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宋义率领兵马到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一连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动,不敢与秦军决战。对此项羽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再进攻。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杀了宋义之后,项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将领英布等人带领两万人马要渡过漳河去打秦将章邯。听说楚军要渡河,章邯派司马欣和董翳领兵去拦阻。他们哪里是英布等人的对手?一交锋就打了败仗,急忙后退。于是,英布等人就顺利地渡过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领了河的对岸。紧接着,项羽即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
就在全军刚刚渡过河后,项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许带上三天干粮,把所有做饭的釜(即锅)砸了,把所有渡河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营也毁了(“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他对将士们说:“成败在此一举。这次咱们打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必须将秦兵打败。我们要和敌人血战到底,不获全胜,誓不收兵!”
将士们看到锅砸了,船沉了,一点退路也没有了,因此,就都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和秦军拼杀起来。结果,楚兵以一当十,喊声震天,锐不可当。经过九次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救了赵国。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战,决心很大,战斗到底。
同甘共苦
燕王哙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子之为人残忍,恩将仇报,反而要除掉燕王的儿子和亲信。结果燕国大乱,齐国趁机大举发兵,残破燕国,子之被杀,燕王哙自缢。太子平,也就是后来着名的燕昭王和太子傅郭隗逃到了无终山避难。
燕国的百姓起初恨子之暴虐,以为齐国发兵是给国家平乱,出于好心,结果发现齐王志在灭燕,燕国大半土地都已经归属齐国。百姓不忍自己的家园被人侵略,怀念太子。于是自发抵御齐军,并求访失踪的太子,终于在无终山找到了太子平,太子平即位,是为燕昭王。齐军因为不得民心,而且一下子无法管理大片燕国的土地,只好退回到齐国。但燕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在战国七雄中变成了最弱小的国家。燕昭王痛恨齐国,发誓要报家仇,雪国恨。燕昭王一心想使国富民强,但却感到束手无策。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于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赶紧派人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富民强国?”郭隗回答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燕昭王不解地问:“我去访问哪一个最好呢?”郭隗回答说:
“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为他建造了华丽的住宅。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非常高兴,都委以重任。与此同时,他对待百姓更是关怀备至,史料记载:“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派出官员过问。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28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后来,燕昭王终于找到了时机,便派乐毅为大帅,联合其他诸侯国大举攻打强大的齐国,攻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微弱的燕国使得春秋时期最强大国家之一的齐国险些灭亡,令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不敢相信。
成语“同甘共苦”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它比喻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共同承担祸患苦难。
空穴来风
战国末期,楚国有位叫宋玉的文学家,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拜屈原为师,后来到楚国宫廷中当了个小官,最后被楚襄王任命为文学侍从。一年夏天,楚襄王外出巡游,到兰台(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以东)的行宫中避暑,宋玉随同前往。当他们登上行宫的高楼时,忽然迎面吹来一阵凉风,驱散了周围潮湿闷热的暑气,使人顿时感到无比的清爽。楚襄王十分高兴,他回过头去,对跟在身后的宋玉说道:“这阵风吹得人真舒服啊!它大概是君王和老百姓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吧!”宋玉向前跨了一步,低头躬身回答说:“这风是大王您独自享受的,老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呢!”
楚襄王对宋玉的回答迷惑不解,便说道:“风是在天地之间自由流动的,它吹到谁就是谁,并不对人的高低贵贱加以区分。你怎么能说这阵风是我独自享有的呢?你这么说,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道理呢?”
宋玉回答道:“我听我的老师讲过,在弯曲的树枝上能建造鸟窝,而在笔直的树干上鸟儿就无法搭窝了;在有缝隙洞穴的地方可以招来阵阵凉风,而在高大坚实的墙后面风就无法吹过来了。各种东西依托的条件不同,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性质。”
楚襄王追问道:“那么,风有几种不同的性质呢?”宋玉回答说:“风的性质就两种。一种风依托的是高大的城墙和华丽的宫殿。它缓缓向上升腾,掠过各种鲜花和香草,飘过池塘芙蓉,透过彩色的纱帐,吹到了大王的身上。
这种风清洁凉爽,并且散发出芳香,可以使人耳聪目明,去病强身,通体舒适。人们可以把这种风叫做大王的碓风。”
楚襄王进一步追问道:“那么,另一种风是什么呢?”宋玉回答道:“另一种风依托的是狭窄的小巷,破旧的茅屋。它狂暴地翻滚,扬起昏暗的尘沙,卷起腐败的垃圾,冲进简陋的篱笆门,吹到穷苦老百姓身上。这种风污秽潮湿,并且散发着恶臭,可以使人嘴唇干裂,眼睛昏花,发烧生病,甚至被夺去生命。人们把这种风叫做庶民的碓风。所以,只有两种不同的风,而没有大王可以和庶民共同享受的风啊!”
