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反思,就不会有进步。教师唯有进行不断的积极反思才能够汲取经验,看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将每一次的课都打磨得更加精彩。反思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进行自我修炼,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升华自己。
启示十九:一日三省吾身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给教师的成长写了一个简洁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反思是对教师提出来的一种职业上的要求。新课标实施以来,教育反思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它既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教师时常进行反思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很有帮助。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剩可见,反思是很重要的。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怎样反思一堂课,如何上好下一堂课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无论如何,教师只要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注重过程,并注重对于后续的反思,就会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将课堂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提升起来,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赋予了“反思”较深刻的内涵和规定,他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此后,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认为反思思维也是社会实践的思维。反思包含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事实上,反思一词本身就含有“反时“内时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这一点恰恰正是反思和一般的思考的最大区别。
吸取经验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反思,不反思也就无法推动发展。记得美国一位著名企业家曾说过,经营一个企业,即使破产了,如果你没放弃反思,及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实际上你也没有失败。失败并不等于零,即使破产,也仅仅是暂时的,你仍然有机会利用吸取的经验教训谋取更大的成功。
教师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就是反思的能力,那些反思能力差的教师是很难取得教学进步的。假如一个老师只满足于学校学到的东西,而不去思考辨别,那么既使他工作几十年也只能是在不断地重复,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准上。
教然后知困,教师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经常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常思常进,愈思弥新。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讲课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进行思考,换位分析,事前进行周密的计划,事后进行积极的反思,得失都有记录,令人感到既谦逊又充满智慧。
“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反思。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是“打工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反思”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反思”来激发自己永恒进取,去点燃探索的火把。
教师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将弱点和不足找出来,汲取教训,进而获得自身的提高。每当有青年教师询问成功教学的“秘诀”的时候,有位专家型教师是这么谦逊地笑着说的:“我同你们一样,没有特别的地方。要说有什么‘秘诀’,那就是勇于实践、勤于总结……上完一节课或教完一篇课文之后,应该坐下来回想一下,写点‘教后感’,写点一得之见,记上疏漏之处。”之所以专家型的教师被誉为教育上的专家,就在于他们善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探索,通过不断地总结、探索积累成功的经验,将违反教学规律的东西全都抛弃。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通常只要与教学相关的任何事情都能够成为教师反思的对象:
教学技术。也就是说对于课堂情境中的各种教学的策略、技能的有效性进行积极的反思如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
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反思教学得以推进所依赖的各种各样现行以及隐性的假定。如教学的人性假定、目的预设、价值观及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等。
教学伦理。即反思直接或间接与教学有关的道德、伦理规范。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利于学生及其他主体的主体性的彰显,是否符合主体间性原则等。
教学背景。教师需要对教学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社会、组织以及文化背景等都十分的敏感并且还要不断的进行积极的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它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能够对自己勇于怀疑自我,敢于突破自我、不断的超越自我、构建自我和发展自我,向更高的层次积极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后反思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中事先所想到的新颖的情境都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是对偶发的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的进行记录以便今后教学中进行借鉴,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积极不断的完善。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的改进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善于倾听听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需要时刻对这些反馈来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并及时的动笔反思,进一步的将自己的教学优化并充实自己。
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很重要,但是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对于某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教师的反思中以后的经验得到了积累成为今后教学的能力,通过时间的积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就能日益形成。
上述三个方面是进行及时课后反思的意义也是进行课后反思所要达到的目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能找到实现教育实践创造性与探究性的途径,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使自己走向反思、研究之路,走向专业自主之路,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逐渐走向专家型教师。
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服务的意识,努力发挥好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令我们的课堂教学得以优化。教师进行问课,就是要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坦荡宽广的胸怀,展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
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会产生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像记流水账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更有甚者,干脆“保持沉默”。有三个原因会造成教学反思的浅层化或沉默化:一是缺乏严肃的反思态度。为了应付检查,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正确的理念引领。教学反思应该受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要解决反思什么的问题。三是不敢反思或不愿反思。有些教师感觉反思是一个浸润了浓厚科学气息的名词,并非常人所能说明的,自己的一些想法即便说出来也会贻笑大方,所以还是不说为好。也有教师认为自己完成教学工作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会透支,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自由的时间,还不轻松一下,何苦给自己加压呢?
