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经的人、时、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阿难说:"我的确是这样听到--某一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此《父母恩重难报经》。"
"如是我闻"是每部佛经开头的经序。佛陀讲经时,弟子并没有当场记录,而是由侍者阿难尊者凭记忆于事后传诵下来的。因为阿难每天都随侍在佛陀身边,佛陀向弟子所讲的话,或对某些求教者所讲的道理,他都凭着记忆力和智慧,摄受在脑海中,所以有句话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佛陀讲经四十九年,直到八十岁入灭。在佛陀将入灭前,由于佛陀的弟子们大多已修到解脱境界,看到佛陀即将入灭,大家表情都肃穆而凝重。而阿难身为佛陀的侍者有二十多年之久,日夜相处,感情深厚;尤其佛陀与阿难本是堂兄弟,佛陀即将入灭,当然更令阿难伤心。伤心的阿难激动地跑到一棵大树下,抱着树干大声痛哭。
佛弟子阿那律陀远远听到阿难的哭叫声,循声找到阿难,拍拍阿难的肩膀。阿难回头看到阿那律陀,便向他说:"佛陀即将离开我们了!"然后哭得更伤心了。原来阿那律陀也是佛陀的堂兄弟,阿难与亲人相见,当然更是感伤啊!
由于阿那律陀已证得阿罗汉果,明白"人"只是天地宇宙间的过客,佛陀既然已经八十岁了,八十年前当他出生的那一刻,即已注定总有一天会入灭,所以阿那律陀把生死看得很自在。
他牵着阿难的手说:"阿难,你不要悲恸,要把握时间,你的责任很重大,有很多事要赶快进行。我们要了解佛陀的心意:首先,将来佛教在人间要怎样推行?第二,将来僧团要如何管理?谁来当僧团的领导者?第三,如何结集经典,使经典能取信于人间,让人能辨别是否为佛陀所说的话?你要赶快向佛陀请示这些问题,千万别在此哭泣浪费时间啊!"
阿难听了这席话,如梦初醒,急忙赶回佛陀的身边说:"佛陀,请您慈悲为我们开示,佛陀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一旦佛陀入灭,谁来当我们的导师呢?"
佛陀回答道:"以"戒"为师。你们必须依照我制定的规矩,依教奉行。"又问:"僧团中难免有一些不守教规的人,佛陀在世时都有不能受教的人,一旦佛陀离开了,什么人可以调伏他们呢?"佛陀回答道:"阿难!你要发慈悲心来教育他们。如能受教的,应该为他们欢喜祝福;
如不能接受教法的人,应对其生怜悯心。至于劣性不改者,则默而摈之(意即:不作正面处置,然淡默以对,任其自行修正或离去"。"
阿难又问:"佛陀在世时讲了这么多妙法,将来我们应该把佛陀的教法流传于人间。但是异教的经典这么多,要怎样才能取信于人,让人相信这是佛陀所讲的教理妙法呢?"
佛陀回答道:"你们每个人都要发心,把我说过的话结集成经典,流传于人间;如要取信于人,就用"如是我闻"四个字作开头吧!"
因此,只要有"如是我闻"这句话,就可证明此经是佛陀所说的。这就是遵佛遗教。"一时",也就是某一个时候。也许有人会想,为什么不标明公元前几年几月几日,来取信于人呢?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佛陀讲经时,并没有现场笔记,所有经典,都是阿难记忆在脑海中的,所以无法明确说出年月日。另一项最大的原因是佛的智慧--佛所讲的经典,不但要流传在人间,也要流传于天堂、龙宫,如此到底是要标明天堂的时日呢,还是标明娑婆世界的人间时日呢?
比如说: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讲《地藏经》,忉利天的一日,已是人间的一百年;而且在人间,世界各地的日夜时间都不一样。佛陀为了让所讲述的经法,使普天之下都能接受,所以就通用"一时"来概括。
"祇树给孤独园"是在舍卫国郊区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在此讲经说法的时间及次数较多。
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祇树给孤独园"呢?这有一段典故:舍卫国当时有位"给孤独长者",这位长者在国内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但很富有,而且很有爱心,因此博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长者除最小的儿子尚未结婚外,其余的均已成家。长者心想:我一定要为小儿子找位既漂亮又贤淑的女子为妻。正好邻国一位好友,有一个女儿很漂亮,他想与这位朋友结为姻亲,因此就到朋友家去拜访。
长者一到朋友家,看到内内外外都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心里很高兴,以为朋友以这种华丽庄严的场面来迎接他,所以一见面长者就说:"我好感动啊!你不需要为我行如此大的礼节啊!"
