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三变因词触龙颜
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他与两位兄长柳三接、柳三复均以诗文名满天下,当时人称柳氏三绝。柳永由于科举考试落榜,就写了一首《鹤冲天》词: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不过是柳永一时抒怀遣兴的作品,但却盛传于汴京城,一直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朵里。宋仁宗非常不满意柳永在这首词中发牢骚,更不满意柳永对封建士大夫阶级的叛逆。下一次科举考试时,柳永终于进士及第了。但是,最后唱名皇帝接见进士的时候,宋仁宗却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满腹才华的柳永就这样被除名了。柳永无奈地称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位开创了宋词婉约派的大词家,结果一生沦落,最终飘零而死。
崔护作诗忆“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德宗贞元年初,崔护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就在长安找了个住处继续学习,准备来年再考。清明节那日,崔护去城南漫步郊游。他愈走愈远,来到一处不曾来过的地方。小桥、流水、芳草遍地。举目望去,一片灿烂的桃林深处,有一户竹篱农家。
这时,他感到有些口渴,便来到竹篱外,叩响篱门,高声问道:“有人在吗?”
随着应声,柴扉轻启。一位清丽少女走了出来。“笑靥如桃艳,相看两不厌;执手更无言,秋波留一转。”
崔护连忙作揖说道:“小生这厢有礼了,只因踏青信步闲游,不觉口中干渴,还望姑娘给碗水喝!”
“家母不在,恐有不便。”少女低眉说道。
“小生实在是干渴难当,还望姑娘通融。”
“那……好吧。”不久,少女手捧香茶一碗来到低矮竹篱边。
“多谢姑娘!”崔护接过茶碗,不由得四目相接。良久,少女猛然间脸如桃花,转身奔入屋里。
饮罢香茶,崔护缓缓地把茶碗放在篱门外的草地上,“多谢姑娘,小生告辞了。”
走了不远,崔护回首,只见少女正倚门顾望,似恋恋不舍。
第二年又到清明时节。崔护独自又寻觅到南郊外。然篱门半掩,屋门紧闭,少女已不见踪影,唯院外桃林依旧迎风开放,落英缤纷。心情沮丧之余,便在左门扉上题下了《题都城南庄》诗。
这首描述物是人非、佳人不再的名作,后被广为传颂。
李商隐的无题诗
传说晚唐诗人李商隐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恋爱受阻没有结果。后来他娶妻成家。婚后,与妻子感情极好,一首《夜雨寄北》勾勒出一幅温馨浪漫的图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然而妻子在他三十九岁时就去世了,爱人离去,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政治上失意潦倒,爱情上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非常感伤。他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李商隐擅用典故,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那首着名的七律《锦瑟》中间四句就各用了一个典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四个典故表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全诗朦胧、凄美、伤感地追忆似水流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别离之苦,相思不断,灰暗失望纠缠凝结。虽寄托出自己的希望,却又暗喻人神阻隔,甚是愁苦。
他的诗作中,咏史诗和爱情诗最能体现其艺术风格,而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主题,不局限于个人爱情的表达,还有着诗人对人生的慨叹。加上其含蓄、深沉的表达,大多表现出凄凉伤感的情怀,但又不失于颓废。他的诗既受杜甫诗歌的影响,又受到梁陈官体诗的影响,还吸取了李贺诗歌的表现手法,风格华美绮丽、典雅精巧。
王安石炼字的故事
王安石有一首很着名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诗人路过瓜洲,怀念金陵(今江苏南京)住所所作的诗。这首绝句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一段炼字的故事。
有人曾收藏了王安石这首诗的草稿。从草稿上可以看到:一开始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亲笔注上“不好”,圈去“到”字,改为“过”,再圈去,“过”改为“入”,后来又改“入”字为“满”字,一连修改了十来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想见王安石为了找到这个“绿”字,真是大费脑筋啊!
