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29774700000023

第23章 美妙绝伦的对联故事——平仄显神奇 数字见真章(2)

在上海的南京路上,有天夜里,“四人帮”的爪牙刷了这么一条大标语:

强烈要求张春桥当总理!

标语的字很大,一张白纸上只写一个字。人们一看,气得肺都快要炸了。要把标语撕掉在当时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总不能眼睁睁地叫坏家伙的贼心得逞啊!这时,只见一个老工人走向前去,把糨糊未干的标语中的“张春桥”三字揭下来移到最前边,将标语的次序稍作调整。其他人见了,都高兴地笑了起来。这样,在第二天的南京路上,便出现了这样一条标语:

张春桥强烈要求当总理!

据说“四人帮”的爪牙很快就把这条标语覆盖掉了。但老工人改标语的故事却不胫而走,被人们津津乐道。

南北中东西

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大火烧光了工部衙门,工部尚书金士松亲自监工,建造新的工部衙门。一天,群臣议事过后,大家聚在一起闲聊天。

一位说:“这工部,所主皆水利工程之事,不妨称为水部。”

另一位说:“其实早有人称水部了。有趣的是,水可以灭火,而这次,却是大火烧掉了水部。”

大才子纪晓岚说:“我这里有个上联,请各位大人对。”待他缓缓说出后,众人谁也对不上。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司空,本来是汉代官制,与司徒、司马合称“三公”,清代常称工部尚书为司空。因此,出句所说的,全是实事,对句也不能虚构。

其实,纪晓岚也正在想下联。正巧,进来一位内阁中书。此人是南方人,长得身高体壮,常说自己是“南人北相”。纪晓岚一击掌说“有了”,走到中书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正在对句,只好借你一用,请不要在意。”于是,他吟出下联:

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以“南北中东西”对上联的“水火金土木”,真是天造地设的妙对。

纪晓岚为亡妻作联

纪晓岚的夫人过世,乾隆皇帝命令侍卫致祭礼。纪晓岚谢过皇恩之后,乾隆皇帝问纪晓岚:“你有‘文豪’的美誉,如今你夫人去世,而且你们又感情深厚,那么你写给夫人的悼亡之作,想必多有佳作。”

纪晓岚回答说:“微臣现在年老力衰,各种疾病更相侵袭,现在的文字功力也是日渐颓唐,已经难以上得了场面了。但是,六十多年的结发夫妻,丧妻之痛,又怎么会停止呢!所以,我只抄袭古人的老话,用来敷衍塞责。”说完之后,纪晓岚朗诵了《兰亭序》中的一节内容,即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到“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乾隆皇帝听后,大为惊奇,说道:“王羲之的《兰亭序》只被你将‘夫人’

的‘夫’字改作‘如’字,便是一段哭妻的祭文。你真是太善于使用蓝本了!”

石达开改剃头铺联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有一个原是剃头匠的部将李文彩。在太平军起义之前,李文彩在广西省的贵县开了一个剃头铺,作为交结豪杰志士的联络点,在此宣传革命,组织起义。太平天国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曾为这个剃头铺拟过一副对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这副对联,和一般的剃头铺对联完全不同,它表达了太平天国革命者的革命思想和伟大抱负,但石达开见了,觉得不够鲜明,上下两联都有些头重脚轻,语势太平。于是把这副对联改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他借题赋志,抒发革命豪情,把上下两联都改用激问的语气,鲜明地表现了革命者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在乡里因才气着名,有位石姓乡绅,不服气他的才学,总想与他一比高低。某天,两人碰到一起。石乡绅看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出个上联难为蒲松龄:

细羽家禽砖后死;蒲松龄一听,这是糟蹋我这年轻人呀!我也得给他点颜色看。他装作无能的样子说:“我不会对对子。既然乡绅逼着我对,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看,请乡绅帮我一字一字记录下来,要不,过后我自己也忘了。”石乡绅差点乐出声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对,说不定出什么洋相呢!他满口答应下来。蒲松龄大智若愚,一本正经地说,石乡绅幸灾乐祸,一本正经地记:

