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29774700000024

第24章 美妙绝伦的对联故事——平仄显神奇 数字见真章(3)

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举子遗联

从前,有个举子参加科举考试,在赶考的途中,当他要过一条独木桥时,正好与一个挑着一担土的农夫相遇。想要过桥,必须有一个人让路,于是他们说出了各自不让路的理由。举子说:“我是读书人,自古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应该我先过。”挑担的农夫说:“我是挑担子的,自古道:‘挑担不让空手人。’应该我先过。”

两人争执不下,农夫便说:“你既然是读书人,那么我就出个对子,如果你能对上,我便让你过去;如果对不上,你就得让我先过。”举子答应下来,农夫便说出一联:

一担重泥(仲尼)拦子路;农夫在对联中说,我挑着一担土拦住了你的去路。该联的妙处就在于,用谐音把仲尼(孔子)和子路(孔子的学生)嵌入联中。举子沉思良久,但最终还是没能对上来,因此只好让路先让农夫过桥。

遭到一个农夫的羞辱,举子心下羞愤难当,决定非要将对子对出,于是在附近找了一个客栈住下。谁料想竟一病不起,临死时嘱咐客店老板,把他葬在桥旁,立两块石碑,一块刻着上联,另一块空着,等待其他人给对上。待举子饮恨而终死,客栈老板便按照他的嘱咐一一办妥。

不知过了多少年,这块石碑一直空着,始终没有人能够对出下句。

有一天,一位文人经过此地,看着石碑上的上联,然后便在河边踱着步子,思索着下联。这时候,正好河岸有几名纤夫拉完一条船,正喜笑颜开地往回走,准备拉下一条船。他立刻来了灵感,当即请人找来笔墨,刮去石碑上的青苔,一挥而就,写出下联:

两岸?子(夫子)笑颜回。

联中,用谐音将孔子(人称孔夫子)和他的另一个学生颜回嵌入其中,堪称完美,一举消除了举子的遗憾,这个文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

孩童巧对救老父

明代正统年间的首辅杨溥,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年老多病。有一次,县官派人捉拿他的父亲去服徭役。杨溥是个孝顺孩子,为了救父亲,他孤身一人跑到县衙求见知县大人,县官见杨溥只是个孩子,非常吃惊,于是刁难地说道:“我出个对子,如果你对上了,我就放了你的父亲。”杨溥自信满满地说道:“好的,知县大人说话定要算数。”县官说道:“那是自然。”

接着县官便吟出了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这是个拆字合字联,“图”是“图”的繁体字,包含着四个口字,相对颇难。而杨溥听罢,思索片刻便对了出来:“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对句也是个拆字合字联,“伞”是“伞”的繁体字,包含了五个人字,对得工整贴切,还有央求知县大人能释放父亲的意味。知县大人一听,觉得杨溥是个非常聪敏的孩子,于是下令放了他的父亲。

机智过人钱六姐

钱六姐是明代湖北着名的才女。一天,钱六姐出门走亲戚,途经一条大河,这时天色已晚,还下起绵绵细雨。钱六姐走到岸边,看见有两个人蹲在那里,并不上渡船。她满心奇怪,但也不便过问,便喊船夫。船夫病了,就让儿子小三来替他招呼客人。这小三也是聪明好学之人,经常捉弄富家子弟,编个对子让他们对,对上了便可以上船,对不上就收双倍的船钱。小三出舱一看是个女子,有心试一试这女子的才华,便说明了过河的条件。钱六姐一想小孩子家能出什么对子,便说道:“请出上联吧!”小三说道:“晴天过河船搭脚。”字面意思虽然平常,但仔细一想,却意义深重。天越来越黑,雨也越下越大。钱六姐在岸边打着伞来回思索,顿时触景生情,对出下联:“雨夜行路伞遮身。”小三大为惊讶,说道:“请上船吧!”话音刚落,岸边的两个人也拥挤过来要上船。原来这是两个富家子弟,让小三在这里为难已经一个时辰了。小三不悦地说道:“等等,对子是人家对上的,你们想白占便宜可不行。

这样吧,赶上天黑下雨,饶你们一次。不过,这位大姐的船钱得由你们出。”

那两人赶忙答应,跟随钱六姐进了船舱。

江陵神童美名扬

张居正是明朝着名政治家,他幼年时聪敏机智,有“江陵神童”的美誉。

有一天,张家祠堂请来巫师做法,张居正不信鬼神之说,十分不屑。巫师非常窝火地说道:“大胆顽童,竟敢冒犯神灵!将来命运一定是: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张居正大笑道:“你倒是讲了两句实话。‘想’字无心是个‘相’,‘富贵无心想’,这不就是说我将来能够位极人臣,大富大贵;‘戊戌’

两字都不是‘成’字,‘功名两不成’就是说我将会在戊戌之年登科,取得功名。”巫师恼羞成怒,张口骂道:“狂荡子,岂是圣门弟子?”张居正不假思索,针锋相对:“冒失鬼,假充天上神仙。”面红耳赤的巫师只好落荒而逃。