于是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只不过是应付学校检查,甚至还有的是从网上下载来的;备课笔记中的教后小记只是大而化之、不痛不痒的文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类似的反思很难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
当前,教师教育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反思重数量不重质量
②反思缺少深度和思想
③反思没有理论的支撑
④反思没有和实践结合
⑤反思缺乏恒心与持久
⑥反思没有专业的方向
反思是教师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进而对老师工作进行改进,以便使其更加合理的一个过程。我们所从事的这个教师的职业确实是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需要进行总结和积极的反思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样一个公式,显而易见,教师只有经历了综合、总结、分析、提炼的过程才能成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为我们留下了这句哲言,同样在当今的教育事业中,也要把“教育”与“思考”,特别是“反思”结合起来,“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老师的工作不仅是一门领导的科学还是一门领导的艺术,很多的东西贵在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凭经验或出现定位思考而产生矛盾的问题,经常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和教育理念,对自己的教师工作无疑是大帮助。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的工作就能真正地成为使每个学生“成其为人”的教育,不仅是心智的成长,还有情感的浸渍,意志的砥砺,人格的完善,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具有更健全的身心发展。
教学反思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是一种十分优良的教学相长的习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就是是否能够坚持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同时,这也是教师是否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新理念运用好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同样,作为一名老师,为适应新世纪的需求,我们在忙碌、扎实地做好工作之余,更应该意识到反思对于我们工作的重要性,让反思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重新审视一下自我,认清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我,尽可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取得工作的主动权,更自觉、更科学、更出色地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好。
启示二十:主动进行“课后问”
教师想要将教学过程优化,要想令自己以后的课程上的更好一定离不开反思。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总会觉得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效果,引起师生教学共鸣。教师要及时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没有?它将哪些新的理念体现出来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思考:①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②是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③采取了什么教学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④哪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⑤在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方面都起到了那些有效的措施?⑥在灵活应变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等等。
课后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事件或教学问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不断询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对自己进行提醒的过程:还有比自己原来教学方法更好的方法吗?反思的结果总是:并不是“非如此不可”,而是“别样也行”,甚至别样“更行”。大量的实践也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因此,当教师们在一节课结束之后,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之上对于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积极修改和完善,然后再认真的思考今后的教学如何更加完善。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实践上的保障。与此同时也是为今后同类的教学单元设计提供的丰富的经验借鉴。经过这样多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后续教学的失误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新课标对教师的问课能力十分的注重。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新课标也对教师的问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将唯知主义的框框摆脱,进入一种知识和情谊和谐统一的轨道中来。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渐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因此必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到课程教学的内容当中,并且有意识的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令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以及教学过程的灵魂。
要求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作为教育活动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倘若没有沟通也就不会有教学,缺乏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不再是主从的关系而是你我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将心扉敞开,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和接纳的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倘若没有交往或者是互动也就不会存在或者是发生教学,那只是有教学形式表现却无实质性交往的“假教学”。
要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每一个教师在进行课前的问课中都一定要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我应当如何很好的应用教材?原因是,对于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整合和挖掘加以重视,将驾驭教材的能力不断提高,拓宽和教材相关的知识以及信息的准备,令教材变得鲜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令教材能够为我所用,才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出趣味性、实践性和逻辑性。只有创造性地理解和准备教材,把教材的每个章节当作一个系统,每道例题看作一个课题,把每一个定理、原理看作是蕴涵哲理的智慧结晶,才能使“减负”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学变成培养创新意识的天地,才能使未来课堂中师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轻松和愉悦,找到学习的快乐。
要求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对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进行反思:是否对教学环节当中的“龙头”“凤尾”“铜腰”逐一精雕细琢,是否在教学手段中“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必须要对这些内伤进行认真的回顾、细致的树立以及深刻的反思和无情的剖析,要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将改进的策略找出来。
要求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生时常会在学习过程中发出不经意的奇思妙想,产生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要对这些细微处流露出来的信息进行及时捕捉,并加以重组整合,还要借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增添课堂的精彩度以及学生的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需要将这些都逐一记录,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十分宝贵的资料来进行研究和分享。