“粗对细,行吗?”“行。”记个“粗”。

“毛对羽,行吗?”“行。”记个“毛”。

“野对家,行吗?”“行。”记个“野”。

“兽对禽,行吗?”“行。”记个“兽”。

“石对砖,行吗?”“行。”记个“石”。

“先对后,行吗?”“行。”记个“先”。

“生对死,行吗?”“行。”记个“生”。

“完了,你念念。”

石乡绅拿过来就念:

粗毛野兽石先生。

刚念完,发现这是用“先生”与“乡绅”的谐音糟蹋自己,顿时面红耳赤,自认晦气。从此,再也不敢与蒲松龄比高低了。

“陶然亭”与“张之洞”

清朝时候,紫禁城、社稷坛(现中山公园)、文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雍和宫、景山、北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禁区。不用说老百姓,就是大臣们也不能随便进入。要想跟亲朋好友找个清静又有风景之处饮酒作乐、吟诗作对,城外倒有几个地方,像西山八大处、香山、潭柘寺等,而城内,则只有陶然亭了。不过,那时的陶然亭荒凉得很,除了有个亭子,有个慈悲庵,剩下的便是芦苇和坟头了。即使这样,官宦和文人也还是喜欢这块地方,常来聚聚。张之洞作京官时,外出常到陶然亭来。有一次,他在这儿请几位朋友吃饭。席间,他忽然问道:“陶然亭三个字,该用什么来对?”

过了一会儿,就见客人们交头接耳,在下边偷偷地笑,还不断地往他脸上看。张之洞莫名其妙,又问道:“诸位到底对的是什么?”其中有一位站起来说:“恐怕只有您的大名才对得好。”张之洞听了,也大笑起来。这是一副无情对:

陶然亭,张之洞。

从字面上讲,陶张为姓,然之为虚词,亭洞为景物名词,对得极为工整;而意义上一为地名,一为人名,相差很远,上下联之间是“无情”(无关联)的。

秀才智对免刑罚

明朝天顺年间,有个叫苗又进的秀才。他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可是,天公不作美,后来苗又进家道中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一年初秋,苗又进家里又断了粮,他实在坚持不了,就壮胆去青纱帐里偷了人家几颗未熟的玉米,却被东家当场逮个正着。苗又进想争辩,可是东家却不给他面子,要扭他去见官。

到了官府,大堂之上,县官见犯人是本县有名的秀才,便很同情他,认为他只是在饿得受不了的时候才去偷东西的,于是有意为他开脱。县官说:

“苗又进,你偷人家东西,理应重加责罚。但看在你是初犯的份上,只要你过了我的对联关,便免去你的责罚,放你回家。不然,我就严厉地惩罚你。”说完,就说了上联: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苗又进一听县官说的是方位联,联中嵌入“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位,随即思索一下,应道: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县官一看这下联也嵌入了“前后左右高低”六方位,略微点了一下头。

随即又出一联: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这上联又嵌入了四季。可苗又进却不假思索地应道: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这里是以方位对季节。当然,对到这里,苗又进的惩罚已被免除了。但县官还想看看他的本事到底怎样,一会儿又出了上联:

紫竹黄丝钓得红鱼串绿柳;苗秀才又迅速地对出了下联。他的对句一出,赢得周围人一片赞扬。

县官对他也更加赏识,便请苗又进到县衙做了个小吏,也算是接济了苗家。

原来苗又进的下联是:

金弓银弹打起白鹭绕青松。

四才子以联斗县令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临川县有四个秀才,他们都是着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高徒,并且个个聪慧机智,学识渊博,人称“四才子”。

