童等。对于绝大多数身体健康、正常工作的人群,基本上是享受不到太多的福利的,甚至是没有福利的。比如妇女有孕妇福利,但大部分女人的怀孕期只是很小一段时间。

只要以收入为标准采取的福利措施,基本上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是享受不到的,比如美国的食品券制度,即使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年份,也只有六分之一的人享受到了这一措施。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比较,即使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再多,也没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多,而且要少得多,中国很多人都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其实就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也没有那么幸福,这当然与物质贫乏也有关系。

三、小项目多,大项目少

福利国家的福利项目虽然很多,但都是多在小项目上,真正解决民众实质性难题的大项目上却极其的吝啬,比如住房是大项目,但是几乎所有国家在住房上,都一致的吝啬,包含北欧国家。比如大学教育是大项目,但是真正做到大学免费的国家几乎没有几个。

四、只是保基本,并不能保障生活

福利社会几乎对生活并不起作用,免费教育,但是校服、吃饭等并不免费、住宿也不免费。大学生都已经接近成人,而且大学都要四年,这四年的生活费就是很大的数目,而且生活费比学费的数目并不低,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向将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发放全部补贴的,这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有过,大学生一入学,就有生活费,上大学基本不用家里负担一分钱,但是改革开放后,这些措施早就取消了。

医疗也是这样,医疗费很多国家是有保障的,但是医疗期间的误工费、照料费、营养费也都是很大的开支。

另外很多现在各国的所谓福利,也主要是局限于孕妇和儿童,比如发放孕妇补贴,免费为孕妇进行检查,为婴儿发奶粉钱或是提供婴儿车,其实这并非出于“善”或是“维护人权”的角度,更多是为了经济利益,因为现代发达国家,民众生存压力很大,很多人都养不起小孩,他们采取这些措施,不过是为了鼓励生育,提高人口而已,并非出于多么高尚的人道目的。

其实,我们的生活可以分为衣食住行教五大方面,只是从教育方面,我们能享受到少量的国家福利,而教育又是这几大方面花钱最少的,花钱最大的方面还是前面的“衣食住行”几大方面,在这几大方面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普享型的政策。民众的生存压力主要来源于“衣食住行”,要减轻民众的生存压力就必须从“衣食住行”入手。而这只有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