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29774700000012

第12章 千姿百态的成语故事——言简意赅精确准 活灵活现风韵美(2)

接着,柳宗元又举了一个有关礼节方面的例子:“古代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要举行加冠的礼节,有学问的人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人再举行过这种礼节。最后,有个名叫孙昌胤的青年行了冠礼,不料碰了壁。

行冠礼的第一天,他和同事们谈起了这件事。同事们都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说,你行不行冠礼与我有什么相干,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这种现象,和现在人们一听到拜师求学就觉得奇怪是一样的。其实,雪和太阳有什么过错?

问题在那些狂叫的狗。行冠礼的孙昌胤没做错什么事,可他的同事偏要嘲笑他。”

下面,柳宗元把笔锋转回到韦中立拜师求学方面来:“在这种风气下,你能拜师求学,使我深受感动,所以愿把我写文章的体会告诉你。我年少时以为文辞好就能写好文章,成人后才知道文章是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从此再也不单纯去追求形式美了。以后我每次做文章,不敢不经意地、随便地对待它,而力求像《书》那样朴实,《诗》那样永恒,《礼》那样合理,《春秋》那样是非分明,《易》那样富有变化。这就是我写文章的标准。”

韦中立得到柳宗元的指点和启发,写文章进步很快。后来,他中了进士。

成语“掉以轻心”即从柳宗元“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的句子中得来,形容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一叶障目

从前,楚国有一个书呆子,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拿着书本摇头晃脑,装模作样。由于他游手好闲,不脚踏实地,所以家里非常贫穷。

有一天,他正端坐在书桌旁看书,突然看到书中写道:“如果能够得到螳螂捕蝉时用来遮挡自己的那片树叶,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遮蔽起来,成为隐形人,谁也看不到了。”这个书呆子一听,非常高兴,心想:如果我拥有了这样一片树叶,那该多好啊!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什么金银财宝,我还不是想拿就拿?将来我的家就会变成财主的家。随后他又幻想了一番,他当上了财主,每天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很多佣人和婢女服侍他,有很多漂亮的姑娘喜欢他……他越想越开心。于是,他整天到树林里去转悠,仔细观察着,从不放过任何一只螳螂。终于有一天,他清楚地看到一只螳螂隐藏在一片树叶的后面捕到了蝉。他兴奋极了,急忙摘下那片树叶,如获至宝般地拿着它往家跑。也许是由于过于兴奋,他跑着跑着,突然摔了一跤,手中的隐身树叶掉在地上,与地上那些树叶混到了一起。这可怎么办啊?到手的好事哪能让它白费了?于是,他把地上的所有落叶全都捡了起来。

回到家中,他把一大堆树叶放到桌子上,然后取了其中的一片,挡在自己的面前,问正在做饭的妻子:“你能看得见我吗?”妻子不知道他在搞什么鬼,就如实回答说:“看得见。”他又拿起一片接着问妻子,妻子仍然说看得见。他不灰心,一片一片地试,一遍一遍地问妻子。到后来,妻子不耐烦了,就随口说:“看不见了!”书呆子一听,乐坏了。费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这片隐身树叶,他急忙拿着树叶挡着自己,来到街上,拿拿这个,摸摸那个。人们以为他是一个疯子,便不与他计较,而他却以为是人们看不见他。于是,他来到了一家银店,当着店主的面,大着胆子拿了一件银饰就走。店主十分奇怪,上前一步把他抓住,送到了官府。县官很奇怪,怎么会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偷东西,就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在衙门里被吓得腿脚发软,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行为,他向县官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县官不由得哈哈大笑,打了他几板子就把他放回了家。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一尘不染

唐高宗年间,弘忍大师开坛讲学,当时他有五百余名弟子,其中最有慧根的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出家。五十岁那年,他不远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六年来,他夜以继日在弘忍身边服侍,深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为上首弟子。在当时,神秀被大家公认为禅宗的衣钵继承人。

话说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龄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这天,他召集众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浅。神秀悟道颇深,当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题了一首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诗中所说的“菩提树”,即古印度的毕婆罗树,它是一种普通得犹如杨、柳、桐、槐那样的树。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弘忍大师见到后大为赞赏,让众僧都来诵念此偈。

后来,慧能听到有人诵读神秀作的偈语,就感叹道:“听起来确实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间,慧能央求一名会写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语旁边另题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表达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当他听说是慧能后,就命人将他叫来,并当众批评慧能:“你写得乱七八糟,简直是胡言乱语!”说完,又亲自擦掉了这首偈诗,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转身就走了。众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这天夜晚,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隐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宝林寺。随后,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惹忠、法海等四十余人。后来,法海汇集慧能的言行为《六祖坛经》,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圆寂后,前往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二十余年中门人云集,这就是北宗。经过神会的弘扬,南宗遂成为禅宗正统,从此独尊天下。而神秀创立的北宗则门庭冷落,几代之后就衰亡了。后来,用“一尘不染”一词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污染,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