要求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成功的教育制度或者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能够根据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的将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让性格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争奇斗艳,给予每个学生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和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原因是,我们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要尽可能创设条件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积极发展。
要求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几分钟之后随着教师的一声击掌学生们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究竟有多少疑难杂症得以解决?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总而言之,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形势下一定要有一些新的观点和面貌,不能够还是走以前的老路。
那么,“课后问”也就是课后反思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研究式反思法
教学反思注重对以往经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不断的将教育创新体现出来。但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和教学经验的反思需要根据一定的理论而进行。因此,对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理等的系统学习和思考是教师进行有效反思的前提,也是教学反思的一个基本策略。
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理论的指导之下才能得以不断提高,同时对于理论的思考也对教师将外部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十分有帮助。教学反思有利于消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又要对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案例和经验总结。而教学的反思也可能弥补现有教学理论的不足,从而完善现有的理论。
自我提问反思法
身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养成一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积极的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评价之后提出问题的习惯。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调动学生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尽量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即便如此,在教学实际中还是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学生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以及生生之间产生理解上的分歧等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师在一节课完成之后需要对自己进行一些提问:“这节课的教育是否是有效的?”“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需要在哪一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观摩与研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进行观摩和讨论的目的就是通过同事之间的彼此观察、讨论以及批判性的对话来将教学的水平提高。因为教学反思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人行为,必定受到教师个人视野和思维惯性的局限而难以发现问题,但通过和同事、专家的相互观摩研讨,就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新的思路与经验借鉴,发现新的问题。教师转变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借助专家和同事的帮助,集体的智慧是教师得以进步的动因。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上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性的分析,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对自己的课进行讨论。通过各种观摩学习与研讨,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和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体验与撰写反思日记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环境,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地体验与反剩我们都很清楚专业的知识是在专业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需要的是教师不断的积累、总结和积极的反思。
前文分析了教师需要反思的几个反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反思这些方面的教学,不断的积累经验。譬如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反思日记按照时间记录,也可以按照内容的划分记录,如:“经验篇”“问题篇”“探讨篇”“学生篇”“优秀教学设计篇”“案例集锦”等。
案例研究法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细致观察、阅读书籍、积极调查以及访谈等等途径来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收集,之后再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期上的《一次失败的集体备课》,就是一个用案例分析法对一次集体备课行为的失败原因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反思解读的典型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历史老师上的一节课十分精彩,令所有的听课之人都叹为观止,大家下课之后都纷纷围在这位历史老师的身边询问上课的秘诀,花了多长的备课时间?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准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是用一生用心去问课。
师者知在先,老师只有在课前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如何、怎样,不停地解答为什么、如何、怎样,才能讲出精彩至极的课堂教学。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教师们来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需要教师们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用心的问课。
启示二十一:多角度进行教育反思
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
对我们作为学生时的一些事件、感受、人物进行反思能够令我们从别人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反思。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学习经历成为了自己教学实践的“镜子”。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教学和现在学生的经历联系起来,考虑他们的感受、情绪、思维与行为。对我们最为学生时的一些感受进行积极的回顾能够对我们喜欢或者避免某些教学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其次,回顾我们作为学生时,我们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会成为我们模仿和学习或讨厌的榜样。或者说,正是这些老师的教学影响使我们形成了潜在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这些经历的回顾能够令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教学。
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对教师们进行观察和认真的思考。从学生的行为、思维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期待都会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状况,学反映了教。我们清楚了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意味着什么也就能够更好对教学进行积极的改进了。所以,有人主张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教的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
1.学生参与的全体性
教师要在课后回顾下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深层次、实质性的进行参与了呢?在参与中有没有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最大的发展?因为参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教师既要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说,教师一定要在对一节课进行反思的基础之上,在未来的课堂教学当中注重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生参与的建构性
在反思中老师们应该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更表现在内在的思维上。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需要更加明白的是,教师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效性的重要体现是其在思维参与的构建之上。