他的朋友回道:"你误会了!我不是为你,我是为佛陀!"长者一听到"佛陀"的名字,突然间内心一阵震撼,觉得有股莫名的欢喜,于是好奇地问:"佛陀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值得你这么尊重呢?"朋友回答道:"你既然来了,就住下吧!明天中午我要恭请佛陀来家中供养,你就可以亲眼见到佛陀庄严的法相,听到佛陀的妙音法语了!"长者当晚彻夜难眠,心中一直期盼着天快亮,希望能早点见到伟大的佛陀,所以怎么睡也睡不着。于是他起床到处走动,不由自主地走出了花园,来到一片清净的丛林,看到一位形貌很庄严的修行者端坐在树下。长者不由自主地五体投地拜了下去。那时天将黎明,他抬起头来,看到这位修行者庄严而安详的慈颜,心中顿觉如露出摩尼宝珠般的光明和清净。
他跪下虔敬地问道:"请问大德如何尊称?"佛陀说:"我就是你想要见的人啊!"
长者一听就说:"原来您是佛陀!怪不得我的朋友会如此的敬重您。佛陀啊!您能答应我,让我邀请您到舍卫国去好吗?舍卫国那个地方,很需要像您这么庄严有德、福慧具足的圣人,您是否愿意到那个地方去教化众生呢?"佛说:"只要那里有僧团居住的场所,有讲经的地方,我一定会去。"长者听了欣喜地说:"我现在马上回舍卫国,好好寻找一个地方供养僧侣,恳请佛陀慈悲施教。"
长者回去后就开始找土地,但都不理想。最后他找到一个很好的地方,但这块土地的主人是祇陀太子,于是给孤独长者请求太子让售这块土地。
太子不愿得罪长者,却又不肯让售土地,因此就出了一道难题给他。太子说:"可以啊!土地可以卖给你,但价钱很贵。"
长者回道:"不要紧,我一定可以做到。"太子说:"只要你用黄金铺地,你的黄金能铺到哪里,那部分的土地就是你的。"长者回道:"那还不简单,只要金子与钱能买得到,即使用尽家产,我也要完成这个心愿。"
他回家后,就把家中所有的黄金,派人用车子载到那块土地上,一寸寸地把黄金铺在地上。他向太子说:"你看!每一寸的土地我都铺满了黄金,这块土地是否已经是我的了?"太子看了心中非常感动,就向长者说:"你要供养的人到底是谁呢?竟然值得你用黄金来铺地?既然能让你这么尊敬,我想这个人一定是普天之下罕有的圣人。我真的很感动,请你把金子收回去,这块地就让我来捐吧!"长者说:"不行,我的金子既已铺在地上,这块地就是我的了,我要以此来表示我供养佛陀的诚意。"
太子非常后悔,心想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把地捐了,现在想捐已没有机会了。不过他心生一计地说:"好吧!既然你的金子都已铺满了土地,这块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地上的这些树木,金子无法铺上,我只好叫人把树砍掉。"
长者一听,吃了一惊!这块土地的美,就是因为有这些树木,万一树真的被砍掉了,那岂不就破坏了园地的美感吗?他非常着急,马上向太子说:"我们一起捐赠吧!土地由我捐,树木由你捐;佛陀如果看到这些树木,一定会很欢喜的。"
太子说:"只要有我的份就好。"于是给孤独长者就在这块地上盖起精舍,里面有讲堂,也有僧侣居住的地方。
数个月后,房子盖好了,佛陀就率领弟子来到这里。长者即向佛陀介绍祇陀太子,并向佛陀说明土地与树木的缘由。
佛听完之后,说:"既然这个地方是你们两位合捐的,我就用你们二人的名字为名。因为太子捐树,所以称"祇树";而给孤独长者捐园地,就称"给孤独园"。"
所以"祇树给孤独园"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
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父母恩重难报经》时,在场闻法的人有多少呢?有出家众二千五百人,菩萨、大菩萨等共约三万八千人。这段经文就是在描述听经者的数目。
以何因缘,礼拜枯骨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
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并不是固定在某个地方,而是带领弟子到处弘法,有些在家众也会随着佛的去处而前往听经。
由于印度地方非常辽阔,从这个村庄到那个聚落,都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所经过的地方,几乎荒无人烟。当时佛陀率领弟子一直向南方走。
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印度的风俗习惯和中国的不一样,中国人去世,都讲究地理风水,而且要棺木墓穴厚葬。
但是印度的习俗,有的是用天葬,不论地位高低,也不分尊卑贵贱,凡是人去世后,甚或一息尚存时,就把他抬到荒郊的冢场,放在露天之下,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或虫食鸟吃,直到变成一堆白骨。
当佛陀看到路边这堆白骨时,就很恭敬地五体投地礼拜。这种举动令阿难觉得很不寻常。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现今所居之处,是在"欲界"中、五趣杂居的地方,亦云"凡圣同居土"。众生不但居于欲界,而且依欲而生活。
何谓"五趣"呢?趣,就是趋向,有五条道路是众生所造之业的引力去处,哪五条道路呢?天、人、畜生、饿鬼、地狱。
若要往生善趣,就必须行十善业、断十恶业--能遵守五常,舍了这个躯体后,由于十善业的引力,还会再来人间,或上生天堂。如果不守人伦业因,没有慈心爱念,反而在人群中为非作歹,就会为恶业所引,往生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