尔虞我诈

春秋中期,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向它借路。申舟估计照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楚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托付给楚庄王,然后出发。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由于没有借路而被宋国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楚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

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宋文公采纳了华元的建议,下令将申舟杀害。

申舟遇害的消息传到楚国,楚庄王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然而,宋国虽小,要火速攻灭它也并非易事。楚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庄王的锐气大大受挫,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楚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楚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楚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如果你们想以此迫使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楚庄王。

楚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第二天,楚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后人由此故事引申出成语“尔虞我诈”,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覆水难收

姜子牙是商朝末年人,足智多谋。早年曾在商朝当过官,因对纣王的残暴统治非常不满,不愿辅佐,所以弃官回家,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姜太公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经天纬地之才,精通治国安邦之道。姜太公希望遇到一位贤德的明主,好施展自己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每天都扛着鱼竿,拎着鱼篓,日出而起,日落而归,在河边静静垂钓。令人奇怪的是,别人的鱼钩都是弯的,可他的鱼钩却是直的。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摇头晃脑地说:“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别人听不明白,只当他是个奇怪的老头儿。

光阴流逝,姜太公整日垂钓,很快家里便穷得揭不开锅了。日子久了,姜太公的妻子马氏嫌贫爱富的性格就暴露了出来,她受不了清苦平淡的生活,总是嫌弃姜太公不争气,没出息,有时还恶言恶语地讥讽姜太公,并说不愿意跟他一起生活,一起过苦日子。姜太公极力挽留,并好言相劝,说:“困难只是暂时的,日子慢慢会好起来的,以后我们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马氏却嗤笑姜太公:“你整天拿着直钩去钓鱼,能钓上来金银财宝吗?你连鱼都钓不上来,还敢说以后有荣华富贵?”说完,她收拾了一些家里值钱的东西,一摔门,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周文王听说渭水河畔有位贤人,便亲自登门拜访。姜太公得到了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帮助他振兴西歧,又辅佐周武王联合各诸侯一起打倒了荒淫无道的暴君纣王,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了西周的开国元勋。马氏看姜太公此时如此显赫,荣华富贵应有尽有,十分懊悔当初离开他。于是,她厚着脸皮去找姜太公,述说对姜太公的感情和自己的悲惨遭遇,希望姜太公念及旧情与自己重归于好。姜太公早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再与这样势利的女人恢复夫妻关系。于是,他命人拿来一壶水,泼在地上,对马氏说:“如果你能将这泼出去的水全部收回,我们便重归于好。”马氏一听,立刻趴在地上取水,可是水泼到地上很快就渗进了地里,无论马氏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收到一点点泥浆。看到马氏那谄媚的嘴脸,姜太公冷冷地说:“不要白费力气了,你当初坚决地离去,我们便不可能再复合了。这就好比泼到地上的水,很难再收回来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很难再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很难挽回。

高枕无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门客,并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门客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门客每天只吃到鱼和菜;下等的门客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名叫冯谖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会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便纷纷把冯谖当下等的门客招待。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门客升为上等的门客,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冯谖自愿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租讨债,结果不但没有把租子收回来,反而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把收租的契约烧掉了。薛地百姓以为是孟尝君让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官职,只好回到薛地,却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烧契约的目的。冯谖声称薛地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

万一齐国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回答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

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接下来,冯谖抢在使者前面回到薛地,建议孟尝君不要接受梁国的聘请。因此,梁国的使者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梁国聘请孟尝君的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齐国仍做相国。

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器,让他把祭器放在薛地,并建立庙宗,这样就可以保证薛地的安全了。等到薛地的宗庙建成时,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完成,从今天起,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成语故事可与“狡兔三窟”的典故进行对照阅读。

破釜沉舟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登上皇位。

秦始皇称霸于诸侯列国,胡亥也想称霸于列国。为此,他刚刚登上王位,就派大将章邯率领大军首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然后北渡黄河前去攻打赵国。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结果,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于是,赵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国去请求援助。

赵国的使者到楚国后,就直奔楚宫去见楚怀王,一五一十地哭诉起了秦将章邯攻打赵国的暴行……当时,项羽正好在场。项羽怒火中烧。他对楚怀王说道:“我们应当马上发兵救赵,我愿去跟章邯拼一个死活……”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