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中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否注重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通过连续的、经过阶梯向前推进的;递进式的参与学习活动了吗?由初级水平不间断地发展到高级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了吗?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吗?所有的标准都是教师在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之时所应当充分考虑的。
3.学生参与的反思性
在对自己进行反思的同时教师还要看看自己是否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导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我反思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后问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认知意识了吗?是否引导学生时刻思考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将学生的自我反能力以及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程度提高。
许多教师上过课以后都比较茫然,不知道自己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从课本中学到了什么。其中缺少的就是感悟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每堂课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有一点使学生学有所得,这堂课便成功了。因此,教师们在处理教材方面一定要做到令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心和出彩的地方。
教师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说的话就是学以致用。但学生几乎很少能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尤其是从课本中,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对教材的忽视,认为考试时除了考几个题目外,几乎与教材无关。这就更加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重视处理教材,要能够令学生们真正的学有所得。
所以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反思。只有使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有。
以教师的视角进行反思
以教师的视角进行反思是教学反思最为重要的研究视角,也可以称之为教师自传的研究。它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教学的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的审视。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反思”,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思考,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坚持课中反思,也就是说教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以及对教学的策略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还要坚持“课后反思”,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成与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之上,而需要对提高课堂整体效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解和掌控,并能够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1.语言精彩生动吗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是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也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所以,教师应反思自己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鲜明,是否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还需要看看自己的语言是否做到了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是否有犯一节课一个强调的毛病,是否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
2.让知识走进课堂了吗
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会更用功学习,所以,教师应反思自己是不是从生活现象中、教材中,挖掘了知识应用的素材,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所有的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只要教师善于进行积极的发现和反思,一定能够将本学科和现实的生活充分联系在一起。
3.整体把握教材,面向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了吗
教材相当于教师的枪,教师必须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有没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每章的重难点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数。
4.多关心爱护顽劣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了吗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在课堂上制造麻烦的调皮厌学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们应该着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这些学生,即便是你们气得快要爆炸,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多加关心。而且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反思层面,还得找他们谈心,聊家常、聊生活、谈未来、谈理想,只要你把他们当朋友当弟妹,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以良好的态度对待你,在你的课堂上也不会怎么放肆。
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教师用心反思,研究自己、研究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整体效果。
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反思不仅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思考同时也需要多问问同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注:
1.问同行教学重点把握上是否存在问题
“阶段重点仍为重,教学当中莫忘怀。”说的就是教师要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学生们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而教师们又难以进行讲授和处理的知识点,这是教师们在对文本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的内容和学生们具体的学习情况,通过一定的分析思考所总结出来的。
通常新的知识都是对旧知识的延伸和不断发展,同时也是后续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矗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妙招。虚心向同事请教,不仅可以知道自己有没有突破重点和难点,还有可能学到对方的好方法。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来服务的,所以教师的每节课都要事先动一番脑筋,花上一番心血。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认真对待同事的意见,从而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以后的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2.问同行课堂的调控是否有效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具体的而教学目标却是流动着的。同样的课堂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对象(学生)存在不同的认知结构、学习目标、学习情绪(兴趣)性格特征,教师也应采用不同的调控方法。
教师在一堂课结束之后要及时的想同时询问自己这节课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包括:
(1)目标性特点——有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缺乏教学目标的教学调控行为是盲目的。
(2)主体性特点——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策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科特点,使自己的教学状态达到了一个度。
(3)差异性特点——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所以教师的调控也就不能总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这是问课时要注意的。
(4)三维性特点——教师有没有根据外部的真实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学生的行为世界,三大要素构成的三维结构系统进行了调控。