后来,这里来了个县令,也有点学识,能诗能赋,尤其爱好作对联。他来到临川县不久,听说了“四才子”的名字,心中很不以为然,不过仍想见见这四个人,便派人去请。可是四人一直未到,县令以为他们是浪得虚名,不敢来丢丑,此事也就作罢了。过了两天,县令出城办事。回城之时,经过一座叫文昌桥的地方,发现四个汉子赤裸上身,躺在桥上,见县令来了,也未让路。衙役上前要将四人赶走,谁知四人中有一个道:“不要没有礼貌,我们四人是你们县令请来对对子的。”县令听到后,立即上前,就听四人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县令一听,知道坏了,这里有方言,而方言里章、昌、阳同音,联意说,四人都是满腹文章,站在文昌桥上,光着身子晒太阳。县令想了许久,就绕道而走了。

后来,县令到了一个渡口,渡口旁有个村子,叫人一打听,方知这村叫前黄昏,对面村叫后黄昏,渡口就叫黄昏渡。县令一听,大喊:“有了,有了!”然后立即叫衙役把他得到的对联交给“四才子”。衙役回来的时候,县令还在得意,岂知衙役说:“他们说老爷的对联不用看了,一定跟他们的一样。这是他们交给老爷的。”县令打开一看,果然与自己所对的一样: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遇黄昏。

这一下把县令气坏了。由此,县令怀恨在心,便微服私访,装作书生来求见四位才子,想刁难他们。四才子接受了,便一同来到一家酒楼,高谈阔论起来。县令远远望见一花店,店中玉茗正艳,香飘四处。于是县令开口吟:

香生玉茗春三月;这上联里面含有汤显祖书房名“玉茗堂”的“玉茗”二字,恰好汤显祖又称“玉茗先生”,而四才子是汤显祖的徒弟……四才子便马上对道:

光照临川笔一枝。

这对句中的临川也指汤显祖,同时又赞叹了他的才(一枝笔),而且对仗工整。

这县令还要想方设法刁难四人,他望见远处有一座宝塔,便得上联:

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别小看这平淡的几个字,内容有《中庸》、《大学》两部古书,因为方言中“容”与“庸”、“鹤”与“学”同音,所以极为难对。县令见四人无法应对,很是得意,起身踱着步子,不时看看冥思苦想的四个才子,心中大为解气。不料,随县令而来的童子正随手翻一本皇历,张世纯一看,顿时灵光大现,从容应道: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这对得真是绝了。皇历又叫通书,皇历中记载了四时节令,“里记春秋”

中恰好暗含《礼记》、《春秋》。

县令听后气急败坏,使劲瞪了小童一眼,干脆就自报了家门:

文昌桥上,秀才赤身露体,斯文丧尽;四才子这才知是县令报复自己来了,于是也回敬一联道:

黄昏渡前,县令搜肠刮肚,脸面丢光。

自古英雄出少年

明代名臣于谦,少年时便有过人才华,出口成章,胸怀大志。

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叔父去凤凰台游玩。叔父触景生情,便作联一句:

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很快应声道:

他年独占麒麟阁。

这等豪言壮志,父亲听了又欢喜又惊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这么年轻,就有如此的才志,心中不免一阵欣慰。

之后,三人经过一条街,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甚是繁华。这条街名叫癸辛街,以干支作街名。走到这里,叔父对父亲说:“在写对联中,最怕的是用天干地支入联。不信,若以眼前这条街名为例,要对它的下联就很难,你试试便知。”于是父亲口中吟着这条街的街名,一连吟了几遍也对不出,最后只好承认兄弟之话并非虚言。