“到”字,一般说得过去,但很平淡,没有春天的气息;“过”字,是“经过”
的意思,春风只能从南向北吹“过”,而他所忆的是东方的金陵,与他所在的镇江没有季节先后的差别,可见用“过”不合适。“入”是“进入”的意思,它应该是进入某一空间,比如“入江南”,而不能“入江南岸”;“满”字呢?也不好。风是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时刻填充大地空间的,无所谓“满”与“不满”。
好一个“绿”字!这个“绿”,写尽了江南春色鲜明的色彩,写活了杨柳春风神奇的力量。
公正不阿的陈之茂
南宋时,陈之茂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任礼部主考官。此年,丞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会试。秦埙才疏学浅,秦桧便写了请帖请陈之茂来相府作客,以便打通关节。不料,陈之茂竟以“身在贡举,诸多不便”为由拒绝赴宴。
秦桧只好亲自出马,直达试院,要陈之茂选秦埙为第一,并对陈之茂许以好处。陈之茂不为所动,说:“愿丞相之孙考第一,我一定选为第一。”
礼部考试一结束,就进行紧张的评卷活动。因为试卷是糊名密封的,谁也不知秦埙是哪份卷子。倒是其中有一份考卷,文章有经天纬地之才。陈之茂对这份考卷大加赞扬,传阅各司考官,都说此人应选为“省元”,推荐皇上,点为状元。揭榜之日,才知道这位才子叫陆游,自然名列第一,而秦埙则名落孙山。
发榜后,秦桧怒不可遏,叫嚷非要陈之茂死,陆游不得升迁,方才解恨。
他罗织罪状,向高宗皇帝诬陷陈之茂评卷不公。昏庸的宋高宗准奏,陆游被黜落,有状元才而无状元份,陈之茂也遭到迫害。
历史证明了陈之茂的慧眼识英雄,陆游虽然命运多舛,但凭着自己的满腹才华,终于成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陆游晚年曾留下一首称赞恩师陈之茂的诗:
冀北当年浩莫分,斯人一顾每空群。
国家科第与风仪,天下英雄惟使君。
直到隆兴初年,宋孝宗才召见陆游,赐予他进士出身,算是给他平反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宋代蔡襄,生有一把长且漂亮的胡子,别人都很羡慕,他自己也很得意。
有一天,他和宋仁宗在一起。皇上偶然问起:“你的胡子这么长,睡觉的时候,是把胡子放到被子里边,还是放到被子外面呢?”
蔡襄一时答不上来,本来他睡觉取其自然,在里在外也没在意。
这天晚上就寝,他又想起皇上的话。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头,怕伤了胡子;又觉得翘着下巴挺难受,就把胡子放到被子里边,被里总碰胡子,又怕碰断了;又把胡子放到被子外边,过一会儿,觉得被子盖不严,脖子直透风,又把胡子放到被子里边,可又觉得扎得慌……不想还好,这么一想还真不知道胡子怎么放才合适了,就这么着,折腾了一宿没睡觉。
苏东坡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它很有心理学上的意义,写诗就举了蔡襄的例子:
比如长髯人,不以长为苦。
一旦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无着处。
陈烈以诗表民意
宋代蔡襄性情豪放,尤其喜欢热闹。他担任福州太守的时候,有一年过元宵节,他下令福州城内每户人家都要做七盏灯,挂在门口,全城成为一片灯海,这样老百姓就能痛痛快快地观灯赏月。
他的愿望并不坏,可他忘了一件事:穷人连吃饭都困难,好不容易过了年关,哪里有钱去做灯呢?
还没到正月十五,蔡襄的朋友陈烈早早就做了有一丈多长的大灯,挂起来了。蔡襄想,老朋友这么支持他,得去看看。
蔡襄一看,灯上是一首诗:
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
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蔡襄想,这陈烈叫我“风流太守”,开我的玩笑,是过分了点,不过,我也确实没有想到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于是,他重新下了一个命令:由官府出钱来办元宵灯会,老百姓不必做灯了。
严蕊与她的《卜算子》
南宋时,台州天台县有一位名叫严蕊的官妓。她精通琴棋歌舞、丝竹书画,又擅长写诗填词,色艺冠绝一时,声名远播。
当时台州知州唐仲友也听说了严蕊的文名。一次宴会上,唐仲友让严蕊即席作词一首,咏红白桃花,但词中不能出现“桃花”二字。严蕊稍加思索,就作成一首《如梦令》词: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唐仲友很高兴,就赏了她两匹细绢。后来,着名的理学家朱熹到台州视察政务。朱熹与唐仲友在政治见解和学术观点上有分歧,于是他就诬陷唐仲友与严蕊的关系不正当,并将严蕊关进监狱严刑拷打一个多月,企图使严蕊屈打成招。在狱中,严蕊受尽酷刑,却没有说一句诬陷唐仲友的话。狱吏很同情严蕊,就劝她说:“你的罪已经认定了,并不会重罚,你为什么还不肯招认而要受如此酷刑呢?”严蕊回答说:“我只是个卑贱的妓女,即使定罪也不至于死刑。但我又怎能颠倒是非,诬陷士大夫的清白呢?我即使死了也不能诬陷他人。”
严蕊在狱中被关押了两个月,一再遭受杖刑,遍体鳞伤,几乎要死去。
她坚决的态度和高尚的品格使得她的名声更高,一直传到宋孝宗的耳朵里。
不久,朱熹免职另任。岳霖接任朱熹的职务。他非常同情严蕊的遭遇,就让她写一首词来陈述实情。严蕊不假思索,当即就吟诵了一首《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终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归何处。