(5)体验性特点——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机器,教师有没有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身体验,培养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感和成功感。
除此之外,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也是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控所必须的,请同事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涉及到这些。问课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出现个体差异时,教师是否有效地进行了课堂调控?是否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的环节是否紧凑?教学的容量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了操作探究?是否灵活地使用了教具和课件进行教学?教学的语言是否亲切、准确,自己的教态是否自然得体?整节课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
3.问同行情境的处理是否合理
情境教学,也可称为“抛锚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进行情境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要以问题为中心,这里所需要的就是教师提供对于每个学生都开放和充满选择机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按科学步骤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讨论,逐步形成对客观事实的深入认识,并上升为科学概念和理论。
教师对这种学习模式的利用不重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要为学生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们通过对实例的考察以及解决问题,自主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支持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其基本环节为: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中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创设问题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然而,有些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尽如意。目前,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尤其是那些公开课、比赛课,教师为了能够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通常都要花费不少的精力,绞尽脑汁创设出具有新意的问题情境最终达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以及得到听课者好评的目的。但有些问题情境只注意到宽泛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直观性和生活性,却在定向性、科学性、高效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和数学性等方面留下遗憾。
所以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认为是好的主观的就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而是应该经常在课后听听观课教师的意见,才能在冷静的心态下发现自己在情境创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的问题所在。此外,其他老师也是作为学生听课的,可以在观课时发现讲课者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比如学生对老师某个有创意的情境是不是真的感兴趣,有没有激发出学生的热情……这样,就可以把情况在课后反馈给讲课者。因此,针对情境创设这一新鲜而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处理的过程特别需要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以防出现误区影响自己风格的形成。
问题情境的处理时要注意其宽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等关系,是老师们和同事探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4.问同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否恰当
恰当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新媒体课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体验知识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教师们滥用了多媒体,错误地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件好课,就又走进了媒体使用的误区,成为标签式的使用多媒体。
由此可以看出,在多媒体课件应用上,教师在自己钻研的基础上,还要在课后咨询其他听课老师的意见。
(1)问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无“效益感”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人民币认识的一课之时,上课前请一位学生扮演成晓红到商场购物,而自己扛着摄像机跟随拍摄;回校后,制成导入情境课件。问:刚才同学看到晓红在购买东西时要用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导入,至少要花上半天时间制作。其实学生生活中早就在用钱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何必这样劳神费力呢?所以滥用多媒体是无谓加重老师工作负担的罪魁祸首。这种在被人看来完全是多余的情境在教师眼里却是合情合理的,不然他也不会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区,甚至成为别人的笑料。很多教师可能不会犯这么幼稚的错误,但是肯定多多少少会有运用多余之处。这时,就需要教师们虚心向别人请教,用同事的眼光来客观地作出判断和分析。中肯之处,一定要接受。
(2)问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从而动态地生成了新知识
曾听说一位年轻的教师在讲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用多媒体对笔算除法的过程进行演示。课件的制作色彩鲜艳,极富动感,很有欣赏性。但这一演示对学生真正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仅没有教师直接板书的效果好,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屏幕上每飞出一个数,学生就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效果适得其反。教师在教学中会有这样的同感:一些操作和探究例如用绳子测量法和滚动发测圆片纸的周长,用剪拼法推导圆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这些学生都不太容易进行操作。如果这时我们能借助电脑,在学生初步操作的基础上,在屏幕上清晰地把圆柱的侧面展演变成长方形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慢慢变成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变成长方形的宽的过程,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一定更加深刻,空间观念的形成也就更加有效。因此很多教师会在使用多媒体后问同事这样做是否有必要以及是否合理。
教师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自己的弱项。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媒体对于许多传统教育下的教师来说就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教师一定要有一个学习者的心态,要同同事进行探讨,虚心向前辈进行请教。
当然,除了向同行问自己的课外,教师也要主动询问大家对同行的课堂教学的意见,博采众长才能避免孤陋寡闻,才能克服孤芳自赏的心理。教师们面对着现在变化不定的课堂以及课堂上所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感觉以自己的经验无法将其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自问的方式来将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
除此之外,教师不妨通过学生家长的视角来进行教学的反思。学生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如学习成绩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思想品德如何),学生在校外以及在家中的表现,都是家长很关注的。他们的一些观察、思考是我们教师所难以了解的。所以通过家长的眼睛来看学生的发展,倾听他们的意见也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一个必要途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或许对教育的全面发展不甚了解,导致的结果是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家长的意见进行细心的分析。
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项充满着开放性、灵活性以及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一种创造性的积极活动。作为教学准备活动的备课活动,迫切需要广大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教材的特点,不断地对自身的教学习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教师为此需要在备课的时候不断增强反思的意识。