这时,小于谦对父亲说道:“我想以《三国演义》中魏延给诸葛亮讲过的地名——子午谷对这癸辛街,不知怎样?”父亲和叔父听了,大声称赞于谦才思敏捷,以后一定能光耀门楣。

于谦十二岁时学会了骑马,他常身穿红衣,打马疾驰。有一次,他正在桥上骑马散步,不知不觉,竟冲撞了当地巡按的仪仗。那些护卫们便要把他拿下,叫巡按大人给他定罪。待巡按大人走下轿来,见他玉树临风,容貌清秀,举止之间有一种气概,不像一般无知的人,就没有惩罚于谦,而要用对联试他一试,他出的上联是:

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立即答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巡按听了这话,十分震惊,顿觉眼前这个少年胸有大志,文才出众,日后会成为旷世之才。

秀才先生因联成挚友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位很有名气的秀才。他能诗善文,才华横溢。一天,村里的学堂新来了位先生,他自命不凡,非要与秀才分个高低。

大年初一,秀才刚推开门,就看见有人在他的门口贴了一副红纸对联。

上联写着“福无双至”,下联写着“祸不单行”,横批是“倒霉一年”。秀才想了想,知道是学堂里那位先生送给他的礼物,当下就取出笔墨,在上下联和横批后边分别加了几个字,就高高兴兴地拜年去了。

那位先生装着给村里一些有名望的人去拜年,顺路看秀才的笑话。他路过秀才家门口时,留神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秀才一共加了十个字,便改变了对联的全部内容,上联成了“福无双至今晨至”,下联成了“祸不单行昨夜行”,横批成了“倒霉一年享乐终生”。那位先生气得直喘粗气,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正月十六日,学堂开学了。先生刚醒来,就听见门外有几个学生在念对联,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他心中一惊,急忙披衣起床,走出门来一看,不知是谁把他大年初一贴的对联,全改走了样。他原来的左联是“才高八斗”,右联是“学富五车”,横批是“为人师表”。现在却被改成了“才高八斗斗斗不满,学富五车车车皆空”,横批成了“为人师表表里不一”。先生知道是秀才回敬自己的,心中惊服不已,自思不是秀才的对手,当下就提上酒壶,到秀才家里给秀才赔礼道歉。从此,两个人成了一对好朋友。

左宗棠曾国藩联上开战

清末大臣曾国藩、左宗棠都官居高位,赫赫有名,并且两人都是湘军首领,而左宗棠又是曾国藩推荐的,但两人的政见存在很大矛盾。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历史上的不同地位,比如,在对外事务上,曾国藩是投降派,而左宗棠却是抵抗派,在抗法、抗俄作战中是有功的。

政见的不合,常使曾国藩十分气愤和尴尬。有一次,他差人给左宗棠送去一封信。左宗棠打开一看,是一副对联的上联: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偏相左;左宗棠,字季高,联中将他姓字嵌进,指名道姓地斥责他与曾大人意见相左。左宗棠看了,知道曾国藩是恼羞成怒了,但该坚持的还要坚持,于是,针锋相对地回敬了下联,让来人带回去。下联是:

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

联中的“经济”,指经纶济世的治国才略。左宗棠也在联中嵌入“曾国藩”三字,指名道姓地讥讽他不懂政治,误国误民。

傅山先生以联讽人

明朝末年朝廷命官傅山先生,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携带家眷隐居于太原晋祠,行医为善。

清朝皇帝知道傅山先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多次派大臣前来劝他入朝做官,他回话说:“如果相逼,只有一死。”后来,傅山先生听到和他同朝做官的洪承畴父子投降了清朝,并做了大官;史可法坚守扬州,宁死不屈,以身殉职,一恨一叹,便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父成丑,子成丑,父子成丑,洪承畴;君可法,臣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

“成丑”是“承畴”的谐音,是对洪承畴的丑恶行径的嘲讽;“可法”是借用史可法的名字,赞扬他的爱国精神是可以效法的。

金圣叹生死诀别对

金圣叹因“哭庙”一案受到牵连,被判处极刑。在刑场上,金圣叹泰然自若,临刑不惧,昂然地向监斩官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

于是吟出了上联:

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

梨儿腹内酸。

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