这首词是严蕊在重刑高压下发出的寻求自由和光明的生命呼喊。岳霖被严蕊高尚的志节和出色的才华所折服,当即就判严蕊除去乐籍,不再做妓女。严蕊与她的《卜算子》也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一首相思《醉花阴》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是宋朝最杰出的女词人,她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情意相投。赵明诚在外为官时,李清照思念丈夫,写了一首《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对这首词十分赞赏,自愧不如,却又不甘心服输,想尽办法要胜过妻子。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出了五十一首词。他又将李清照那首《醉花阴》夹杂在其中,请他的朋友陆德夫鉴赏。陆德夫品味再三,说只有三句写得最妙。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为绝妙。”而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写。赵明诚输得心服口服,从此对妻子更加钦佩。
白居易以才服人
唐代读书人要考取进士、求取功名,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试卷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和品行;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达官贵人的推荐。因此,初到长安来寻求功名,参加进士考试的人,总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诗文在社会上出名,或是走各种门路,找有名望的人向主考官举荐。
唐德宗贞元初年,诗人白居易初到长安。他当时年约十五六岁,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见着名的诗人顾况。顾况当时已六十多岁,又是当时的名士,对白居易这个十几岁的后生自然不大客气。他拿起诗文,看了看封面的名字——白居易,又把他打量了一番,然后说:“长安的米价很贵,要在这里‘居’是大不‘易’的。”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在京城不好混饭吃,接着他开始翻阅后面的诗文,看到了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不禁大为赞赏,立刻改变了先前的傲慢态度,说:“能作这样好的诗,不但在长安,就是天下任何地方要‘居’也很容‘易’。前面我是和你开玩笑,你不要介意。”于是到处为白居易宣扬,使白居易在长安名声大振。
朱庆馀以诗求荐
唐朝诗人朱庆馀有一首着名的七绝诗《闺意上张水部》流传至今: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表面意思是描绘一个新嫁娘的娇羞形象。但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出,此诗另有深意。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近试上张水部》,诗题中的“张水部”指当时的水部侍郎张籍,他是唐朝着名的诗人,同时又是朝廷官员。
因此朱庆馀在临近考试时写这首诗呈送给他,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以使考试容易被录取。作者巧妙地将自己比喻为新娘,借新娘画眉向主考官求教:不知我写的诗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
张籍非常欣赏朱庆馀的诗文,读了这首诗后,立即写了一首七绝《酬朱庆馀》,作为对朱庆馀的回答:
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中把朱庆馀的诗文比喻成越地美女的一曲菱歌,万金不换。
自此之后,张籍向朱庆馀要来了他的新旧诗文二十余篇,经常向人推荐赞扬。当时张籍的诗名很大,人们都很仰慕他,纷纷传抄诵吟。于是朱庆馀的诗名广为传播,他果然在唐敬宗宝历二年考取了进士。
只爱诗词,不爱江山
“十国”中最大的割据政权是南唐,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未曾遭受战争破坏,经济繁荣,国家富裕。然而,南唐多代国主都治国无方,贪图享乐,使国力渐弱。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李煜施政无能,虽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着名的词人,诗词、音乐、书画都十分精通,尤其在词学方面,有着较高的文学地位。李煜苟且偷安,生活奢靡豪华,时常于宫中营造销金红罗幕壁,镶以白金玳瑁,覆以奇花异草,曰“锦洞天”,于其中作词嬉戏,乐此不疲。他的前期作品多以宫中的声色娱乐为题材,风格柔靡,技巧高超,如《玉楼春》、《一斛珠》等。
北宋建国后,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珠宝,想借此维持其割据一方的君主地位。后来,当他眼见宋太祖朱元璋接连消灭了周围三个小国,才惊慌失措、坐立不安。他派遣使者给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宋太祖曾说:“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李煜这一点小小让步,又怎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雄心呢?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训学皇帝国破出降,成为阶下囚。“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
歌遍彻”的生活已经成为泡影,后期作品多写亡国之痛,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如《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令》、《乌夜啼·秋闺》,等等。
《渔隐丛话前集·西清诗话》中诗人郭麟也曾为之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宋太祖也说:“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
女子以诗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