宋玉说这一番话,显然是在委婉地暗示楚襄王,君主生活在天堂中,而百姓却生活在地狱里,楚襄王是不是领会了这番话的含意,就不得而知了。
后人从宋玉的话中概括出了成语“空穴来风”。它原指有缝隙或洞穴的地方,风就能吹过来。后用于比喻谣传或流言容易乘虚而入。
乱七八糟
“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了。经过几朝的演变,到景帝时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大臣晁错建议景帝进行“削藩”,以减少诸侯王的封土,从而巩固中央政权。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这激起了诸侯王的强烈反对。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合起来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叛军挥师进兵长安之初,景帝有些慌张,听信谗言,诛杀晁错,但诸王的军队还是不退,继续挺进。景帝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的不计其数,最后节节败退。三月,吴王刘濞率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冲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相继战败,有的自杀,有的被杀。至此,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这就是历史上的“周亚夫平七乱”。“乱七”一词,即来源于此。
“八糟”,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
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担心其他大夫会夺去他的政权,于是他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并规定享受许多特权。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愚钝不堪,不会治理朝政,大权落入他的外祖父杨骏的手里。这使得司马炎的妻子贾后极为不满,她便暗中用计,杀掉了杨骏及其同党。之后,贾后请了汝南王司马亮来辅政。司马亮上台后,也是独断专行。因此,贾后密诏司马玮将司马亮杀死,又由司马玮出来辅政。可是,司马玮对贾后也不是言听计从,贾后便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后来,为独霸朝野,贾后又将皇太子司马通废为庶人后毒死。当时负责戍守中央王朝的赵王司马伦趁机发动兵变,打出了为太子司马通报仇的旗号。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同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先是司马伦的所为引起了齐王司马礒、成都王司马颖、河涧王司马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司马伦,帮助惠帝恢复了帝位。后来,司马颛联合司马颖把司马礒杀掉了。东海王司马越得知,十分恼怒,发兵进攻,一举把司马颖、司马都杀了,并毒死了惠帝,另立新帝,由他掌握朝中大权。因为先后参与这场乱事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礒、河涧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硋和东海王司马越,故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血腥斗争,远比“七国之乱”时间更长,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也更加深重,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西晋政权的统治力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八王之乱”被形象地称为“八糟”。
此后,人们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了一起,得到了“乱七八糟”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混乱一堆,乱糟糟的样子。
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奢侈淫逸不顾国事。
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修筑一个九层高台,用来登高望远,俯瞰全国各地。于是,一声令下,把全国的财力、人力都集中起来修筑这个高台。无数农民被征来修高台,连很多妇女也被征来搞后勤,做饭送水,这样土地就荒芜了。
许多大臣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整天这样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将十分危险,都想向晋灵公进言,劝他别这么做了。可是晋灵公早就下了口谕:“谁敢进谏我修高台这件事,全部杀无赦!”如此一来,很多人都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再进言了,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严峻。
有个名叫荀息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说:“我得向国君进言劝阻。”大家都说:“这太危险了。”“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于是,荀息就求见晋灵公。
晋灵公知道荀息肯定是来阻止他修九层高台的,于是他摘下弓来,拿一支箭搭到弦上拉开,一手夹着箭,一手拿着弓,说:“让他进来吧。”
荀息进来一看,晋灵公箭搭在弦上,看着他说:“荀息,你来干什么?我知道你来干什么。”“大王,您说我来干什么。”“你是来谏阻我修九级高台吧?
你不要说,看见这支箭了吗?只要你一说这话,我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
“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劝阻您修高台的?我说了吗?没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项本领,能够逗您高兴,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为了这个来的。”
晋灵公来了兴趣,马上把弓箭放到一边,说:“你有什么可供我观赏的技能?让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这十二个棋子摞起来,然后在这上边再摞九个鸡蛋,还能让它不倒下来,您信吗?”晋灵公当然不相信,说:“你给试验试验。”
于是荀息就让手下人拿来十二个棋子,把它们摞了起来,又让人拿来一筐鸡蛋,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摞,晋灵公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说:“危险!
太危险了!”荀息说:“您别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好奇地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荀息回答:“更危险的是晋国就快灭亡了。现在农民都不种地,女人们都在烧水送饭,粮食自然也就没了,国库空虚,邻国都知道我国的财力已经不行了,都在磨枪擦剑,准备要进攻我们。他们一兴兵我们晋国可就亡了。”
听了这一番话后,晋灵公突然醒悟过来,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台了。
这便是“危如累卵”这个成语的由来,形容形势危险到了极点。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秦朝被推翻后,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聚集起来商议获胜后如何割地一事。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妄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划分领地,心里却开始琢磨,将来怎样一个个地对付并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顾忌重重。刘邦很难对付,对此项羽心知肚明。早些时候,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坐稳“关中王”的位子,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远之地。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牵制刘邦向东发展。项羽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项羽的这一分配方案对颇有独霸天下野心的刘邦而言,显然行不通,而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意。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焚毁。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如何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战略。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能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可是,没过多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待消息得到证实,才开始慌忙领兵抵抗,可惜,为时已晚。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就这样瞬息之间便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趁章邯不备,袭击陈仓,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这个用兵之计,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便曾向刘邦提起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居然如此雷同,便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引申出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的成语,都用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