张居正十二岁就参加了府试。进考场之前,刚好遇到了前来监考的知府大人。知府见他年龄如此小,就好奇地问道:“你这小小孩童,也来进场应考?待我出个对子让你对,对得上就让你进场,对不上就请你回家。”张居正自信地说道:“大人请。”知府看着文庙中参天古树,吟出上联:“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张居正不慌不忙地对出下联:“小学生,一支笔,治国安邦。”

知府听后颇为欣喜,称赞他是个可造之才,于是让他进了考场。

湖广巡抚听说江陵有个神童后,特地前来荆州府视察。学堂位于荆州府南门外“东司庙”附近。私塾先生见到巡抚大人驾到,赶忙殷勤招待,庙里的和尚也送来西瓜助兴。巡抚大人见景生情,于是说出一句上联:“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教书先生对不上联,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张居正上前替他解围道:“南极仙翁朝北斗,天大人情。”巡抚得知这个孩子就是张居正,大为兴奋,于是又吟出一联:“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应答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巡抚连连称好,夸赞张居正的志气与才学。

唐寅才华令人服

唐伯虎年少时已名闻乡里,因为他勤奋好学,聪明伶俐,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精于诗歌创作。

一天,有位客人前来拜访,唐伯虎站在一旁看着父亲拿出甜瓜和炒豆招待。客人看见唐伯虎乖巧可爱,非常喜欢,便想试探一下他的才华。客人出了一个上联,唐伯虎随口便对了上来。客人非常惊异,于是从五言到七言,九言到十一言等又出了很多上联,但唐伯虎都能对答如流。半晌过去了,客人把自己能够想到的对联全部说了出来,但始终难不住唐伯虎。这时,唐伯虎的父亲看到客人面露窘色,于是上前解围道:“寅儿,吃个甜瓜润润嗓子。”

客人接过唐伯虎递上的甜瓜,顿时眉色一展,说道:“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聪明的唐伯虎马上便想到客人的这句即兴联按平仄来看是下联,需要对上一个合适的上联才可以。只见小唐伯虎看着桌上的炒豆,高兴地对道:“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就这样,客人终于被小唐伯虎的才华所折服。

李时珍妙对师联

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被誉为“中国药圣”,着有《本草纲目》一书传世。其实,李时珍不仅精通医药,文学造诣也颇高,自幼聪颖善对。一次,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一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见此时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于是对答道:“明霞对客飞。”老师乘兴又出上联道:“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不料此时狂风顿起,李时珍触景生情,随即对道:“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其敏捷与才思令老师叹服。

戴大宾年少巧对众人

明代着名学者戴大宾自幼善对,五岁时就参加了童子试。参加考试的学子们见他如此年幼,便开玩笑地问道:“你将来想做什么官呀?”戴大宾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阁老”。众人听后哈哈大笑,觉得他很有趣,便说道:“未老思阁老。”戴大声答道:“无才做秀才。”

有一次,私塾老师指着椅子出句:“虎皮褥盖学士椅。”戴大宾应答道:

“兔毫笔写状元文。”老师听后,称赞不已。

戴大宾十三岁的时候,有位客人前来造访,见他正在庭院游戏,还是个稚童,于是就出了一个简单的上联来考考他:“凤鸣。”戴大宾随即对出下联:

“牛舞。”那人不解地问道:“牛何尝能舞?”戴大宾解释说:“《尚书》上说百兽率舞,牛不在其中吗?”客人于是又出了一联:“月圆。”戴大宾对道:“风扁。”

客人更加不解了,又问道:“风怎么会扁?”大宾答道:“风连侧缝都能钻进去,不扁怎能做到?”客人一听,拍手称赞。

袁崇焕式“收银”法

明代名将袁崇焕自小胆识过人。一天,告老还乡的徐尚书带着家人来到袁崇焕祖父的杉木店,购买杉木修建尚书府。徐尚书仗势欺人,巧借石龙本地话“跳”与“条”同音,便命手下把杉木放成一堆堆的样子,放一堆跳过一堆算作是一条(跳),结果满店杉木只是作了几“条”(跳)来计算。之后,徐尚书说了一句“明天到尚书府收银”便径直离去。袁崇焕放学回来以后,见到祖父受欺负后一筹莫展的样子,于是说道:“爷爷,请你不要担忧,明天带着我一起去收银,孙儿自然有办法应付。”

第二天,袁崇焕和爷爷早早地来到尚书府,徐尚书正在赏鱼。他见袁崇焕穿着一身破旧的绿袄蓝裤,便心存戏谑,说:“井底蛙公穿绿袄。”袁崇焕听罢并不生气,微笑着讥讽道:“落汤螃蟹着戏袍。”徐尚书听罢,满脸怒气,只得吩咐家人拿秤来称银子。这时,袁崇焕不慌不忙地从钱褡里抽出一节竹筒放台上说:“且慢,我店中收钱不用秤,是用这个竹筒来量的,一条杉一筒银,请装银吧!”徐尚书说道:“哪有这样收银的!”袁崇焕理直气壮地回答道:

“你既然有你计算杉木的方法,那我自然也就有这样收银的规矩!”徐尚书无法,只得如数奉还杉银。

林大茂巧对叶先生

林大茂虽然家贫,但他聪明伶俐,常去偷听私塾先生讲课。久而久之,林大茂已是满腹诗书,能吟诗作对。林大茂十一岁时就参加了县里的科举考试。门外的官员见他是个三尺孩童,衣衫褴褛,骑着一匹沙灰大马,就冷笑着说道:“沙人骑沙马,沙头沙尾沙屁股。”林大茂轻蔑地对答道:“土官坐土城,土头土脑土王法。”官员顿时哑口无言,只得放他进去。

县官叶梅开也是一个名士,继续刁难,说道:“嫩竹书生,几时等到林大茂。”林大茂知道这是在讥讽自己,当即回敬道:“梅花开放,何日见过叶先生。”叶梅开上联的意思是,林大茂你只不过是一介嫩笋般的书生,何时才能长成茂盛竹林呢?“林大茂”又是林大茂的名字,用谐音的方法来羞辱他。

林大茂对的下联,针锋相对,意思是梅花开放时,总是花先于叶,何日见过叶先于花呢?“叶先生”即指叶梅开,用的也是谐音法。

李调元端午粽子联

据说清代着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自幼聪颖勤奋,能诗善对。有一年端午节,李调元进厨房看见粽子已经煮熟,便向他的三嫂索取。三嫂知道五弟(李调元排行第五)才思敏捷,便随口出了一个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内讨粽子。”联中连用三个“五”字,难度颇大,加上一个“讨”字分量较重,李调元非常不高兴。他看见碗里放有油炸糍粑,于是改口:“不要粽子要糍粑。”

三嫂笑着说:“糍粑来之不易,昨晚半夜才舂完。对不上对联,一概休想。”这一语却启发了李调元,待三嫂话音刚落,他便应声对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三嫂称赞五弟有才,但嫌“偷”字用得不免过分。李调元辩解说:“三嫂能用‘讨’字,小弟用‘偷’字有何不可?”说罢,二人相顾而笑。

于是,各自更换了一个字:“五月五日,五弟厨内吃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

张居正因对惹祸端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年少聪慧。当年他去应童子试时,巧遇十分爱惜人才的当地的巡抚顾瞒。顾瞒见众考生中张居正最年轻,就对他格外留意。

后来又发现张居正文章写得很有文采,便独自召见了他,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又出了一个对子试探道: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一听,张口便对: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见这下联气势豪迈,得知张居正果然有抱负,就解下腰间的金带相赠说:“将来你的出息一定比我大。”

后来,张居正中了举人,与他同科考试的还有艾自修。可是这个叫艾自修的人在那次考试中,名列倒数第一。张居正一看,便半开玩笑半挖苦地说: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居正的半副取笑同乡的上联在艾自修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艾自修将那对联写出来,时时以联激励自己发奋读书,同时还倍加注意张居正的言行,并寻找机会报复。这样,一直到张居正官做到了大学士,又做了太师时,艾自修才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已在朝廷做了官的艾自修想在上早朝前拜访张太师。当他来到太师府时,府里的仆人说张居正在花园里,于是便向花园走去。一进门,看见张居正站在假山旁,但眨眼工夫就不见了。艾自修赶到假山旁,只见一块石板刚刚盖上,周围有一个衣袍的角露在外面,正往里扯。

艾自修灵机一动,抽出随身带的宝剑割下了那袍角,收好后,离开了花园。

在早朝的时候,也不见张居正上朝。于是,花园里假山旁的洞和不上朝的张居正便成了艾自修想解开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艾自修找了一个张居正外出的机会,借故来到花园,掀开那块石板,钻了进去,发现这个洞一直通到了皇宫内妃子的卧室。艾自修继续查探,终于掌握了张居正的秘密。他又想起张居正曾经写的那半副讽刺对联,便有了下句。于是便将下联端正地写在那块袍角上,用绢包好,找了个机会呈给了皇帝。皇帝打开一看,那上面写着半副对联: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太师卧龙床。

皇帝看罢,勃然大怒,便要捉拿张居正问罪。艾自修却献计说:“为了皇家的面子,这件事不宜声张,也不能大动干戈,必须下一道圣旨,定腊月初八为晒袍节。凡京城官员,按品级排列,将朝服统一挂到天坛大院,由礼部派人来查,破的更换新的。”

圣旨一下,张居正慌了手脚,他深知对待皇帝的赐物就是对待皇帝的态度,关系非常重大。他夫人见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便请个能工巧匠,给他的官袍仿做了一个角,才使他定下神来。但是,再好的巧匠手艺都能被看出破绽,最后还是被人查了出来。皇帝当下定了张居正“猥亵皇恩”的大罪,摘取了乌纱,剥了官服,削职为民,发配边疆,永不赦免。

当张居正被刺字押解去边疆时,艾自修来为他送行,并送了一张纸条,纸上写的正是呈给皇帝的半副对联。此时,张居正才恍然大悟,只是为时已晚。

千里姻缘一线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