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29774700000015

第15章 千姿百态的成语故事——言简意赅精确准 活灵活现风韵美(5)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身为皇帝的刘秀并没有忘记与自己共过患难的冯异,封冯异为阳夏侯,并派他率军讨伐赤眉军,平定关中。当时,有人上书向刘秀进谗言,说冯异专制关中,权力太重,百姓们都很信服他,称他为“咸阳王”,应该提防他位高权重,趁机谋反。刘秀看后把奏章送给了冯异看。冯异看完,非常惶恐,上书给刘秀,说自己受刘秀的知遇之恩,忠于朝廷,从来没有别的心思。刘秀回信安慰他说:“将军对于我来说,道义上是君臣,可恩情更像是父子,我们之间又有什么猜疑的呢?你不必害怕!”

后来,冯异特地从长安赶到京城洛阳去见刘秀。刘秀十分隆重地接待了他,并拉着他的手,感慨万千地向文武百官介绍说:“这是我起兵时的主簿,在我平定天下时,曾为我劈开丛丛荆棘,扫除重重障碍,而且还为我平定了关中,真是功不可没呀!”退朝之后,刘秀又派人送给冯异很多珍宝、衣服、钱帛等,并写了一道诏书奖励他说:“危难之中,芜萎亭的豆粥,滹沱河的麦饭,这份深情厚谊我已经很久都没有报答了。”此后刘秀一连好几次召见冯异,设宴酬劳,一起商量平定四川的方案,之后他派冯异回到关中,并让冯异的妻儿老小也跟着一起去了。

这个成语比喻在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囊萤映雪

车胤自幼聪颖好学,但由于当时他家境贫寒,仅仅能维持温饱,家里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甚至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所以,车胤利用白天的时间拼命读书,到了晚上,他只能默默背书或是望着月亮发呆,惋惜晚上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忽然看见很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发出点点萤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耀眼。车胤看着看着,脑袋一转,想:如果我把这些萤火虫聚集起来,它们发出的光不就可以当灯用了吗?他急忙找出一块白绢,缝了一个口袋,捉了几十只萤火虫装在里面,扎紧袋口,把它挂在桌旁,黑暗的屋子里果然明亮了许多。于是,他借着萤光,拿起书本高兴地看了起来。从此,只要一有萤火虫出现,他便用这种方法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由于车胤如此好学不倦,终于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一生,官位屡屡升迁,做过征西长史、吴兴太守、辅国将军、吏部尚书等,真正振兴了家门。

与车胤同一朝代的,还有一个人名叫孙康,京兆(今河南洛阳)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尽管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但由于家里很穷,不但不能供他上学,还需要他去耕田种地,补贴家用。所以,白天他只能在劳动之余进行学习,等到晚上,家里又没钱买油点灯,他不能看书学习,只能早点儿睡觉。这样一来,孙康觉得自己看书学习的时间真是太少了,尤其一到冬季,天短夜长,让长长的黑夜白白浪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一个冬天的夜里,孙康一觉醒来,看见从窗外透进来一丝光亮,他以为是天亮了,赶紧起床。可是当他打开房门向外一看,原来是入冬后下了第一场大雪。外面白雪皑皑,大地、树木和房屋都被披上了一层银装,闪闪发亮。

孙康灵机一动,突然想到,如果映着这雪光,不就可以读书了吗?他急忙从屋里取出书来,打开一试,果然字迹清晰。孙康不顾寒冷,立刻在这冰天雪地里读了起来,手脚冻僵了,他就跑一跑,活动一下,或者回屋暖和一会儿,再出来学习。从此以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便来到户外映雪读书,常常是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疲倦,一读就读到鸡叫天明,他才收起书本,稍微休息一下,便出去干活儿。

工夫不负有心人,孙康这样孜孜不倦地读书,终于学到了渊博的知识,成了当时有名的学者。后来,他被朝廷重用,当上了御史大夫,学有所成,为人称道。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家境困苦,用功读书。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拥有一块“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

惠文王一听,担心秦国太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就对他没有办法了;如果不给,又担心秦昭王可能会派兵来打赵国。大家看到惠文王这么烦恼,就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池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地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

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说得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蔺相如自告奋勇地说:“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试。秦国如果守信把城池给我们赵国,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食言,不把城池给赵国,我一定负责将原璧归还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见到璧玉后,高兴得不得了,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用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看!”

秦王一听,说:“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疵,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

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参看“怒发冲冠”)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副要撞墙的样子。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呀!”秦王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蔺相如趁着秦王斋戒沐浴的这五天内,叫人将那块璧玉从小路送回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礼节接待蔺相如。蔺相如一见秦王便说:“大王,秦国自秦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约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骗,已差人将璧玉送回赵国!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来交换楚和氏璧,就请先割让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赵王一定遵守誓约将璧玉奉上。现在,就请大王处置我吧!”

秦昭王一听这个消息,心里虽然很生气,却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不但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国。

这个成语形容原物送还原主。

如坐针毡

司马通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孙子,第二任皇帝司马衷的儿子,生于公元278年。《晋书》记载,他幼时非常聪慧,深得武帝宠爱。五岁那年的一天傍晚,皇宫失火,司马炎登楼望,小司马通急忙拖着爷爷的衣裾来到暗处。司马炎不解,问为什么,他回答:“暮色仓猝,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原来,是为了爷爷的安全。此后,司马炎多次在公开场合赞许孙子颇似先祖司马懿,并强调说:“此儿当兴我家。”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昏庸无能,凶悍残酷的皇后贾南风趁机干预朝政。由于被立为太子的司马通,并非贾南风所生,所以贾南风视司马通为眼中钉、肉中刺。她一方面让太子与生母谢玖分开,一方面暗使太子身边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荒废学业。司马通即太子位时刚刚13岁,没有了大人约束和指教,自然如脱了缰的野马,肆意妄为。

当时有一个叫杜锡的人,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掌传宣诏命)以后,多次规劝司马通远离小人、修德近善,言辞恳切。已经放纵惯了的司马通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

有一次,司马通故意在杜锡常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结果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疼痛不堪。第二天,司马通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回答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司马通进而诘问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成语“如坐针毡”便从这个故事中引申而来。

公元299年,贾南风召集亲信潘岳等,捏造文书,嫁祸给司马通,朝廷以谋反罪名废除司马通的太子之职,遣出皇宫,发配到许昌。公元300年,贾南风又命太医制成毒药,派宦官孙虑携药至许昌,逼迫司马通服用。司马通坚决不从,孙虑就趁司马通上厕所时,跟随在后,“以药杵椎杀之”。这一年,司马通年仅23岁。

现在,我们用“如坐针毡”这个成语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